林地落界规程(讲解稿) 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森林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国家林业局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洪波、闫宏伟、韩爱惠、王雪军、林辉、宁小斌、黄生、郑冬梅、胡长茹、夏朝宗、许等平、智长贵XX/T XXXXX—XXXX1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落界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林地区划落界的技术方法、成果内容、成果要求等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县级行政区(简称县域,下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林地落界工作 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所属林业局和生产建设兵团所属团场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5968-xx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NY/T309—1996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森林资源数据库建设标准第2部分森林资源数据表结构森林资源调查卫星遥感影像图制作技术规程《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主要技术规定》(国家林业局,xx)《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国家林业局,xx)《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林资发[xx]214号)3术语和定义3.1数字正射影像图Digital OrthophotoMap(简称DOM)利用数字高程模型对扫描数字化的(或直接以数字方式获取的)遥感影像,经正射纠正、融合、增强、镶嵌处理,再根据标准地形图图幅范围裁切生成的影像数据集。
3.2林地图斑Forestland Polygons按照林地落界基本条件,在地形图或遥感图像上划分的林地单元(或地块) 3.3林地落界Definition ofForestland Border依据现有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公益林区划界定等成果,以DOM为基础,通过遥感判读核实,辅以适当的现地调查,按照林地落界基本条件和精度要求,落实现有林地和依法可用于林业发展的其他土地的边界和图斑 XX/T XXXXX—XXXX24目的与任务4.1目的将林地及其利用状况落实到山头地块(小班),为各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4.2任务以县域单位为总体,完成林地落界工作 4.3落界范围县域内的所有林地,包括现有林地和依法可用于林业发展的其他土地 4.4落界工作内容1)核对县域内的乡(镇)、村、林班界线;2)林地图斑划分;3)林地图斑属性因子调查 5技术标准与要求5.1林地分类系统土地类型分为林地和非林地两大类 其中林地划分为8个地类,包括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和林业辅助生产用地 林地相关概念及划分标准按照《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主要技术规定》执行,具体分类编码见附录A。
5.2数学基础平面坐标系统宜采用1980年西安坐标系 投影方式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 1:10000比例尺按3?分带 1:50000比例尺按6?分带 1:100000比例尺按6?分带 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5.3最小上图面积根据落界采用的遥感底图比例尺,以及相应比例尺的图上最小面积,确定最小上图现地面积 最小上图面积确定方法按照《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技术》执行 5.4精度要求XX/T XXXXX—XXXX3在相应遥感底图的比例尺上,明显界线与DOM上同名地物的偏移不得大于图上0.5mm,不明显界线不得大于图上1.0mm 5.5计量单位成果数据统一使用法定的计量单位,数据单位要求应符合本规定附录A的规定 6资料准备6.1基础地理信息1: 10000、1: 50000、1:100000国家基础比例尺地形图 6.2DOM包括近3年内接收并处理生成的航空DOM、卫星遥感DOM 其中,航天DOM参照《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执行,卫星遥感DOM制作执行《森林资源调查卫星遥感影像图制作技术规程》。
6.3境界线1)国界、省界采用国家确定的界线 2)陆地(含海岛)与海洋的分界线,采用国家确定的界线 3)县级及县级以上行政区域界线采用全国陆地行政区域勘界成果确定的界线 乡镇级行政区域界线,采用各县(市、区)最新确定的界线 行政界线仅用于面积统计汇总 6.4林业专题资料包括当地最新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公益林区划界定成果,林地质量评价(立地类型和立地质量评价)、森林土壤调查、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等林业专项调查资料,森林采伐和造林设计及其检查验收等森林经营活动资料,征占用林地及其检查资料,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外业勘界成果,及其他专项调查资料等 6.5其他相关资料包括县域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资料等 7林地落界7.1区划体系县级行政单位区划系统县→乡→村;或县→乡→村→林班 经营单位区划系统1)林业局(场)林业(管理)局→林场(管理站)→林班;或林业(管理)局→林场(管理站)→营林区(作业区、工区、功能区)→林班 2)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XX/T XXXXX—XXXX4管理局(处)→管理站(所)→功能区(景区)→林班。
过去已区划的界线,宜保持相对稳定,无特殊情况不宜更改 7.2落界条件图斑(小班)是林地落界的基本单位,图斑划分以明显地形地物界线(如山脊线、山沟线、道路等)为界 其落界条件1)地类不同2)土地权属不同3)森林类别不同4)林种不同5)起源不同7.3落界方法林地落界,要综合运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等技术,将林地及森林界线、范围落实到DOM底图上 具体方法为在林地落界底图上,依据现有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公益林区划界定成果,结合森林经营活动档案等资料,按照林地落界基本条件和精度要求,勾绘林地边界 两年以内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可以直接应用,辅助确定林地边界;两年以上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须结合必要的补充调查,勾绘林地边界;没有开展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采用遥感判读勾绘和现地核实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林地边界 7.4落界要求1)宜保持原有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林班界线稳定,小班界线相对稳定;2)重新区划图斑与原有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小班相比,林缘发生后退的,二者中间地带作为宜林地处理;2)地类划分至少到二级地类,具体见附录A;3)对于满足最小上图面积要求的图斑落实边界;4)对于宽度大于等于图上2mm,且连续面积大于最小上图面积的林带,按面状图斑落实界线;5)对宽度小于图上2mm,但连续面积大于最小上图面积的林带,用单线符号表示,并标注林带平均宽度和长度,精确至0.1m;当宽度变化大于20%时,应分段标注;6)对在宅旁、村旁、路旁、水旁等地栽植的达不到有林地标准的各种竹丛、林木,包括平原农区达不到有林地标准的农田林网树,暂不落界,也不计入林地落界面积。
7.5遥感技术应用方法判读标志建立1)以影像景幅为单位,每景选择若干条能覆盖调查区域内所有地类、色调齐全且有代表性的勘察线路;2)将卫星影像特征与实地进行对照,记录各地类影像的色调、纹理、大小、几何形状、地形地貌及地理位置(包括地名)等因素,拍摄地面实况照片;3)通过野外勘察和室内分析,建立判读类型与现地实况的对应关系,形成目视判读标志 增加内容SPOT-5影像解译标志卡片卫星影像对应的实地照片XX/T XXXXX—XXXX5(影像)(照片)地类代码标志描述颜色形状大小灰度纹理位置上下文特征注⑴颜色特征指彩色图像上的色别和色阶 用彩色摄影方法获得的真彩色影像,地物颜色与天然彩色一致;用光学合成方法获得的假彩色影像,根据需要可以突出某些地物,更便于识别特定目标 注⑵形状特征指目标物在影像上所呈现的特殊形状,在遥感影像上能看到的是目标物的顶部或平面形状 其特征可以表述为规则、不规则等 注⑶大小特征指地物形状、面积或体积在影像上的尺寸 地物影像的大小取决于比例尺,根据比例尺,可以计算影像上的地物在实地的大小 对于形状相似而难于判别的两种物体,可以根据大小标志加以区别。
注⑷灰度特征指影像上黑白深浅的程度,是地物电磁辐射能量大小或地物波谱特征的综合反映 其特征可能表述为灰、浅、明、暗等 注⑸纹理特征指图像形成的某种样式结构或图、图案结构 其特征可以表述为粒状、均匀、块状、粗糙、平滑等 注⑹位置特征指地物所处的环境位置,各种地物都有特定的环境条件 其特征可以表述为山区、平川、山坡上部等 注⑺上下文特征指多个目标物之间在空间上的因果联系,其意义与文章中的上下文含义一致 其特征可以表述为道路两旁、近海岸、居民点附近等 林地界线核实以DOM为基础,根据影像判读标志,参考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公益林区划界定成果、森林经营活动档案等,按照林地落界条件和要求,综合利用遥感影像特征和各种参考信息,使小班界线与遥感影像吻合一致,同时,把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调整到规划基准年 增加内容⑴了解卫星影像波段合成情况和成像季节等;⑵将矢量化的110000~150000地形图与正射SPOT-5影像图进行叠加;⑶适度放大影像比例尺,一般要求比例尺放大到15000~18000;⑷对于解译比较困难的部位,在软件支持下,可以进行重复的色彩增强分析,调配不同的色调组合,直到清楚地显示出地物现象为止;XX/T XXXXX—XXXX6⑸对于难以解译或同谱异物的情况,可采用林相图和其他相关资料进行辅助解译;⑹对于一些确实暂时无法确定的类型,先进行标记,再到现地进行补充调查;⑺最小小班面积在地形图(绘制基本图时所用的地形图)上不小于4mm2;⑻南方集体林区商品林最大小班面积一般不超过15hm2,其他地区一般不超过25hm2。
林地因子核实根据遥感影像判读标志,判别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小班地类是否发生变化、现状地类等信息;结合现地验证核实,确定填写图斑地类等属性因子 增加内容基于SPOT-5遥感影像及辅助资料的小班因子解译技术标准小班因子技术标准获取方式地类按最后一级地类调查记载影像解译面积GIS软件自动生成,以公顷为单位,精确到0.1hm2影像解译郁闭度/覆盖度有林地用小数记载郁闭度;灌木林用百分数记载覆盖度影像解译优势树种(组)记载优势树种(组)影像解译与现地调查相结合起源分2类⑴天然由天然下种、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或萌生形成;⑵人工由直播(条播或穴播)、植苗(包括植苗、分殖、扦插)或飞播方式形成影像解译与现地调查相结合蓄积量记载活立木每公顷蓄积量采用模型估计?地貌分6类⑴极高山海拔为5000米以上的山地;⑵高山海拔为3500~4999米的山地;⑶中山海拔为1000~3499米的山地;⑷低山海拔低于1000米的山地;⑸丘陵没有明显的脉络,坡度较缓和,且相对高差小于100米;⑹平原平坦开阔,起伏很小从DEM获取坡度分6类⑴平坡(<5?);⑵缓坡(5?~14?);⑶斜坡(15?~24?);⑷陡坡(25?~34?);⑸急坡(35?~44?);⑹险坡(≥45?)从DEM获取XX/T XXXXX—XXXX7坡向分9类⑴北坡;⑵东北坡;⑶东坡;⑷东南坡;⑸南坡;⑹西南坡;⑺西坡;⑻西北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