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范理念与制度

上传人:亦明 文档编号:123608625 上传时间:2020-03-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01.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之范理念与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大学之范理念与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大学之范理念与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大学之范理念与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大学之范理念与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之范理念与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之范理念与制度(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之范理念与制度 大学之范理念与制度-高等教育学论文大学之范理念与制度孙华摘要如果说大学理念是大学组织的意识形态系统,大学制度就是大学组织的秩序系统,二者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大学组织的发展态势。 现实中,大学理念的供给主体是多元的,大学制度供给主体却是单一的,不同的主体对应不同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偏好,而且二者的演进方式和动力基础也各不相同,这些差异又导致了大学理念与大学制度之间在互动方式和契合模式上产生异频效应。 在大学组织的理念与制度契合中,大学选择何种理念、理念如何选择制度、双方怎样契合等除了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外,还取决于制度供给者的技术选择和大学组织所处的社会环境。 但是,最终大学的制度和理

2、念会朝向最富科学性和最有效率的模式演进,并达到完全契合。 关键词大学理念;大学制度;关系G640A1671-1610 (xx)02-0005-09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大学理念与大学制度关系研究”,编号BIA130059。 xx-10-27作者简介孙华(1970-),男,江苏睢宁人,教育学博士,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教育学院院长,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从事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西安,710128。 按照学界既有的共识,大学理念是关于大学组织的本质属性及其运转规律的思想或理论体系,是对大学的性状、职能、使命与目的以及大学与社会关系等一系列大学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 大学制度则是大学组

3、织的行为规则体系,是大学组织的一整套运转机制,它一方面约束着大学与其相关者的行为,同时又为大学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空间和资源。 大学理念与大学制度的关系相当于社会系统中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关系决定着大学组织的发展态势。 理念决定组织的社会定位,制度决定组织的运转方式,二者共同维系大学组织的发展与续存。 现实中,大学选择何种理念并让其制度设计中充分体现理念的价值取向、怎样让二者的契合更完满等,既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大学组织发展的基础。 事实上,作为组织意识形态系统的大学理念与作为组织运转秩序系统的大学制度之间,一直在供给主体、价值偏好与演进方式等方面存在本质差异

4、,而这些差异又导致了大学理念与大学制度之间在互动方式和契合模式上产生异频效应,进而影响大学组织的发展。 一、大学理念与大学制度的供给主体从本质上看,大学理念与大学制度有着各自不同的供给主体,而不同的供给主体背后是不同的利益诉求与价值偏好。 (一)大学理念供给主体的多元化理论上,大学教师与管理者、家长、学生、雇主、出资人以及社会贤达和政治家等都可能是大学理念的供给者。 因为他们是大学组织的利益相关者,他们有权利、也有条件提出大学该怎么办以及办一所怎样的大学。 而这些不同利益主体的不同理解视角、不同利益诉求和不同价值取向的所谓“大学理念”通过公共辩论、价值澄清、逻辑推演和实践验证等环节与途径,去粗

5、取精、去伪存真、增减修正,最后沉淀下来,成为共识与规约。 我们只要稍微回顾一下大学理念的发展变革历程,就不难发现大学理念供给者身份的复杂。 从中世纪大学时期的国王、主教、哲人,到古典大学时期红衣主教纽曼(J.H.Newman)、哲学家莱辛(G.E.Lessing);从近代大学时期德国行政官员洪堡(F.von Humboldt)与闵希豪生(G.von Mnchhausen)、德皇威廉三世(F.Wilhelm III)、唯心主义哲学家费希特(J.G.Fichte)、科学家斯宾塞(H.Spencer)与赫胥黎(T.H.Huxley)以及神学家施莱尔马赫(F.Schleiermacher)等,到现代大

6、学时期的威斯康星校长范海斯(C.R.Van Hise)、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T.Jaspers)与赫钦斯(R.M.Hutchins)、教育家科尔(C.Kerr)以及医学家弗莱克斯纳(A.Flexner)凡此等等,不一而足。 自大学产生以来,各个时代的政治精英、知识精英与经济精英无不用自己的理性和经验为大学理念的丰富与发展提供养分。 不同阶层或不同群体的哲学取向、利益关涉与价值偏好自然是不同的。 政治家关心大学之于国家的功效、学者关心知识的探究与人的发展、企业主则关心人才的素质结构而具体到目的达成的方法选择上更是眼花缭乱。 然而,大学理念恰恰又不是一个逻辑严密而又周延闭合的单一理论系统,这是大

7、学组织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多元而开放的哲学基础、不同的价值偏好与利益诉求是它的特点之一。 大学自中世纪产生以后,大学理念的嬗变与革新就没有停止,形形色色的利益相关者们根据自己的利益偏好与理性程度纷纷粉墨登场。 以哲学基础为例,大学理念就存在着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存在主义与建构主义等哲学门派之间的观点分野,它们又各自有着自己的理论论证体系和世俗合法性,更重要的是,每一组大学理念都是“善”的,也就是说,每一种大学理念都指向了“大学更好地发展”,不过是立足于不同的视角,而如何选择,则是大学制度的事情。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制度才是大学的灵魂尽管有大学理念,但是它毕竟还需要制度

8、的保证,大学只能作为一个制度化的实体才能存在,所有的理念只有体现和渗透到制度中去,它才有意义。 大学在多大程度上将理念转变成了具体实在的制度这决定了它的品性。 1(二)大学制度供给主体的单一性与大学理念供给主体的多元化不同,大学制度的供给者则较为单一。 制度既是管理的手段,又是管理的资源,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班组,制度的供给主体都呈现出单一性的特征,这一点又决定了制度的价值取向。 大学制度也是如此,制度的供给主体不同于大学理念提供者的多元化。 无论理念多么丰富多彩和眼花缭乱,但是大学制度却是单调的尽管也有多种价值考量,但民族国家的出现以及大学作为社会公器地位的确立使大学制度毫无疑问地打上了国

9、家意志的烙印。 从制度本质上看,制度供给具有垄断性和排他性。 尤其是正式制度的供给常常不是自由契约的结果,它包含了国家的强力意志。 2155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构成“制度变迁的三块基石”,由于国家垄断了合法的暴力资源,具有暴力上的比较优势,它能够规定和实施产权;其次,国家的代理人政府不仅在政治力量的对比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而且它还拥有很大的资源配置权力,它能通过行政、经济和司法等手段在不同程度上约束非政府主体的行为,这就不难推断出政府是制度供给最主要主体的逻辑结论。 无论哪一种大学制度,它的作用都是保证大学组织的有效运转。 在同一个可行的制度选择集合中,如果一种制度

10、的运行比另外一种制度运行的交易费用要低,那么,这种制度就比其他的制度更有效率。 3而这种秩序背后的一整套规则却只有且只能有一个主体供给。 即便是今天的美国大学普遍采取的董事会控制架构也同样如此,不过是融合了众多利益相关者的董事会在价值偏好与利益诉求上经过多次重复博弈和折中妥协,最后也只是选择了一种各方都能勉强接受的“次优”共识。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群体在大学制度供给中的博弈能力是不同的。 现实中,无论公私立大学,每一组大学制度的背后,都有政府意志与法律规制的控制。 所以,大学制度的设计显然不像大学理念的生产那样谁都可以拥有话语权。 而在早期,西方古典大学特许状的颁发权被牢牢控制在政府和教

11、会的手里,那时候大学制度的规训者要么是政府、要么是教会。 另一方面,无论是理论上还是现实中,一套制度不可能让互不相容的两种价值同时共生。 大学组织的利益相关者又是如此众多,每一个组织的制度体系必须是一系列逻辑周延且圆满闭合的命题与判断,相互矛盾、彼此冲突、漏洞百出的制度不可能共存于一个组织之中。 换言之,制度的价值取向或利益偏好不可能让相互矛盾的各方同时共存且相安无事。 一种高等教育理念怎样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并最终成为指导大学发展的“意识形态”,它的合法性获得必须至少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它的有效性,即它对大学的发展具有真正的指导价值并效果显著,有效性决定着社会的认可;第二,它要得到政府的认可,

12、无论如何,民族国家产生以后,大学发展的态势越来越和政府的态度相关,而政府认可的核心则是某种大学理念之下府学关系的型构。 4这样,问题就显而易见了单一的制度供给主体如何能够让多元的价值偏好与利益诉求相安而生?显然,合理的制度设计只有两条路,要么是各方达成妥协、要么是制度供给者的智慧无比高超。 二、大学理念与大学制度的演进方式大学组织的理念与制度并非一成不变,当然,由于供给主体的差异,其演进与变革的方式和动力也不一样。 (一)大学制度的变迁滞后于大学理念的演进本质上,大学制度的变迁就是理念的变迁。 因为每一套制度的背后都有其价值基础这就是理念。 在历史的宏观背景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理念与大学制度并

13、不是同步发展的。 从演进的速度上看,通常,大学制度的演进是相对缓慢,虽然大学制度的演化方式也有突变和渐变之分,但总的来说,制度的演化速度还是落后于理念的。 从社会系统的角度看,文化的变迁往往必然带来人们对制度和制度演进路径的重新选择,从而带来制度的新的演进。 5大学制度在一定时空背景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大学理念因为属于组织的意识形态范畴,一般处于领先状态。 毕竟在大多数情况下,意识或思想潮流总是激进与敏感的。 制度的滞后性导致在既有制度安排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很难受到新理念的冲击,这种情况在新的大学理念与原有大学制度有冲突的时候尤为明显,即使二者并不冲突,但是新制度的建立也会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

14、很可能在新理念出现一段时间后,才出现与之相对应的制度。 此外,我们通常都是在理念的基础上审视制度,若是制度不符合理念,人们则会更改旧的制度或者构建新的制度从而更好地体现理念,两者一直处在一种动态的非平衡性状态。 制度的这种跟随性导致大多数情况下理念是领先的。 (二)大学组织理念与制度的演进遵循各自不同的技术路线与动力基础大学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不可能离开社会而独立存在,因此大学理念便被打上深深的时代印记。 6从变迁的方式看,大学理念既包括对已有理念的深化与扩展,也包括从一个新的视角或领域去认识大学所产生的新命题。 生产方式的变革、社会分工的进化、文明的延展、人类自身的解放、政治模式的变化等都会

15、推动大学理念的变迁。 但其本质上却是扬弃的过程,对大学三大职能的认识过程就是例证。 但是,总的来看,人们对大学的认识与理解是在不断逼近真相和真理。 而制度的演进方式则表现为更替,这种更替在技术上表现为诱致性和强制性。 大学的知识加工与传习制度属于诱致性的变迁,而大学的组织制度则有可能是强制性变迁从早期大学学徒式的知识传递制度到完备的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制度,这一变迁历经了800年,而组织制度的变迁则可以是一夜之间,比如1949年以后的中国大学党委领导制度。 在技术层面,大学制度的演进方式包括替代、转换、交易与完善等四种方式。 近代大学学位制度是对中世纪大学教师资格制度的替代,学院制是英国古典大学寄宿制的转换,大学的学术自治制度是大学组织与教廷以及皇室之间交易的结果,而同行评议制度则是对大学学术自治的完善。 更具体的说,大学理念、政治力量、社会文化以及人类文明当然是促进大学制度演进与变迁的外部力量,知识生产方式、既有制度的效度等则是导致大学制度变革的内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规章制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