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中考一模(即期末)语文试题 (I).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3599643 上传时间:2020-03-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中考一模(即期末)语文试题 (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中考一模(即期末)语文试题 (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中考一模(即期末)语文试题 (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中考一模(即期末)语文试题 (I).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中考一模(即期末)语文试题 (I).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中考一模(即期末)语文试题 (I).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年中考一模(即期末)语文试题 (I).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2020年中考一模(即期末)语文试题 (I)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28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一 、文言文(39分)(一)默写(15分) 1、学而不思则罔,_。 (孔孟论学) 2、_,五十弦翻塞外声。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辛弃疾) 3、_,千里暮云平。 (观猎王维) 4、僵卧孤村不自哀,_。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5、_,锦鳞游泳。 (岳阳楼记范仲淹) (二)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第67题(4分) 四块玉别情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6、本首小令的作者是_。(2分) 7、下列理解不恰

2、当的一项是( )(2分) A、本首小令抒写了女子心中哀婉凄绝,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 B、小令中一个“拂”字表达了女子目送恋人身影远去的依依不舍。 C、作者用“杨花”、“斜”、“山”构成多种障碍,写出了难以见到恋人的绝望。 D、“一点相思几时绝”是全篇中心,强调了离别的缠绵之情。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第810题(8分)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

3、,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8、上文选自课文_,作者是_朝的欧阳修。(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10、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而往,暮而归”写出了作者纵情山水,无心朝政的状态。 B、滁州四季变化无穷的

4、山水之景让作者陶醉其中,感到无限地乐趣。C、选文第二段的内容突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D、本文与小石潭记都表现了作者被贬后寄情山水的心境。 (四)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第1114题(8分) 柳开少好任气,大言凌物。应举时,以文章投主司于帘前,凡千轴,载以独轮车。引试日,衣襕自拥车入,欲以此骇众取名。时张景能文有名,唯袖一书帘前献之。主司说,大称赏,擢景优等。时人为之语曰:“柳开 ,不如张景一书。”【注释】柳开:北宋人。任气:任性气盛。主司:主考官。帘:指主考官办公的地方。引试:面试。襕(1n):古代的服装。11、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柳开少好任气( ) (2)主司说( ) 12、用现代汉

5、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欲以此骇众取名。 13、根据文意,在文末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使文意通顺。(1分) 柳开 ,不如张景一书。14、文中柳开的任性气盛和张景的 形成强烈的反差,具体表现在两人应举举动上的差异,柳开是“ ”,而张景是“ ”。(4分)二、现代文阅读(4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19题(18分) 不要空喊读书 要读书,就应该拿起书来,一字一句地认真读下去,为什么会有空喊的呢? 空喊读书的,可能有几种人:第一种人因为自己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坐不住,安不下心,读不下去,但是又觉得读书很有必要,于是就成了空喊。第二种人因为有一些误解,以为拿起书来从头到尾读下去,就会变成读死书

6、,所以还不敢也不肯这么做,于是也变成了空喊。第三种人因为太懒了,不愿意自己花时间去读书,只希望能找到什么秘诀,不必费很多力气,一下子就能吸收很多知识,所以成天叫喊要读书,实际上却没有读。 对这三种人还要有所区别,采取不同的办法给以帮助。 最难办的是懒病太深的人。这怎么办呢?惟一的办法是要促使他痛下决心,勤学苦读。虽然不必采取什么“以锥刺股”那样的办法,但是,也要有相当的发愤之心,否则是一事无成的。而只要真的勤学苦读了。那末,有时候才能可能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苏东坡读书过目不忘,然而他在翰林院读阿旁宫赋时,反复读到四更天。旁人觉得他过于辛苦,他却不觉倦意。乐在其中。王羲之的书法名扬天下,这与

7、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刻苦练习密不可分。( ),按照懒人的想法,却很可能不从勤学苦读上着眼。他也许会想到:那么,现在能不能请一位科学家,发明一种神奇的办法,比如对人脑用注射针之类,对人脑进行注射来代替读书呢?到那时候,打一针或者吃一服药,就能吸收多少部书。这么一来,只消一个早上就能培养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和专门人才,岂不妙哉! 当然这只不过是痴人说梦而已。 是不是一字一句从头到尾地读书,又会被批评为读死书呢?绝不会的。我们主要反对读死书主要是指那种目的不正确的而言。并非说:认真读书都是读死书。其实,有许多人根本还没有读什么书,完全说不上什么读死书或者读活书的问题。 有人老爱高谈阔论。什么事也没有做起,

8、先要谈论个不休。有人成天在订计划,开书目,请人讲读书方法,在许多场合都很热心地泛论读书的重要性,如此这般耗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倒不如把耗费的这些宝贵时间,放在老老实实的认真读书上面,也许可以得益不浅。 一句话,读书不要空喊,到处叫嚷毫无用处。你觉得自己最需要什么知识,就赶快到图书馆去找有关的书籍,抓住一天半天的时间,老老实实地从头到尾地一字一句地耐心读下去。日积月累,就能读好多书,掌握好多知识。舍此以外,别无路子可走。 (有删改)15、下面最适合填入第段括号中的一项是( )。(2分) A、所以 B、可是 C、总之 D、于是16、阅读第段,作者针对 、 和 这三种人提出了

9、“不要空喊读书”。(6分) 17、第段中使用王羲之的事例是否恰当?阐明你的理由。(3分) 18、以下文字放在文章的第 段和第 段之间最合适,理由是 。(4分)至于那种坐不住的人,只要下定决心坐下来,很快就能养成习惯,这种人的毛病最轻,最好治。 1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3分)(二)阅读下文,完成2025题(22分) 我是吴宓教授每天早上七点半,欧洲文学史教授吴宓准时来到教室,开始在黑板上书写。很快,讲义抄了满满一黑板,详细写着参考书、著者、出版社、出版年代等。学生上前偷看,发现他所写的,竟全凭记忆。课堂上的吴教授,常穿一袭灰布长袍,一手拎布包袱,一手拄手杖,戴一顶土棉纱睡帽就走上讲台。打扮虽

10、然古板,讲的却是纯英文诗歌。而且开讲时,笔记或纸片看都不看一眼,所有内容均脱口而出,讲到得意时,还要拿起手杖,随着诗的节律,一轻一重地敲着地面。课堂上这番潇洒,是吴宓花了苦功夫才换来的。半夜时分,别人都睡下了,室友钱穆经常看见他埋头备课,抄写小纸条。第二天一早,别人还没醒,他已经在“室外晨曦微露中”反复诵读。当他任教东南大学时,清华大学四年级学生梁实秋曾旁听他的课,回校后半是羡m半是嫉妒地抱怨:内容丰富,井井有条,学校未能罗致,“宁非憾事哉”。 他像一座钟。他给学生批改作业,字迹工整,写下的外文字母及数字,笔画粗细,好像印刷的一样整齐。一次,有个青年教师不小心把上课用的教科书丢了,吴宓要求他上

11、课前必须找到。当晚,宿舍熄灯睡觉,吴先生前来敲门,高声问:“教科书找到没有?”这名不耐烦的教师只好骗他:“找到了,吴先生,请放心吧。”这才过关。这位老师,给学生们留下的印象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上课像划船的奴隶那样卖劲”。 这些学生中,许多人后来大名鼎鼎:钱钟书、曹禺、吕叔湘、李赋宁与他们相比,老师吴宓一度不那么出名。比起课堂上的严谨,学生们更爱回忆吴宓课下的关爱。一次,他和学生们一起走在街上,对面开来一辆汽车,他连忙举起手杖,一面挡住车,一面催着女学生们一字排站在人行道上,这才让开道路。类似的故事口耳相传,让古板的吴教授在后人记忆里鲜活起来。在他曾任教的清华大学学生BBS上,不久前一

12、个女学生略带羡慕地提到,当年在清华课堂上,看见有女生站着听课,吴先生总是会跑出去替她们找来凳子坐。又有人追忆起吴先生点名,点到“金丽珠”这个名字,情不自禁地说:“这个名字多美。”全班大笑。这位教授经济并不宽裕,他身上的长衫年岁太久,磨损得布纽扣都要掉了,也舍不得换。但他却很舍得请学生吃饭。每次在小馆子里坐下,他都神情严肃地拿过菜单,用正楷在小纸片上写下要点的菜及价格,一笔一笔算清楚,估量口袋里的钱够用,这才交给跑堂的。学生李廷先最难以忘怀的,是与老师“月下湖畔、吟咏啸傲”的往事。而钱钟书也把老师课堂上的风采学了几分。正如学者江弱水所言,除了老师这个身份,怎么来描画吴宓其实都不到位。从东南大学,到西南师院,数也数不清的讲堂上,作为“老师”的吴宓“划过了动荡不已的时代,也划过了他的一生”。可惜,到这一生要结束的时候,他已经不能当老师了。1976年,因饱受折磨而身体虚弱的吴宓回到陕西老家,听说一些中学因为没有外语老师而不开英语课,便急切地问:“他们为什么不请我啊?我还可以讲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