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II )卷.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3599605 上传时间:2020-03-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II )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浙教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II )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浙教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II )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浙教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II )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浙教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II )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教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II )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II )卷.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浙教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II )卷一、 句子默写 (共1题;共2分)1. (2分)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有约不来过夜半,_。(约客) (2)_,端居耻圣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赞扬在京口开创伟业的少年英雄孙权,气魄极其宏大雄壮的是:“_,_。” (4)三峡一文中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与与朱元思书中“_,_”有异曲同工之妙。 (5)默写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_,_。_,_。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二、 基础知识综合 (共1题;共4分

2、)2. (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开始以好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回到屋里,碰到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我想起了那个被我摔碎的布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拣起碎片,想把它们拼凑起来,但怎么也拼不好。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那一天,我学会了不少词,譬如“父亲”“母亲”“妹妹”“老师”等。这些词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c,美不胜收。记得那个美好的夜晚,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1)给划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浸满(_) 譬如(_) 花团锦c(_)(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

3、”,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 (3)“美不胜收”中“胜”的意思是(_) A . 完、尽B . 优美的C . 赢、胜利D . 能担任、能承受(4)把文中画线句改为陈述句。(不改变句意)_三、 名著阅读 (共1题;共2分)3. (2分)名著阅读。 “不必召开群众大会了,这里没有哪个人需要宣传鼓舞,托卡列夫,你说话很准确,他们确实是无价之宝,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A 说。(1)节选文字出自前苏联著名作家_所写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筑路“筑路”这一章节,文中A处人物是_,他是保尔的革命引路人。 (2)请结合“筑路”这一章节的具体内容,谈谈保尔这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四、 综合性学习 (共1

4、题;共12分)4. (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同学们,写字并不是零乱随意的涂鸦,写字是在写生命,是以这种纯cu的方式,将汉字的精神气韵暴露无遗,一笔一划间,都是对美好生命的虔诚礼赞。书写的笔法,是笔者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是笔者内心深处灵魂的呐喊;是笔者_。(1)给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cu_纯_虔诚(2)根据前文句子的结构,把文中横线处补写完整。 书写的笔法,是笔者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是笔者内心深处灵魂的呐喊;是笔者_。(3)第三小组绘制了下面的思维导图,形象地总结了祥子的奋斗史。请你调动阅读积累,在图中处填写相应内容。 _;_;_五、 诗歌鉴赏 (共1题;共21分)5.

5、(21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一句话闻一多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这话教我今天怎么说?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1)这首诗以什么为中心进行构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诗中多处运用比喻来表达诗人对“咱们的中国”如火的热爱,请找出两处试作分析。 (3)同是爱国主题的诗歌,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和闻一多的一句话风格却迥然不同。请你比较一下他们的诗歌在风格上的不

6、同。 六、 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25分)6. (25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知入”与“知出”张运辅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7、”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

8、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

9、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3)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第段中划线的词“这样”在文中指代什么? 七、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7分)7. (17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阮籍传阮籍,字嗣宗,

10、陈留尉氏人也。父瑀,魏丞相掾,知名于世。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_ , _ , _ , _。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籍闻步兵厨营人善酿,有贮酒三百斛,乃求为步兵校尉。籍能属文,初不留思。籍孝于苏门山遇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米,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遂归,著大人先生尊,其略曰:“世人所谓君子,惟法是修,惟礼是克。手执圭璧

11、, 足履绳墨。行欲为目前检,言欲为无穷则。少称乡党长闻邻国上欲图三公下不失九州牧。独不见群虱之处裈中,逃乎深缝,匿乎坏絮,自以为吉宅也。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裈裆,自以为得绳墨也。然炎丘火流,焦邑灭都,群虱处于裈中而不能出也。君子之处域内,何异夫虱之处裈中乎。”此亦籍之胸怀本趣也。(选自晋书列传第十九)【注】圭壁:古代祭祀、朝会周玉器。裈:裤子(1)关联释义墨一种非常有效的积累文言实词的方法。请用此法完成下表。 序号示例联想文本释义或闭户视书月色入户_或登临山水或王命急宣_尤好庄老好读书_时人多谓之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_籍闻步兵厨营人善酿陈康肃公善射_籍尝于苏门山遇孙登尝射于家圃_(2)下列

12、句子中“于”的用法和意义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的是( )例句:而喜怒不形于色A . 躬耕于南阳B .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C . 生于忧患D . 何有于我哉(3)依照文意,选文第段空缺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甲】籍由是不与世事【乙】天下多故【丙】名士少有全者【丁】遂酣饮为常A . 甲乙丙丁B . 甲丙乙丁C . 丁乙甲丙D . 乙丙甲丁(4)为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三处) 少称乡党长闻邻国上欲图三公下不失九州牧(5)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的意思。 至半岭,闻有声若鸾风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八、 作文 (共1题;共1分)8. (1分)作文:生活是七色板,其中蕴含着追梦的艰辛,成功的喜悦,

13、挫折的苦痛,孤独的寂寞此时,你需要看看周围甜蜜的微笑,听听身旁温馨的话语,想想为之奋斗的初衷。请以“生活需要_”为题,写一篇文章。提示和要求:在题目横线上可填上适当的词语(如互助、欢乐、掌声、阳光、理智、感动)使题目完整,并将题目抄写在正文第一行。文中若需出现真实校名、人名,可用化名代替。不少于600 字,书写工整规范,力求美观。第 11 页 共 11 页参考答案一、 句子默写 (共1题;共2分)1-1、1-2、1-3、1-4、1-5、二、 基础知识综合 (共1题;共4分)2-1、2-2、2-3、2-4、三、 名著阅读 (共1题;共2分)3-1、3-2、四、 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12分)4-1、4-2、4-3、五、 诗歌鉴赏 (共1题;共21分)5-1、5-2、5-3、六、 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25分)6-1、6-2、6-3、6-4、七、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7分)7-1、7-2、7-3、7-4、7-5、八、 作文 (共1题;共1分)8-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