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语文 附加题专题复习哈姆莱特导学案 苏教版.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3542469 上传时间:2020-03-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语文 附加题专题复习哈姆莱特导学案 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三语文 附加题专题复习哈姆莱特导学案 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三语文 附加题专题复习哈姆莱特导学案 苏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三语文 附加题专题复习哈姆莱特导学案 苏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三语文 附加题专题复习哈姆莱特导学案 苏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语文 附加题专题复习哈姆莱特导学案 苏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年高三语文 附加题专题复习哈姆莱特导学案 苏教版.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2020年高三语文 附加题专题复习哈姆莱特导学案 苏教版教学目的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理解本剧的主题。2、了解哈姆莱特的矛盾性格。3、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教学重点、难点1、 把握哈姆莱特复杂的人物性格。2、 品味诗一般优美的语言。教学时数两课时。一、作者简介: 莎士比亚,英国著名戏剧家和诗人。16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作家(本琼斯称他为“时代的灵魂”),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共写有37部戏剧,154首14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诗歌。 早期,作者对生活充满乐观主义情绪,相信人文主义思想可以实现。这时期所写的历史剧和喜剧都表

2、现出明朗、乐观的风格。就连这时期写成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也同样具有不少明朗乐观的因素。中期,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越来越加剧,创作风格也从明快乐观变为阴郁悲愤,其所写的悲剧也不是重在歌颂人文主义理想,而是重在揭露批判社会的种种罪恶和黑暗。代表作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展现了一场进步势力与专治黑暗势力寡不敌众的惊心动魄斗争。晚期,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的破灭,乃退居故乡写浪漫主义传奇剧。其创作风格也随之表现为浪漫空幻。作品有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等。 马克思称莎士比亚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恩格斯盛赞其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莎氏的作品几乎被翻译成世

3、界各种文字。1919年后被介绍到中国,现已有中文的莎士比亚全集。 二、创作哈姆莱特的社会背景: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未年的英国现实中来。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三、内容辑要: 内容辑要(故事梗概) 见学海导航文科加试内容第39页。四、鉴赏课文要点:(一)戏前。演戏前哈姆莱特的语言

4、,特别是回答国王“你过得好吗,哈姆莱特贤侄?”的话以及对奥菲利娅的话有何特点?多是疯话,这是哈姆莱特故意装出一副因痴情而精神失常的样子,胡言乱语。目的是让人们尤其是国王认识到哈姆莱特是因恋爱失意而疯了,从而放松对王子复仇的警惕。(二)戏中。上演“戏中戏”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试探叔父克劳狄斯杀父娶母、篡权夺位之罪行。(三)戏后。1、国王看戏时有何表现?说明了什么?国王先问“情节”:有没有要不得的地方?因为他担心杀人阴谋被人揭穿。2、国王看戏后有何表现?说明了什么?国王脸色阴沉、坐立不安,不等戏演完就站起来,并大声吩咐人点起火把来。回去以后“非常不舒服”“发脾气”。这一切反常的表现都表明了罪恶被人

5、揭穿时烦躁、害躁的复杂的心理状态。总之,课文节选部分的戏剧情节是丰富的。这场戏包含着几组矛盾线索。在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情节主线外,还写了他与奥菲利娅间的不幸爱情,他和霍拉旭间的真诚友谊,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对哈姆莱特的友谊的背叛。揭示了社会矛盾的纷繁复杂,也增强了剧作的可读性。大量运用比喻修辞格,使剧本具有了像诗一样的语言。明喻如“我的幻想也就像铁匠的钻石那样黑漆一团了”(残酷的现实使哈姆莱特的理想变得黯然失色);暗喻如“我过的是变色蜥蜴的生活”(应付以国王为代表的人所过的装疯生活);借喻如“一响空枪”(一场假戏)。课文中类似的比喻句还有:明喻如“(开场词很短)正像女人的爱情一样”;讽刺情人

6、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感情的背叛。借喻如“让那有毛病的马儿去惊跳退缩吧,我们的肩背者是好好的”,借“有毛病的马儿”喻“国王”。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体现了哈姆莱特的机智、幽默,这种语言风格与哈姆莱特装疯时的精神状态相一致。五、人物鉴赏: 1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笔下的著名悲剧人物。在这戏剧中,哈姆莱特是整个剧情的中心人物。莎士比亚通过贯穿全剧的一系列复仇行动刻画了他了形象,揭示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以他为代表的但是新生人文主义的局限性。哈姆莱特的性格是复杂的,莎士比亚通过了头绪繁多但皆与复仇主线交织的剧情展示了他独特的个性。我们可以看到,哈姆莱特的身份是一位尊贵的丹麦王子,从小养尊处优,是封建统

7、治集团中的人物、未来的君王。离开宫廷以后,他在德国的威登堡大学上学。他成了一个彻底的人文主义者。他天真、单纯,对人类、对世界报有美好的希望。在他的心中,现实中的一切都如同理想那样的美好:世界是一个美好的天地;人类是了不起的杰作。父亲是一个理想的君主;父母恩爱相处;女友给予他的是坚贞、纯洁的爱情;朋友无处不在。这些,让他有新的看法,他希望以真诚相待的平等关系来代替尊卑贵贱、等级森严的封建关系。他本人还多才多艺,光明磊落,可以说他近乎完美。 但是在剧中第一次出现的时候,他不再是一个乐观的青年。一系列的意外变故后,特别是父亲亡魂的倾诉后。他的精神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父亲的死亡,母亲的改嫁,叔父的篡位,

8、这一些反常的乱伦的事情的,几乎完全打破了他的幻想。现实世界残忍的丑恶显现出了它的原形。他心中的至高无上的光明世界,顿时变成了一个恶行败德的荒漠。理想和现实的强烈对比,让哈姆莱特变得忧郁起来。怀疑最终成了无情的现实,背后可能潜藏了更大的丑恶,哈姆莱特人文主义的信念也发生了动摇。他甚至对母亲的发出了失望情绪的感叹。他又逐渐看清了在新的国王的统治下,丹麦的宫廷荒淫无度,阴谋成风。未来的岳父作为国家大臣,从不考虑国家大事,拿手好戏就是玩弄见不得人的勾当取悦新王,为此不惜出卖自己的女儿。老同学为了求得主子的恩宠,背信弃义、出卖朋友,甘当密探,甚至凶手。一切的一切,让他陷入了精神危机,他的发疯固然是为了窥

9、测敌人而假装的,但也是他的精神危机的自然表现。 面对社会的罪恶,哈姆莱特敢于正视现实,深入思考,竭力认识世界,寻找出路,哈姆莱特的眼光锐利,对事物的认识非常深刻,判断力也很准确。他还通过对丹麦的认识得出了对世界的认识,由此及彼、有表及里的对显示的反常现象和恶人当道的情况进行了概括,深富哲理性。他开始了新的哲学探讨,包括对人的价值、生存与毁灭,生命的意义、实现理想的道路他具有一个思想家的特色。 但是,哈姆莱特善于思考的特征也暴露了他优柔寡断、生性软弱、过于谨慎而不善于行动的另一特点,他看到了一个伟大的目标,却时时感到无力承担,不知如何行动。这直接决定了他的命运肯定是悲观的。在接受父亲亡魂的托付时

10、,他的决心很大,立即想到了初步的行动是装疯。但是,在两个月后,他还在装疯,并没有完成任务,甚至在他叔父克劳狄斯的面目完全暴露后,哈姆莱特还放弃了复仇的最佳机会。哈姆莱特的精力过多的花费在决定上,反而失去了行动的力量。结果,在哈姆莱特错杀波洛涅斯后,克劳狄斯杀机毕露,哈姆莱特从主动转到了被动。不过,由于克劳狄斯不肯亲自动手,想借英王之刀杀人。引出了哈姆莱特将计就计,粉碎敌人阴谋的情节。这又充分体现了哈姆莱特的机智和勇敢。在经历了所有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哈姆莱特的内心已然渐渐成熟,内心的平静已重新恢复,他沉着应战,显出了一个成熟思想家的特点。哈姆莱特热情而深沉的性格定位也丰富圆满了。 最终,哈姆莱特

11、还是在克劳狄斯的阴谋中与克劳狄斯同归于尽,并没有完成目标,现实在临死的他的眼里还是“冷酷的人间”,他人文主义的理想随之终结。 哈姆莱特的悲剧深刻说明了他作为人文主义者的思想局限性,在那样的时代中,反动势力过于强大,美和丑是颠倒的,人文主义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先进人物的斗争必然遭到厄运,他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他所追求的个性解放、个性自由太过于沉重。那么,精神的强力打压和个人的不公平待遇肯定是难以忍受的。理想不能实现的痛心造成了他精神痛苦的无比复杂。另外,哈姆莱特的局限性更突出地体现在他脱离群众,只想孤军奋战的依靠个人力量来改造社会,他自始至终只想到了“我”,虽然他具有无比的智慧和理性,但独

12、自负担重任是不切合实际的,脱离他人、甚至可以说脱离群众面对强大的恶势力,没有不失败的。哈姆莱特还是一个明显的宿命论者,直到斗争的最后阶段,他还相信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决定人的生死胜负,他被旧的思想给束缚了,这样的重担使他在斗争中贻误战机,消极被动。 综上,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想说明的过渡时期的人物典型,他只能提出现实世界是不合理的,但他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出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哈姆莱特的人物构筑在于他能勇敢地揭露世界上存在的种种丑恶,而不在于他如何去消灭这些罪恶。他所代表的新生力量,还处在幼稚的阶段。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改革显示,消灭罪恶。哈姆莱特的结局反映了封建势力下新生力量的斗争,和他们的悲剧命运。

13、他的精神面貌没有被拔高,胜利也没有被虚构。 哈姆莱特经典台词: 哈:(自言自语)生存或毁灭,这是个必答之问题:是否应默默的忍受坎苛命运之无情打击,还是应与深如大海之无涯苦难奋然为敌,并将其克服。 此二抉择,就竟是哪个较崇高?死即睡眠,它不过如此!倘若一眠能了结心灵之苦楚与肉体之百患,那么,此结局是可盼的!死去,睡去,但在睡眠中可能有梦,这就是个阻碍:当我们摆脱了此垂死之皮囊,在死之长眠中会有何梦来临?它令我们踌躇,使我们心甘情愿的承受长年之灾,否则谁肯容忍人间之百般折磨,如暴君之政、骄者之傲、失恋之痛、法章之慢、贪官之侮、或庸民之辱,假如他能简单的一刃了之?还有谁会肯去做牛做马,终生疲於操劳,

14、默默的忍受其苦其难,而不远走高飞,飘于渺茫之境,倘若他不是因恐惧身後之事而使他犹豫不前?此境乃无人知晓之邦,自古无返者。 所以,“理智”能使我们成为懦夫,而“顾虑”能使我们本来辉煌之心志变得黯然无光,像个病夫。再之,这些更能坏大事,乱大谋,使它们失去魄力。 哈:又来一个!这不会是个律师的头颅吧?他的钻牛角尖式之弄法手段、他的分毫必争之雄辩、他的诉讼案子、他的契据、他的巧妙诡计现在都到哪儿去了呢?为什么他现在肯让这位鲁莽的家伙用柄肮脏的铲子来敲他的脑壳子,而不去控告他犯了殴打罪?哼,这位家伙在生前也可能是个地产的大买主,整天就与他的抵押、他的债券、他的赔偿、他的证人、他的收回权为伴。 现在,他的

15、上好脑袋里所装的仅是些上好砂土,难道这就是他的最後赔偿、最後收回吗?他的证人们还肯不肯为他作证,去买两块地契般大小的地皮呢?现在,他的棺材可是恰够大小来存放这些证件喽。难道这位买主就无法得到比此更多吗?哈! 2奥菲莉娅 莎士比亚笔下的女性,大多“优美绝伦”。她们天生丽质,有着“绝色的仙姿”。奥菲莉娅的美貌在哈姆莱特中是由他人描述的。王后为儿子哈姆莱特的疯病伤心时,就把治愈的希望放在奥菲莉娅的美貌上。“奥菲莉娅,但愿你的美貌果然是哈姆莱特疯狂的原因;更愿你的美貌能够帮助他恢复原状,使你们两人都能安享尊荣。”哈姆莱特也赞叹“那天仙化人的,我的灵魂的偶像,最艳丽的奥菲莉娅”,连“发疯”时也称她为“迷人的东西”。 莎士比亚笔下的女性不仅天生丽质,而且感情纯真,心地善良。但是女性的这种性格却奠定了莎士比亚悲剧中女性角色的悲哀结局。因此,奥菲莉娅美丽而脆弱。她天真地认为哈姆莱特狂怒地咒骂她只是“疯病”发作,因而痛心惋惜。而哈姆莱特全然没有料到他自己发泄狂怒和失望,竟叫这可怜的少女感到那样绝望的悲痛。父亲被恋人所杀,奥菲莉娅最终承受不了而发疯,正如她哥哥说道:“啊,五月的玫瑰!亲爱的女郎,好妹妹,奥菲莉娅!天啊!一个少女的理智,也会像一个老人的生命一样受不起打击吗?人类的天性由于爱情而格外敏感,因为是敏感的,所以会把自己最珍贵的部分舍弃给所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