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2020届九年级语文中考二模试卷(I)卷.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3514593 上传时间:2020-03-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2020届九年级语文中考二模试卷(I)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浙教版2020届九年级语文中考二模试卷(I)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浙教版2020届九年级语文中考二模试卷(I)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浙教版2020届九年级语文中考二模试卷(I)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浙教版2020届九年级语文中考二模试卷(I)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教版2020届九年级语文中考二模试卷(I)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2020届九年级语文中考二模试卷(I)卷.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浙教版2020届九年级语文中考二模试卷(I)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1题;共2分)1. (2分)下面对衔肉的狗的寓意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狗衔着一块肉过河,望见自己在水里的影子,以为是另外一只狗衔着更大的肉。他于是放下自己这块肉,冲过去抢那块。结果,两块肉都没有了:那一块没捞到,因为本来就没有,这一块也被河水冲走了。A . 这则寓言嘲笑那些做事没有办法,最终一无所获的人。B . 这则寓言警示人们不要因追逐而丢失已有的东西。C .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贪得无厌。D . 这则寓言讽刺那些有无穷的欲望,从来不知满足的人。二、 字词书写 (共1题;共1分)2

2、. (1分)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给划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落日余hu_与西湖景致的相遇是自然送给世人的一场视觉盛宴。西湖暮色,最古典的是“雷锋夕照”,在黄晕_的映照下,雷峰塔塔尖仿佛笼罩着一圈佛光,似真似幻;最文艺的是“宝石流霞”,于宝石山向西眺望,远处黛山缥mio_深邃;最野趣的是“茅家水情”,晚霞灿烂,芦苇摇曳_,秾纤_合度的鸟儿歌声lio_亮。朋友,何不选一个晴好的傍晚,于雷峰塔、宝石山、茅家埠放空心灵,于m_然回首于纯享这份天然的静m_与难得的惬意。三、 句子默写 (共1题;共10分)3. (10分)古诗文名句默写。 (1)非淡泊无以明志,_。(诸葛亮诫子书) (2)_,去日苦多

3、。(曹操短歌行) (3)_,明朝有意抱琴来。(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 (4)不见去年人,_。(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5)_,山入潼关不解平。(谭嗣同潼关) (6)水何澹澹,_。(曹操观沧海) (7)_,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8)_,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9)苏轼定风波一诗中,“_,_,_。这句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10)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_,_”。 (11)“秋天”历来是文人墨客笔下喜爱描写的对

4、象,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请你再写出古代诗歌中描写“秋”的诗句(写出连续的两句)。“_,_”。 四、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17分)4. (1分)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其两膝相比者_将军宜枉驾顾之_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_丁壮者引弦而战_5. (16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

5、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故不为苟得也_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_乡为身死而不受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

6、者能勿丧耳。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段从“鱼”与“熊掌”的选择联系到“生”与“义”的选择,自然通俗。B . 孟子认为,人可以忍受别人的羞辱去接受那些关乎性命的东西这一点合乎人性。C . “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可以用来做本文第段的一个事实论据。D . 作者用“不食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之”两个例子,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五、 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2分)6. (2分)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诚子书爱莲说陋室铭岳阳楼记送东阳马生序出师表中的书”“说”“铭”“记”“序”“表”都是

7、古代的文体。B . 二十四节气中,立春之后是雨水,小满之后是芒种,处暑之后是立秋,冬至之后是小雪。C . 我国古代对于不同的朋友关系有不同的称谓,如: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D . 江南三大名楼是指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闻名)、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因崔颖的黄鹤楼而闻名)、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闻名)。六、 名著阅读 (共2题;共6分)7. (1分)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

8、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粤自盘古,生于太荒,首出御世,肇开混茫。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

9、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不错。去罢

10、。”父亲点着头,说。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1)这段短文出自鲁迅先生朝花夕拾的哪篇文章?请再写出其中两篇的篇名。 (2)选段中“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细致地刻画这些有什么用意? (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评论文段中父亲让“我”背好书才看戏的行为。 8. (

11、5分)阅读名著,回答问题。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上生些焰火起来。屋边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见一所古庙,林冲顶礼道:“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1)上文选段出自

12、水浒传中的经典篇目_,这一章回最能体现水浒传“_”的主题。 (2)结合选文相关语句分析林冲此时的性格特点。 (3)金圣叹评价林冲: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做得彻”指的是林冲后期奋起反抗的性格。联系整部小说,哪些情节最能体现林冲“做得彻”? 七、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3分)9. (13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铁 凝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地“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

13、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20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在田野的草垛上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

14、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可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1)下列对“有重量的阅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是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B . 是无功利性、无预期的自发性阅读。C . 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式阅读。D . 是各取所需、立竿见影的实用性阅读。(2)下列对文章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