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宰相制度研究综述

上传人:亦明 文档编号:123497038 上传时间:2020-03-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03.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吐蕃宰相制度研究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吐蕃宰相制度研究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吐蕃宰相制度研究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吐蕃宰相制度研究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吐蕃宰相制度研究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吐蕃宰相制度研究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吐蕃宰相制度研究综述(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吐蕃宰相制度研究综述 吐蕃宰相制度研究综述摘要在吐蕃王朝的政治制度中,宰相制度变化最多,影响政局最深,对吐蕃王朝的发展演进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目前,吐蕃宰相制度日益成为藏学研究的热点,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但还存在一些不足,还未出现对吐蕃宰相制度的系统全面的论著,对单相制、多相制及僧相制的具体生态未能完全呈现。 对宰相制的发展阶段还未形成一致意见,对宰相制度的互动关系研究还不够,影响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制约了藏学研究整体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吐蕃王朝;宰相制度;藏学研究;宰相人物;家庭势力C952A1674-9391 (xx)01-0087-04作者简介黄辛建(1979-),四川安县人

2、,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藏学方面研究;石硕(1957-),男,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藏族史研究。 四川成都610064公元6世纪末7世纪初,青藏高原雅隆河谷的悉补野部崛起,通过迁都逻些,吞并周边的羊同、吐谷浑等部落,建立官制,厘定法律,创立了空前强大的吐蕃王朝。 在吐蕃王朝200多年的发展史中,宰相制度影响政局最深,变化最多,地位异常重要,一直是藏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并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绩。 本文将对吐蕃宰相制度研究的已有成果进行梳理,总结研究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缺陷。 一、对吐蕃宰相制度的研究对制度本身进行研究

3、,是目前藏学界在宰相制度研究中的核心,研究较为深入且产出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在台湾学者林冠群先生的唐代吐蕃的僧相体制1一文中,作者认为吐蕃王朝的相制与吐蕃政教情势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并提出了僧相为吐蕃体制外的产物,是吐蕃赞普王室因祟佞佛教,罔顾官场伦理,破坏体制的不当举措,绝非正常情势所发展出来的合理制度的观点。 xx年,林冠群先生的唐代吐蕃史论集2一书对吐蕃王朝的宰相制度进行了研究,是目前研究吐蕃宰相制度最为全面的论著。 作者从吐蕃宰相官称及源起、吐蕃宰相的任命及职权、吐蕃宰相制度的演变、吐蕃相制的发展与吐蕃政教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对吐蕃宰相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吐蕃相制经历了独相制、多相制

4、和僧相制三个发展阶段。 在唐代吐蕃众相制度研究3一文中,林冠群先生突破了唐代吐蕃史论集一书提出的吐蕃宰相制度经历了独相制、多相制和僧相制三个发展阶段的观点,认为吐蕃的宰相制度历经了四变其一为独相制;其二为众相制;其三为僧相制;其四为回复众相制。 认为吐蕃宰相制度是吐蕃官制中最具有代表性和变化性的政治制度,影响吐蕃王朝最深。 在文中,作者以吐蕃大事纪年和吐蕃碑刻铭文为依据,对吐蕃众相制的发展演变脉络及其后的政治历史背景有全面的阐述,对吐蕃众相的任职情况、运作情况及其对吐蕃政坛生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认为吐蕃众相制是师法唐朝的宰相制度,解决了吐蕃君臣之间的矛盾,延续了吐蕃王朝的政治生命。 除了上述的

5、相对宏观的研究外,藏学界还产出了一些吐蕃宰相制度研究的微观成果。 林冠群先生的吐蕃“尚论掣逋突瞿”考释误载举隅4一文,从考证唐代吐蕃中央与边陲重要职官制度出发,通过对现存汉藏文献、史料、碑铭的校对以及对当代国际藏学相关研究成果的详细分析,考释了“尚论犁道突崔”的源起、变迁、影响、结果与其代表的历史意义,展现了吐蕃相制的基本架构。 林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吐蕃“zhang gsumblon bzhi”考疑吐蕃众相制度探微5一文,则对贤者喜宴中的吐蕃“三尚一论”政治体制一说提出了质疑,认为“三尚一论”从未在吐蕃实施。 英国著名藏学家理查德逊(H.E.Richardson)在吐蕃王朝的宰相6一文虽然取名

6、“Ministers of the TibetanKingdom”,但仅仅介绍了吐蕃王朝时期担纲大论一职的吐蕃大臣的氏族、名望及相关事迹,对宰相制度并未深入探讨。 二、对吐蕃宰相人物的研究纵览吐蕃的宰相制度研究,宰相人物研究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产出成果较多,涉及人物众多。 范桂清的吐蕃王朝宰辅拾零7一文对吐蕃王朝发展史上的娘尚囊、噶东赞域、僧相钵阐布、贝达那巾等10余位宰相的事迹进行了简单介绍和评价。 旺多古代汉文史籍中的吐蕃大臣名号考8根据古代汉藏著名史籍及吐蕃语言特征、汉藏翻译规律等,对古代汉文史籍中吐蕃大臣名号的由来及变化进行考证,其中包括部分吐蕃宰相。 陈楠的吐蕃大相尚结赞考述兼论吐蕃宰

7、相制度变化的几个阶段9一文对汉文史料中见于记载最多的吐蕃宰相尚结赞的出生、执政后与唐之间的交往关系等进行了研究,并认为墀松德赞执政后期,王权已相对衰弱,大论尚结赞实际上把持着吐蕃朝政,并将吐蕃的宰相制度发展演变划分为“自松赞干布死至墀都松赞剪除噶氏家族”(650698年)、“芒松芒赞妃没庐探玛略临朝听政至墀德松赞嗣位赞普”(701-798年)、“墀德松赞即位至达磨即位”(798-838年)三个阶段。 李方桂吐蕃大相禄东赞考10对迎娶文成公主进藏和亲的吐蕃大相禄东赞的姓氏、官职、事迹及家世进行了考证。 扎西当知的吐蕃大论琼布邦赛色则考述11一文以英、法所藏的敦煌古藏文文献的零散记载为基础,对处于

8、囊日论赞和松赞干布两代赞普时代的吐蕃王朝早期的大论琼布邦赛色则进行了考述,认为其生于官宦之家,自杀于政治斗争中。 杨铭的吐蕃宰相尚绮心儿事迹12和邵文实的尚乞心儿事迹考13对吐蕃大论尚纥心儿生平进行了考述。 马德的吐蕃国相尚纥心儿事迹补述以敦煌本羽77号为中心14以xx年10月日本出版的敦煌秘笈图录第1册其中之羽077号为基础,对吐蕃国相尚纥心儿在在敦煌举办的三次佛事祈愿活动,反映尚纥心儿第二次短暂住敦煌期间曾一度想辞官事佛,但又不得不重新出山的情景过程,尚纥心儿一生前后三次到敦煌,晚年又在敦煌建造圣光寺等事迹进行了补述。 三、吐蕃家族势力与宰相制度的互动研究在吐蕃王朝2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

9、家族势力始终是其发展演进的中坚力量,两大家族群体“论”和王室外戚“尚”之间的政治博弈是吐蕃政治生活的基本特征。 宰相一职作为吐蕃王朝中的核心政治权位,是吐蕃家族势力角逐的焦点,相互之间的互动关系也成为了吐蕃政治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林冠群先生的唐代吐蕃的氏族15一文中,作者对吐蕃主要家族的发展情况、家族势力与王室之间的关系、家族群体间的竞争与合作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吐蕃政治力与社会势力之间的演变关系,对以家族势力为核心的吐蕃宰相的更替及其权力交织有较为独到且深入的研究。 张海龙在外戚集团对吐蕃政治的影响探析16一文中,分析认为吐蕃王室的主要婚配对象为没庐氏、蔡邦氏、那囊氏和琛氏等四大

10、家族,王室外戚采取与以赞普等王室的通婚的方式进入到吐蕃政坛,并成为相位的主要竞争者,对吐蕃政坛产生了深远影响。 何峰在吐蕃尚论沿革研究17一文中,就“尚”和“论”的历史沿革做了系统探讨,认为“尚”和“论”为吐蕃王朝中两类不同的高中级官员,“论”主要一般家族,“尚”吐蕃赞普母系亲属,均为吐蕃以宰相为核心的官僚机构中的主要成员。 日本学者山口瑞凤专注于松赞干布时期的吐蕃研究,对宰相制度基本没有涉及,仅在吐蕃王朝外戚统治的尚论制度的建立与意义18一文中提出“三尚一论”不是松赞干布时期的产物,应属埠松德赞时期的体制的观点。 扎西当知的博士论文吐蕃噶氏家族研究(藏文)19对噶氏家族的历史渊源、政治生涯及

11、最后的政治命运进行了较为全面透彻的研究,对噶尔家族的噶尔禄东赞、赞聂、论钦陵等数位宰相进行了专门研究。 薛宗正的噶尔家族专国与吐蕃的北部领土扩张兼论唐、蕃间的河源、西域争夺20一文对噶尔家族的噶尔禄东赞、噶尔赞聂多布、论钦陵等数任大论在吐蕃的专国及其间与唐王朝的争夺进行了研究。 刘志国的吐蕃统一政权韦氏家族探究21对韦氏家族的历史及地域分布、韦氏家族在吐蕃政局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了阐释,对韦氏家族在吐蕃宰相制度中担纲的重要角色进行了分析,从个案的角度剖析了家族势力与宰相制度的纵横关系。 四、其他研究在有关吐蕃王权、政治制度和政教关系研究中,也或多或少涉及到了吐蕃的宰相制度。 陈庆英的试论赞普王

12、权和吐蕃官制22在论述吐蕃赞普王权和官职的过程中,对吐蕃王朝宰相制度的发展演变进行了介绍,并提出吐蕃宰相制度从单相制向众相制的转变是为了防止个别家族大臣专权。 汶江吐蕃官制考敦煌藏文卷子PT1089号研究23一文依据敦煌藏文卷子PT1089号对吐蕃职官制度进行了考证,不过正如林冠群先生所言,作者“对吐蕃宰相制度的演进及其缘由,仅短短数语,不但失之简化,且叙述或有错误”3。 熊文彬两唐书吐蕃制度补证24一文对新旧唐书吐蕃传中的吐蕃史料内容进行了考订补正,提出钵阐布(僧相)的出现是吐蕃佛教和政治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特点,是僧人参政的具体表现,并认为“吐蕃时期职官目前不是十分明了清楚,很难类分和详

13、证”。 陈楠的吐蕃职官制度考论25一文以吐蕃中央政权机构设置的总的轮廓为研究出发点,对吐蕃宰相制度有所论及。 林冠群的吐蕃中央职官考疑误载论析26对新唐书吐蕃传中所谓的“吐蕃尚论掣逋突瞿”为吐蕃中央职官的总号进行了论析,认为尚论掣逋突瞿是吐蕃众相的称谓。 石硕专著吐蕃政教关系史27在对吐蕃时代政教关系进行研究过程中,对吐蕃王朝的宰相制度,尤其是多相制度有所涉及。 林冠群的唐代吐蕃军事占领区建制之研究28一文提出了“吐蕃从未以宰相兼职边区节度使之情事”,首席宰相或宰相会议成员,经常出巡至边区节度各州,召开会议,有时亲临德论会议,即席下达命令,指导工作。 法国著名藏学家石泰安(R.A.Stein)

14、在甘青藏走廊古部落29一书中,对吐蕃的“三尚一论”制度进行错误的解释,认为“三尚一论”即为每位“尚”各统领几位“论”。 四、结语综上所述,学界目前对吐蕃宰相制度进行了较多研究,产出了不少成果,内容涵盖日益广泛,研究日益深入。 但从总体上看,吐蕃宰相制度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一)对吐蕃宰相制度的关注度还不够。 在吐蕃宰相制度研究中,成果最著者,当属台湾学者林冠群先生。 目前,其相关研究专著已有1部,论文达到8篇,对宰相制度的发展演变、阶段特征、具体生态均有涉及,著述已成体系。 与此相比,整个学界对宰相制度的关注度严重不足,还未出现全面、宏观的论著,多关注于宰相本人或者在进行其他研究中有所涉及,这与

15、宰相制度在吐蕃政治发展中的突出作用是不相符的。 (二)对吐蕃宰相制度的具体面相研究还不够。 现有成果虽然对吐蕃宰相制度的缘起、发展演变的历程均进行了研究,但对单相制、多相制及僧相制的具体生态还未能完全呈现,对宰相制的发展阶段还未形成一致意见,有待进一步探讨。 (三)对吐蕃宰相制度的互动关系研究还不够。 林冠群先生提出,吐蕃宰相制度是受到了唐王朝的宰相制度的深刻影响,但两者的互动关系研究还不足。 吐蕃宰相制度在吐蕃发展中的地位异常突出,但其与吐蕃赞普王权的博弈、家族势力的互动等研究仍十分薄弱,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吐蕃宰相制度研究水平的提升。 注释“论”主要是王室悉补野家族和对建立吐蕃王朝有功的传统家族势力,如拉萨河流域的噶尔氏、韦氏、娘氏、农氏等家族及末氏、朗氏等苏毗家族。 “尚”主要指赞普母亲家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规章制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