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精品教案 6.2.3 学会议论.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3488419 上传时间:2020-03-0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精品教案 6.2.3 学会议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精品教案 6.2.3 学会议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精品教案 6.2.3 学会议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精品教案 6.2.3 学会议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精品教案 6.2.3 学会议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精品教案 6.2.3 学会议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精品教案 6.2.3 学会议论.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精品教案 6.2.3 学会议论 议论文必须注意理论性、逻辑性、概括性;要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事实证明和道理分析的统一。 (2)议论文写作指导 议论文的快速构思,快速结构示例如下: 想表达什么具体明确的中心。 论点是作者对某一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论点明确是以正确为前提的。写议论文时,首先要明确自己想表达什么观点,把宽泛的话题具体到一个点上,化大为小,以小见大,这是成功的一个法宝。 中心论点明确之后,可分成若干个(至少2个)分论点,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论证。分论点可放在段首或段尾。段和段之间可考虑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等。 用什么表达内容充实、论证合理。 通常采

2、用的论证方法有:例证法、引证法、比喻论证法、对比论证法、引用论证法、因果论证法等。 一般论证思路可包括: a是什么:这通常是在概念性的议论文涉及的。如“诚信”是什么?“心灵的选择”是什么? b为什么:回答论点成立或不成立的原因,揭示问题的根源。这个时候就要摆事实,讲道理。事实论证需要选材典型、新颖,引述事例要简明扼要,分析事例则要全面具体,切中要害。 c会怎样:揭示将要发生的结果,可以是好的结果 (预示前景,看到希望),也可以是坏的结果(危害)。这个结果既可以是事实,又可以是推测。 d怎么办:提出解决的方案、方法,提倡好的观点、意见。 二、安排好议论文的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实际就是作者运用论据

3、论证论点的思路,而这一过程是跟人们认识一个新事物的一般规律相一致的。因此,选择、安排恰当的议论文的结构,对读者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议论文的结构形式有下列几种: 1并列式,总论点提出之后,用并列的几个分论点或几个层次,去论证总论点的正确性。并列式结构的每个层次的开头,常用两种方式来表达:(1)用句式相同的话;(2)用序数加以排列。当然不用上述方式亦可,只要每一层在内容上是平行的,都是从属于中心论点的一个方面就行。 2递进式。光提总论点,然后层层深入地进行阐述。所谓“层层深入”就是说,几个分论点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或由小到大,程度上逐步有所加重;或由大到小,自抽

4、象到具体;或前一层是后一层的基础;或前一层先浅说,后一层是前一层的深化;等等。 3对比式。是在一篇文章的几个分论点之间,或在同一部分的几个层次之间,形成正反对照,把对与错、好与坏、美与丑等事物列举出来,通过比较,揭露矛盾,从而阐明中心论点。运用“对比式”结构应注意:要有相同的对比点;要有对等的对比量;对比要具体化。 4总分式。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先总后分;一种是先分后总;一种是先总后分再总。(1)先总后分,是先提出中心论点(总论),然后根据中心论点中所提到的几个方面的内容,提出分论点,通过逐项论述(分论),对中心论点加以阐发。(2)先分后总,是围绕所论述的中心问题,先逐层展开论述(分论),然后再

5、总结归纳出中心论点(总论)。(3)先总后分再总,是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加以阐述,最后再进行归纳总结。 5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引论本论结论。这是以立论为主的议论文最常见的也是最基本的一种结构。“引论”又称“绪论”,是提出问题的部分,把所要议论的课题摆到读者面前。好的“引论”应简明、新颖。“本论”又称“正论”,是分析问题、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部分,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可以论述几个问题,也可以论述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写本论应做到:紧承引论、力避重复。本论部分的结构形式大体有两类:一是逐层深入论述的,称为“纵式”;一是并行展开论述的,称为“横式”。“结论”是解决问题的部分,是文章内容发展的自然

6、结果,通常放在文章的最后,与引论相呼应。但结论与结尾并不是一回事。结论大于结尾,可以是一段,也可以是两段。结论部分应做到干脆利索、形象含蓄。 另外,议论文开头和结尾的安排也相当重要,开头往往提出中心论点。 议论文提出论点的方法:(1)从事例中提出论点。(2)从问题中提出论点。(3)从比喻中提出论点。(4)从引用中提出论点。(5)从对比中提出论点。结尾方法有:(1)总结全文。(2)卒章显志。(3)篇末点题。(4)呼应开头。(5)推究原由。(6)再作深化。(7)推而广之。(8)希望劝戒。(9)留有余味。(10)自然结尾。【难点探究】 一、提炼出鲜明的观点 议论文的观点包括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中心论点

7、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它是我们根据文题要求,对所议论的事物经过多方面的考察和深思熟虑的产物,是对事物经过细致分析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结果。观点的提炼,体现着作者对一个问题的认识水平。鲜明的观点应该是:正确、新颖、深刻。 正确,是指文章的观点必须思想健康,有时代气息;新颖,是指提炼的观点不是陈旧的,而是新鲜的,能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深刻,是指提炼的观点不是肤浅的,而是能深入事物本质的。 提炼观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的内涵,从中受到启示,提炼观点。例如: 1983年,北京大华衬衫厂出口到日本一批衬衫,日商从包装中发现了大量的蚂蚁,为此提出退货并索赔100万元人民币。

8、大华衬衫厂面临灭顶之灾之际,向浙江农业大学教授、著名昆虫学家唐觉教授求助。唐教授经过一个星期的观察与研究分析,作出了权威的结论:这种蚂蚁只生存于日本的北海道。日方心悦诚服,撤诉并向中方表示了歉意。 唐觉教授为大华衬衫厂挽回了巨额损失,救下了一个厂。大华衬衫厂向唐教授表示了感谢:赠送本厂产品衬衫一件。 10年过去了,唐觉教授提起这100万元与一件衬衫的旧事,人们皆感慨不已。 这则材料讲的是一起涉外经济纠纷,中方起先处于劣势,后来出现了关键证据,中方最终获胜。 我们在审题时绝对不能只满足于了解这些,而应该多问一些“为什么”?为什么到了事过10年后的1993年又提起了1983年曾经发生过的事情?这两

9、个年代,我们的经济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郑重其事地介绍大华衬衫厂向唐教授“赠送本厂产品衬衫一件”?唐教授为什么旧事重提?的目的可能是什么?拨开迷雾,我们发现,这不是简单的介绍一起经济官司,不是要说明外国商人有欺诈行为,也不是在说明知识分子为国争光。问题的焦点应该集中到这一事实:为一个厂挽回100万元的经济损失,却只有一件衬衫的回报,这太不合理了。这正是这则材料中的关键。不尊重知识,不尊重科学,没能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才是需要我们议论的观点,这种观点的提炼,我们只有对材料进行整体考查才能得出。否则,如果凭个人经验,凭对材料片言只语的简单判断,得出诸如“知识分子利用自己的学识为国

10、争光”、“日本商人对中国人民的敌意”、“大华衬衫厂维护民族尊严”、“唐觉教授何必旧事重提”、“唐教授为国争光,不应讲价钱”等观点,都是肤浅或是错误的。 2抓住材料的关键语句,受到感悟,提炼观点。我们仍以分析一则材料为例: 有记者在采访一位老教师时,发现这位老教师在谈到自己过去的学生时,对其门下的“高考状元”和竞赛获奖者 的印象似乎并不深,但他却能一一准确地说出某某同学某年在课堂上提出过一个很有意义的疑问,某某同学在某年某月的一次实验课上发现过书本上没有描述过的现象,某某同学已毕业30多年了,来信从不点错一个标点记者不解其意地问他为何如此,老教师沉思了一下说:“也许是我对学校这个词的理解比一般人

11、稍微深刻一些。”可以看出,本则材料的关键语句在于最后一句话。他对“学校”的理解“比一般人稍微深刻一些”的可能性有两种:因为他是教师;因为他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一般。而佐证“不同一般”的材料有三,我们把这三件事一一解析,就可以发现,这三件事体现了老教师对“学校”的认识:一是提倡学习上的怀疑精神,二是重视学生的发现能力,三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 这三点,体现着学校的教育层次,远比谈高考升学率与竞赛获奖更有意文、“对学校这个词的理解比一般人稍微深刻一些”,就必须在“学校”这个词上做文章。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学校”?“学校”的任务究竟应当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精神?回答这样的问题,可以把老教师的回答分解为如

12、上三个分论点,分别加以论证。三个分论点说清楚了,水到渠成,中心论点的论证也就完成了。 3运用联想,经过对文题的归纳分析,提炼出相应的观点。请看下面这则材料: 千姿百态、极具观赏价值的中国盆景,已漂洋过海,出口西欧北美。 凡盆景,没有自然成长的,它是园艺师的智慧、耐心和辛勤劳动的结晶。要先选好树根,然后按一定的造型剪枝、压枝,用笼子罩,用绳子栓,经束缚、压抑、扭曲、剪裁,加上细心培育,方能成盆景。 经过仔细审题,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由一个普通的树根制作成极具观赏价值的千姿百态的盆景,是园艺师根据树根的一定造型进行人为塑造的结果,由此可以联想到学校培养学生,并提炼出观点:培养人才,要因材施教

13、,从实际出发。 4从比较和辨析中把握判断,确定论点。阅读下面的文字: 关于环境与成才的问题,人们有不同的认识,有的人认为逆境出人才,有的人认为顺境出人才,也有的人认为不管逆境或顺境,一个人能否成才关键在于自己。请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对上面这则材料,要作辩证的分析,不能简单化。要搞清逆境与顺境的内涵,要搞清环境与成才的关系。环境与成才的关系可以有多种结果,应从中分析出规律性的东西,不要走极端,说话要有分寸。可以从对成才而言,逆境顺境的“弊大还是利大”的角度入手,但不能用个例、孤证代替一切。 对上述材料,可以有如下考虑:如果只有“逆境”才能“出人才”,那么“顺境不能出人才”能不能成立?如果

14、能,论者将何以解释“顺境出人才”的事实? 通常的认识是“逆境出人才”,但是立论时一定要质疑:还有没有其他可能? 有的时候还得从反面去思考,如:逆境也可能扼杀人才,而且有无数的事实证明许多人才遭逆境扼杀。 由此可见,顺境更应当出人才。 再想:顺境是不是不能出人才?社会上,是遭遇逆境的人多还是遭遇顺境的人多?在人的一生中,究竟是逆境多还是顺境多? 按照“逆境出人才”的逻辑,只有逆境才能出人才,如果不能遭遇逆境,是不是就意味着一生平庸、一事无成? 能经常从这样的比较、辨析中把握判断,就能使立论严密,无懈可击,且能常出新意。 二、让论据有力地支持论点 论据是作者用来证明自己的论点的理由和依据,运用论据

15、就是使论据准确、有力地支持论点的过程。 论据可分两类: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当我们直接用论据证明论点,就是通常的例证、引证;当论据间含对照、比喻意义,就是对比论证、比喻论证。我们不仅要学会简单的例证、引证,还要努力学习有一定难度的对比论证及比喻论证,使文章更丰满,论证更有力。 要使论据能有力地支持论点,必须注意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选取的论据要准确、典型、新鲜。论据必须真实无误,并具有代表性、权威性,要有时代感。有些作者对材料不加选择,拿到就用,根本不考虑是否切合论点,张冠李戴,既搞乱了自己,让人看了也会感到不知所云。如“论助人为乐”,有人一见题目,马上就想到李素丽、焦裕禄、孔繁森、雷锋、徐虎,以为“人多势众”就是论据充分的体现,其实不然。如果具体分析,李素丽事迹主要是做好本职工作,岗位奉献;焦裕禄、孔繁森是人民公仆,不宜认作“助人为乐”;而只有雷锋、徐虎的事迹最切合题意,能说明问题。有些同学在论证“敢为天下先”时常想到的是第一次吃螃蟹、第一次吃蕃茄这些论据,毫无新鲜感,而有些同学却能另辟蹊径,写第一次农村包产到户、第一次提出土地批租、第一家电脑网站,令文章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