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与文学课程讲义

上传人:亦明 文档编号:123480897 上传时间:2020-03-09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322.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制度与文学课程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制度与文学课程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制度与文学课程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制度与文学课程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制度与文学课程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制度与文学课程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制度与文学课程讲义(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制度与文学课程讲义 制度与文学课程讲义引子制度与文学研究的重要性先举四个例子1.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正确解读;2.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精神质疑;传统说法萧统陶渊明传云“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即日解绶去职。 宋书隐逸陶潜传与晋书隐逸陶潜传所载略同。 陶渊明自己的说法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与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归

2、去来兮辞另两种说法1.渊明辞官是悯晋祚之将移,故辞官以图置身治乱之外,全其后节。 2.渊明曾仕桓玄,玄篡晋失败,余党率受牵连,渊明或亦因之蒙耻受谤;加上“质性自然”,“违己交病”,适值妹丧,便托辞远遁。 驳前二论1.刘裕篡位在元熙二年 (420),距陶渊明辞官之年(义熙元年,405)有15年之遥。 2.桓玄之乱甫一平定,陶渊明旋即进入刘裕和刘敬宣幕府,二人均为桓玄死敌。 这说明,刘裕、敬宣全不介意渊明曾入桓玄幕府。 据考证,桓玄篡逆之时,陶渊明正居家守母丧,完全没有参与谋逆之事,谤从何起?督邮官职的职掌通典督邮为郡佐之一,“汉有之,掌监属县功曹之极位。 汉尹翁归为河东督邮。 时太守田延年分河东

3、二十八县为两部,闳孺部汾北,翁归部汾南,举法皆得其罪。 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 又孙宝为京兆尹,以立秋日,署故吏侯文为东部督邮。 敕之曰今日始鹰隼始击,当顺天气取奸恶,以成严霜之诛。 ”由此我们知道,督郡属监察官,职掌监察属县长官,依法控告,鹰隼击杀,冷酷无情。 陶渊明担任彭泽令前后的经济状况出于经济上的考虑。 萧统陶渊明传“(陶渊明)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归去来兮辞序“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

4、邑。 出仕之前十分贫穷,“少而贫病,居无仆妾;井臼不任,藜菽不给;母老子幼,就养勤匮”,“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归去来兮辞序)担任彭泽令八十余天以后“僮仆欢迎有酒盈樽”;而且有车有舟“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有房有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过上了小康生活。 3.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正确解读;4.白居易思想转折的分水岭。 官与职的区别,我们还可以举白居易自己所写的一篇文章来作佐证。 白居易友人李建,于贞元末、元和初曾为翰林学士,他于穆宗长庆元年 (821)卒,白居易特为其作一碑文:有唐善人碑(白居易集笺校卷四一)。 碑中概述李建的仕历,把官、职、阶、勋、爵分得

5、很清楚:公官历校书郎、左拾遗、詹府司直、殿中侍御史、比部兵部吏部员外郎、兵部吏部郎中、京兆少尹、澧州刺史、太常少卿、礼部刑部侍郎、工部尚书;职历容州招讨判官、翰林学士、鄜州防御副使、转运判官、知制浩、吏部选事;阶中大夫;勋上柱国;爵陇西县开国男。 这是当时人叙当时事,应当说是可信的。 由此可见,如校书郎、左拾遗等是官,翰林学士、知制浩等是职。 而凡翰林学士,都须带有官衔。 这是因为,翰林学士本身是一种职务,他必须带有其他正式的官职名称,这样才有一定的品位,一定的薪棒。 而同时,不管所带的是什么官衔,他仍在内廷供职,承担翰林学士的职能,1并不去做所带官衔的职务。 一、当文学研究成为职业(一)精神

6、敬业精神1.敬业何以可能涉及到对专业的认识,在当今时代,在如此浮躁的社会中,文学研究工作者的基本态度是不卑不亢。 因此,积极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 应有所树立,当有自己的基本观念,不能随波逐流。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当你把文学研究当成三百六十行中的一行时,你就会感觉到你的笔杆就像是农民的镰刀和工人的锤子,那都是必备的工具,当你拿起笔杆(敲击键盘)时,与工人走向车间和农民走向田间地头没有什么两样。 (参考王小盾一点感想关于文学研究作为职业,文学遗产1994年第4期。 )2.学问与器度宽广的胸怀、卓远的见识、细微的洞察力,都是做学问的基本涵养。 韩愈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当

7、明白其中次第传道第一。 传什么道?自然是孔孟之道。 说到底就是立业先立人,做学问先做人。 举例来说,摒弃门户之见非常重要。 画地为牢、自我封闭,对于一个研究者来说,其结果必然是视野狭窄、目光短浅,无所建树。 1傅璇琮从白居易研究中的一个误点谈起,文学评论xx年第2期。 (二)研究对象的确立对工作对象的认识1.文学观念的变迁“五四”之前的文学研究特点评点式的思维片段,过于随意,不成体系。 原因是文史哲学学科界限不清晰,文学概念模糊笼统,无法真正建立一门较为科学的文学研究体系。 “文学”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先进“文学子游子夏”。 当指文章博学,对古典文献的学习。 文的本义是指文采和文饰,文采是形象,文

8、饰指功用。 由天地之文联想到人文,故易说文化是“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到了魏晋时期,传统文学史采用鲁迅先生的观点都讲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但是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比如赵敏俐“魏晋文学自觉说”反思(中国社会科学xx年第2期)认为汉代文学早已自觉。 赵文借用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的话,指出第一,汉代文学已经“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第二,汉人不仅“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第三,汉人已经“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其实这些分歧的源头在于对文学的理解。 文心雕龙中列出的文体多达几十种

9、,其中就含有今天未免所谓的应用文,比如碑志、诏令等。 文选中的文体也同样,曹道衡先生研究文选,就把里面的纯文学和应用文分开来看。 这些都说明,古今学者对“文学”认识的不同。 随着社会发展,到了齐梁时期,又分“文史玄儒”四科。 但是,直到辛亥革命前,对“文学”的认识还都没有从学科的角度来认识。 以至于章太炎在国故论衡中,还这样说“文学者,以有字文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 今天通行的“文学”概念其主体部分大抵是取自西方尤其是前苏联为代表的“革命”的文学理论而形成的,其中含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因素。 这种“文学”概念不论是内涵和外延都与古代的“文学”概念相去甚远,实际上是两种不同2今天,

10、我们依然习惯于将文学作品区分为浪漫的文学理论、方法和价值体系。 主义和现实主义,对作品优劣的评价也依然习惯于以是否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是否有意识地揭露批判统治阶层的丑恶为标准。 以散文为例。 中国现代散文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 作为四大体裁之一的现代散文概念,最初对异域理论的译介。 从鲁迅1925年12月所译的日本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出了象牙之塔中关于英国“Essay”的论述可知,Essay源于法国的Essayer,有尝试、试笔的意思。 有人译为随笔,厨川白村认为是不对的。 关于这种散文的创作方法,厨川白村介绍说“如果是冬天,便坐在暖炉旁边的安乐椅子上,2陈飞唐代试策考述绪言,中华书局xx

11、版,第12-13页。 倘在夏天,则披浴衣、吸苦茗,随随便便,和好友任心闲话,将这些话照样地移在纸上的东西,就是Essay。 总之,“既是废话也是闲话”,具有一种漫谈的3如果用这种散文概念去理解古人的散文创作,则很多文学现闲适的文体持征。 象是无法解释的,因为散文概念已经发生了变换和转移。 “五四”时期对文学的认识,源于文学史的编写。 一般认为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 (1918)是第一部较为系统的中国文学史著作。 随后,各种文学史著作大量出现,其中就有不同的对文学的理解。 不同的观念,自然影响到著作的不同面貌。 比如胡适白话文学史就极力推崇俗文学,将歌谣、戏曲等民间文学作为一切文学的源头加以认真研究

12、。 再比如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他之所以研究戏曲,有两个原因。 按他自己的话说,一是“因词之成功,而有志于戏曲余所以有志于戏曲者,又自有故。 吾中国文学之最不振者,莫若戏曲。 二是由崇拜西洋名剧起,“元之杂剧,明之传奇,存于今日者尚以百数。 其中之文字虽有佳者,然其理想及结构,虽欲不谓至幼稚,至拙劣不可得也。 国朝之作者,虽略有进步,然比西洋之名剧,相去尚不能以道里计。 此余所以自忘其不敏,而独有志乎是也。 (王国维三十自序二,王国维文集第三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474页。 )由此看来,王国维有志于研究戏曲的两个原因,其实也是他个人对于中国戏曲存在的两个偏见一是和中国其它朝代的文学样

13、式比,他认为戏曲的成就最低;二是和外国的同类艺术比,他认为中国不如西洋。 显然,他的这一先人为主的成见是错误的。 但经过长达5年的研究,最终得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结论,将元曲与唐诗宋词一样看待,提高了元曲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所以,“文学”观念对研究者来说至关重要。 2.文学的疆界 (1)诗歌、散文、小说、戏曲,这是“五四”以来新的认识。 但是这种分类,对于文学来说,有很多文体是无法纳入其中的。 (2)以上均是有文字记录的纯文学,此外口传(口述、口头)的文学是否属于研究的对象?(参考叶舒宪“文学人类学”等观念)比如论语就是一部口述史。 它反映了上古教育、文学传播等真实面目。 3.文学研究的基

14、础设施和上层建筑文学研究的基础设施(一)古典文学基本资料的,包括文学作品总集、历代作家别集的校点、笺注、辑佚、新编。 (二)作家、作品基本史料的研究,包括撰写作家传记、文学活动编年、作品系年,以及写作本事、流派演变的记述与考证等。 (三)基本工具书的编撰,包括古代文学家辞典、文学书录、诗词曲语词辞典、戏曲小说俗语辞典、文学典籍专书辞典或索引、断代文学语3王彬中国文学观念研究,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198-199页。 言辞典等。 4一般来说,文学研究的上层建筑大致有(一)作家作品的专题研究,文学样式、文学流派的专题研究,以及文学通史、专史的撰著。 (二)作品的批评鉴赏,包括古典文学各种方式的普及工作。 (三)古典文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如音乐、美术、建筑、宗教、民俗、服饰以及自然科学的交叉渗透。 (四)古典文学比较研究,如中外文学的比较研究,汉民族与兄弟民族文学比较研究,以及古今文学比较、同一主题创作的历史比较。 (五)新分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规章制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