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3445095 上传时间:2020-03-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第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湖湘文化是湖南人才辈出的原动力。近百年来,湖湘人物在历史舞台上表演出色,湖湘文化因而备受世人瞩目。湖湘文化的主要精神是什么?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自强不息。“淳朴”,即敦厚雄浑、不受拘束的生猛活脱之性;“重义”,即强烈的正义感和向群性。“勇敢尚武”,即临难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二者融贯,构成了湖湘文化的强力特色,具有鲜明的英雄主义色彩。“经世致用”,即务实精神,是实践理性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参与意识的集中体现。它一旦与英雄

2、主义相结合,就成为一种“当今天下,舍我其谁”的“敢为天下先”的豪迈气概,给湖湘文化提供了明确的奋斗目标。“自强不息”是“天行健”的宇宙精神的基本形态,而在湖湘文化中,则将它列为“人极”范畴,视为文化的“极则”。湖湘文化以此为哲学依据,因而具有了“独立不羁,遁世不闷”的特殊品格。由此可见,“湖湘文化的主要精神”是“湖湘人物性格”形成的内在原因,是一个比“湖湘人物性格”更高一层的概念。湖南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是一块马蹄形的地域,后有重山,前有大泽,在古代相对于中原来说,环境较艰苦,信息较闭塞。然而,环境的艰苦,锻炼了湘人坚强勇毅的性格;环境闭塞,培育了湘人独立思考、不随人俯仰的精神。古人所谓“深山

3、大泽,实产龙蛇”,即此之谓。而从时间看,楚人本含古蛮族血统,后与炎黄文化融合,虽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但仍保有蛮族文化生猛雄健的遗绪。地域的封闭性,更使这种独特基因得以绵延不绝。文化的核心是人,人是环境的产物,于是,湖湘文化和具有此文化性格的湘人就在这特殊土壤中应运而生。时间与空间毕竟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湖湘文化形成的内因则是在这一地域上的人的系统活动,其合力来自两方面:一是土著文化,即群苗文化,也就是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文化;一是中原文化,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湖湘文化就是二者冲突与融会的结果。中原文化的“文雅”与群苗文化的“野蛮”两大基因的结合,构成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倔强”、“刚坚”、

4、“峻激”的风格。“人杰地灵,大儒迭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罔不有独立自由之思想,有坚强不磨之志节”,即此之谓。这就是湖湘文化“深湛古学而能自辟蹊径,不为古学所囿”和“风气自创,能别于中原人物以自主”的重要原因。湖湘文化的形成,正是以上诸多因素系统运动的必然结果。湖湘地区高山大湖的地理环境,发达的农业经济,各民族多元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地域文化。1.下列有关“湖湘文化的主要精神”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既具有生猛活脱之性,又富于正义感和向群性,从而使湖湘文化具有了“淳朴重义”的独特文化精神。B“二者融贯”,说的是“临难不惧”和“视死如归”的湖湘文化所独有的精神特色,有鲜

5、明的英雄主义色彩。C由于具有“当今天下,舍我其谁”的“敢为天下先”的豪迈气概,湖湘文化拥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D湖湘文化的“独立不羁,遁世不闷”的特殊品格的形成,与它崇尚“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哲学理念密切相关。1、B(“二者融贯”说的是“淳朴重义”和“勇敢尚武”这两种精神。)2.下列各项中,不能证明“文化的核心是人”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A湖湘人物在历史舞台上表演出色,湖湘文化因而备受世人瞩目。B“湖湘文化的主要精神”是“湖湘人物性格”形成的内在原因。C楚人虽然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但仍保有蛮族文化生猛雄健的遗绪。D湖湘文化形成的内因,是在这一地域上的人的系统活动。2、B(说的是文化

6、对人的影响。)3.下列对“湖湘文化”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备受关注,与湖湘人物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巨大作用、深远影响密切相关。B“有独立自由之思想,有坚强不磨之志节”是湖湘文化精神的精髓所在,也是湖湘文化独特的风格和湘人的代表性人格。C湖湘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冲突与融会,既深湛古学,又不为古学所囿;既接受中原文化,又风气自创。D以“人极”为哲学依据的湖湘文化,培育了湘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使之具有了“独立不羁,遁世不闷”的特殊品格。3、D(湖湘文化的哲学依据是“自强不息”。)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7、,完成47题。荆轲刺秦王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地图!” 轲既取图奏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

8、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 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4解

9、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有误的一项是( D )(3分)A、愿举国为内臣 举:全 B、荆轲顾笑武阳 顾:回头C、秦王还柱而走 还:环绕 D、唯大王命之 唯:只有 5下列全都直接表现了荆轲勇敢的一组是( C )(3分)秦武阳色变振恐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倚柱而笑,箕踞以骂A、 B、 C、 D、6下面对这一段文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3分)A、秦臣蒙嘉同情燕王,赞赏荆轲,所以巧言讨好秦王,引见荆轲。B、秦舞阳随荆轲刺杀秦王,却被秦王的威风吓倒,差点暴露此行动机。C、荆轲刺秦王,秦廷一度大乱,因为事起突然,而且廷上的侍臣都手无寸铁

10、。D、荆轲刺杀秦王未成,因为他想要挟秦王,定下条约,报答燕太子丹。7把所学文言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5分)借助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盟国,这是不明智的。因 敝 知(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5分)樊将军因走投无路来归附我,我不忍心为了个人的私利,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另外再来考虑这件事吧。 以 穷困 更(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诗歌,回答8-9题(11分)月夜忆舍弟 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

11、避,况乃未休兵。8.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 (5分)8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诗人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这种以幻作真的写法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浓浓思念。 9.结合全诗,请指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有兄弟却都分

12、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注释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月夜忆舍弟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

13、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月夜忆舍弟历史评价梁启超在“诗圣杜甫”一文里曾这么写道:“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他的表情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深处,能将他全部反映不走样子,能像电气一般一振一荡的打到别人的心弦上。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杜甫,其实也没什么错,他是多情,但他的多情却是极宽广、极深厚的那种,是人民爱物的人道精神

14、,所以,他的诗篇能写的好,能像电气一样的振荡人心不无道理。而.月夜忆舍弟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 ,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沁园春 长沙(3) ,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再别康桥(4)又前而为歌曰:“ , 。”荆轲刺秦王(1)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