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10月检测考试试卷B卷.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3414987 上传时间:2020-03-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标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10月检测考试试卷B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课标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10月检测考试试卷B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课标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10月检测考试试卷B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课标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10月检测考试试卷B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课标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10月检测考试试卷B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标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10月检测考试试卷B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标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10月检测考试试卷B卷.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标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10月检测考试试卷B卷一、 选择题 (共15题;共30分)1. (2分)“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古丝绸之路将我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古代生产工艺中主要体现物理变化的是( ) A . 粮食酿酒B . 冶炼金属C . 烧制陶瓷D . 纺纱织布2. (2分)分类是学习化学的方法之一下列各组物质是按单质、氧化物、混合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 A . 氮气、氯酸钾、钢B . 氧气、水、空气C . 可燃冰、干冰、冰水混合物D . 石墨、大理石、石油3. (2分)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2、 A . 闻气体气味 B . 检查气密性 C . 读取液体体积 D . 稀释浓硫酸 4. (2分)下列一些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变为红色B . 锈钉放入盐酸中,发现铁锈消失溶液变为黄色C . 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D .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的固体5. (2分)下列变化中,不属于缓慢氧化反应的是( ) A . 动植物呼吸B . 食物腐烂C . 钢铁生锈D . 蜡烛燃烧6. (2分)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发展的主导方向。绿色化学的目标是在化学产品的设计、制造应用、回收处理时,对环境没有或尽可

3、能产生小的副作用。下列符合绿色化学内涵的是( )A . 冶炼厂将尾气排放到空气中B . 执法部门将收缴的假冒伪劣产品焚烧C . 使用含磷洗衣粉D . 开发新型燃氢汽车7. (2分)(2016闸北区模拟)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A . 空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天然资源B . 空气是混合物,其中各种成分的含量是相对稳定的C . 按质量计算,空气中含有氮气约18%,氧气约21%D . PM2.5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8. (2分)在玻璃管两端同时放入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球,几秒钟后玻璃管内有一团白烟(如图所示),白烟是氨气与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NH3+HClNH4Cl)下列说法正确的

4、是( ) A . 氨分子和氯化氢分子在不断运动B . 氨分子和氯化氢分子运动的速率相等C . 氯化铵微粒不运动D . 该反应说明化学变化中分子不可再分9. (2分)实验室加热150mL的液体,可以选择使用的仪器是:( ) 烧杯试管酒精灯石棉网试管架铁架台A . B . C . D . 10. (2分)(2016梅州)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 配制氯化钠溶液B . 闻气体气味C . 检查装置气密性D . 称量固体质量11. (2分)今年“地球一小时”中国主题“开启我的60+生活”,是指人们对自然环境友善,对节能减排有益,有助于推动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

5、生活行为方式,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环保主题的是( ) A . 自带布袋购物B . 草稿纸尽可能两面使用C . 使用一次性木筷D . 选择自行车作为出行工具12. (2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干冰升华”是由于分子本身的体积急剧增大B . 金刚石与石墨物理性质差异较大,是由于碳原子的结构不同C . 在原子中,质子数一定等于核外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D . 在化学反应中有新物质生成,是由于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种类都发生了变化13. (2分)如图所示,试管中盛有某种液体,将气球中的某种固体小心的倒入试管中,不能观察到气球变大的一组物质是( )A . 氯化钠和水B . 铁粉和稀硫酸C .

6、生石灰和水D . 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14. (2分)(2013泰州)燃料电池是一种将燃料的化学能不经过热能而直接转变成电能的装置例如甲醇燃料电池,它是由甲醇(CH3OH)、氧气和强碱溶液组成的新型燃料电池,可用作手机电池该电池在充、放电时的反应方程式为: 2CH3OH+3O2+4NaOH 2Na2CO3+6H2O; 2Na2CO3+6H2O 2CH3 OH+3O2+4NaOH则下列有关甲醇燃料电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 等量的甲醇通过燃料电池释放的电能比其通过火力发电产生的电能多B . 该电池放电过程中,既有氧化反应,又有燃烧的现象C . 该电池放电过程中,NaOH 溶液既可增强导

7、电性,又有利于碳元素转化为碳酸盐D . 该电池充电过程中,电能转变成化学能,溶液的碱性增强15. (2分)将mgCuO 装入玻璃管中,先通入一会儿CO,再加热,当大部分固体变为红色铜时停止加热,并同时停止通CO气体在空气中冷却后,称量,残留物的质量为ng在实验中共用去wgCO,生成agCO2 , 则最终得到的铜的质量为( )A . 4(mn)gB . wgC . agD . mg二、 填空题 (共2题;共17分)16. (8分)自然界中存在碳氧循环,如图所示是自然界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循环简图,请仔细读图回答有关问题:(1)在、所指的过程中,包含着两层含义:一层是光合作用;另一层是绿色植物呼吸作

8、用,消耗_(填名称)(2)臭氧层能有效阻挡紫外线,保护地球的生存环境在所示的过程中臭氧层中的臭氧(O3)在日光作用下转化成O2 写出图示中臭氧转化为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下列关于氧气和臭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A氧气在空气的质量分数为21% B臭氧是空气污染物,是温室气体C臭氧和氧气混在一起是混合物 D臭氧和氧气,物质分类相同,化学性质不同(3)科学家研究发现,如今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要高于百万年前的水平为解决温室效应加剧,科学家正在研究如图所示的二氧化碳新的循环体系从上图中分析得出的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_(填字母序号,下同)A二氧化碳与氢气在复合催化剂下反应的产物是混合物B分离、浓缩得到二氧化

9、碳是化学变化C二氧化碳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D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是守恒的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经济”理念的是_A改造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 B研制和开发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C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D优化建筑设计,增强室内自然采光,减少照明用电(4)空气中的氮气具有广泛用途,它制造硝酸和氮肥重要原料请写出由氮、氢、氧三种元素组成常见的酸、碱、盐化学式各一个:酸_,碱_,盐_17. (9分)根据下图回答问题(1)请写出仪器的名称_(2)若用A装置制备氧气时,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_基本反应类型是_,验证O2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_请用“先后”造句,要跟实验步骤有关_(3)用金属锌和稀硫酸溶液制取氢气时,能作为发生

10、装置的是_,若用F装置收集H2 , 如用排气法收集H2 , H2应从_(填“a”或“b”)端进,若用排水法收集H2 , (F装置先装满水)H2应从_(填“a”或“b”)端进。三、 推断题 (共1题;共5分)18. (5分)科技节活动中,化学实验小组做了如下实验,请回答以下问题 (1)图A所示实验可观察到“铁树”上浸有无色酚酞试液的棉团由白色变为_色,该实验中没有涉及的性质是_(填字母) A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氨分子有一定质量 C浓氨水具有挥发性(2)图B所示实验,将注射器中浓石灰水注入瓶中,会看到鸡蛋被“吞”入瓶中,原因是_ (3)图C所示实验,当通过导管向热水中通入氧气时,白磷在水下燃烧,

11、该实验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为: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_, (4)图D所示实验观察到紫色小花变为红色,小花变红的原因是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四、 探究题 (共1题;共4分)19. (4分)(2015通辽)以下是初中化学的一些基本实验,请根据实验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A实验结束待集气瓶冷却后,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小于集气瓶容积的,可能的原因是_(填一条即可)(2)放置一周后,B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_(3)C实验产生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约为_(4)D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_第 12 页 共 12 页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 (共15题;共30分)1-1、2-1、3-1、4-1、5-1、6-1、7-1、8-1、9-1、10-1、11-1、12-1、13-1、14-1、15-1、二、 填空题 (共2题;共17分)16-1、16-2、16-3、16-4、17-1、17-2、17-3、三、 推断题 (共1题;共5分)18-1、18-2、18-3、18-4、四、 探究题 (共1题;共4分)19-1、19-2、19-3、19-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