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文言文专题(五) 苏教版.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3384774 上传时间:2020-03-0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文言文专题(五) 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9-2020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文言文专题(五) 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9-2020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文言文专题(五) 苏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9-2020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文言文专题(五) 苏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9-2020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文言文专题(五) 苏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文言文专题(五) 苏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文言文专题(五) 苏教版.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2020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文言文专题(五) 苏教版【考点精讲】一、筛选文中的信息“筛选文中的信息”是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能力考查的考点之一。该考点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准确接受文中的主要信息,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命题形式一般是明确提出信息的具体要求,从文中摘出若干语句,交叉分编为四组,让考生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筛选的内容多为以下角度: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描绘对立双方激烈交锋的信息;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聪明才智的信息;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息等。1确立全局观念,把握主要内容 一般在做此题时

2、,由于已完成了前面几道文言试题,对文章内容已经有了一定了解。不妨在做题前再浏览一次文章,目的是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时,阅读浏览的环节是人物及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的前因后果、不同事件的各自情况等等,力求从总体上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材料,不同人物的言行、观点,为筛选有效信息打下一个可靠的基础。2.明确题旨要求,特别注意把握题旨的隐含信息题干的要求是解题方向,理清题旨要求是解题的首要环节。虽然题目要求在语言表述上一般都简练而准确,但考生却往往忽视了其要求中的重要环节或隐含信息,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无法迅速选出正确选项或错选。3从全文内容出发,在具体语境中明辨材料从全文内容出发,抓住有标志性

3、的句子,如全文的中心句、段落的起始句、段末的总结句、作者评述性的文字等。再把所选语料放回原文中,看看其前后联系,对语料的细节问题进行再确认。特别是对于有关人物的语言,更应如此。4直接采用对应、排除、比较等方法 对应:找出语料与文章内容的对应点,两相对比,在对比中进行确定。 排除:首先找出明显不符合题旨要求的语料,然后即可排除包括此语料的选项。 比较:可对有关选项进行比较,找出其不同之处,以此确定有分歧的语料;可对有一定难点的相关语料进行比较,在比较中选出更加符合题旨要求的一个。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这一考点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它是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

4、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它要求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关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主旨。此考点是在筛选文中信息的基础上的拓展。1总体阅读,整体把握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基本上是人物传记。论人要论及全文,论文更要论及全文。阅读时,首先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紧扣品质这一主线,给人物定位,对人物作出初步的分析评价。整体阅读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品质定位,才能胸中有数,才能完整准确地分析、评价人物、事件。从整体上把握材料,题目中所提供的选项,如对词语的解释、文句的翻译、语段的理解等,我们都可以将它们还原到材料中的对应之处,判断其

5、正误。2抓住题干,读全读准我们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理解其用法、意义还是句式。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地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3.借助注释,联系背景概括中心意思,忌以偏概全,要特别注意分析选文的题目、尾注等内容,掌握文章出处和作者情况,还要结合自己所了解的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对文章进行分析。4辨析差异,排除干扰 高考文言文阅读在本考点的错误题型有或夸大事实,或偷换概念,或以假乱真,或无中生有,或张冠李戴,如果我们掌握了选项的设置模式,就会

6、帮助我们排除干扰,选出正确答题。5迁移知识,巧妙运用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是文言文阅读中基础知识运用试题的最大特点。如果能把课内学过的知识迁移运用到高考中,就能迅速准确地答题。6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事情的角色、件数和行为的程度、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观点态度”指的是作者在文章当中对客观存在的人、事、物、现象、表现、做法等所持的主张和看法。该考点是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这些主张和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

7、述事件或说明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有的直接明显,有的含蓄曲折,这就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行准确的分析或概括,或者对已作出的分析和概括根据要求选择自己的判断,以区别于文中的其他内容。这不同于对作者观点态度的简单罗列,因而这类试题的难度也相应大一些。1文中筛选法(1)弄清选项中的“观点态度”所指的具体对象、文句范围,就是要看选项中列举的作者观点态度是针对哪一个人物,哪一桩事件的,具体在文中表现为一个语句,还是一个物、一件事、一个文段,还是涉及全文。(2)将选项列出的“观点态度”与文中筛选出的相应的“观点态度”加以比较,如果题干要求选正确项,则选两者吻合的;如

8、果选错误项,则选两者不相符合的。2概括评价法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通过人物、事件、事理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现出来的,因而在阅读时,就要从人物的言行、某一事件的叙述、某一事理的说明中,在领悟、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概括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拿这种评价与选项中的评价比较辨析,从而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3关键词语推断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一般选取史传类文章。在此类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通过评论性的语段表达,如史记的“太史公曰”。史传作者的观点往往只用极简括的语言表达出来,如“厉操清白”“清慎简素”等,这都是我们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着眼点。4感悟深意法通过感悟文章的深意来体会。在一些文章中特别是在

9、以史传文为主的文章中,从字面上有时并不能看到作者直接表现出来的观点和态度,这就需要我们结合语境,驱遣我们的想象,用心去感悟,体会字里行间所蕴藏的深意,通过揭示含蓄的内容或阐述抽象的内容来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出来的观点和态度。【课前预习】(xx年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朱昭字彦明,府谷人。以效用进,累官秉义郎,浮湛班行,不自表异。宣和末,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金兵内侵,夏人乘虚尽取河外诸城镇。震威距府州三百里,最为孤绝。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昭募骁锐兵卒千余人,与约曰:“贼知城中虚实,有轻我心,若出不意攻之,可一鼓而溃。”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果惊乱,城上鼓噪乘之,杀获

10、甚众。夏人设木鹅梯冲以临城,飞矢雨激,卒不能施,然昼夜进攻不止。其酋悟儿思齐介胄来,以毡盾自蔽,邀昭计事。昭常服登陴,披襟问曰:“彼何人,乃尔不武!欲见我,我在此,将有何事?”思齐却盾而前,数宋朝失信,曰:“大金约我夹攻京师,为城下之盟,画河为界;太原旦暮且下,麟府诸垒悉已归我,公何恃而不降?”昭曰:“上皇知奸邪误国,改过不吝,己行内禅,今天子圣政一新矣,汝独未知邪?”乃取传禅诏赦宣读之,众愕眙,服其勇辩。是时,诸城降者多,昭故人从旁语曰:“天下事已矣,忠安所施?”昭曰:“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尚敢以言诱我乎?我唯有死耳!”因大骂引弓射之,众走。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

11、可复支。昭退坐厅事,召诸校谓曰:“城且破,妻子不可为贼污,幸先戕我家而背城死战,胜则东向图大功,不胜则暴骨境内,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部落子有阴与贼通者,告之曰:“朱昭与其徒将出战,人虽少,皆死士也。”贼大惧,以利啖守兵,得登城。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昭跃马从缺城出,马蹶坠堑,贼欢曰:“得朱将军矣!”欲生致之。昭瞋目仗剑,无一敢前,旋中矢而死,年四十六。(节选自宋史朱昭传)1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朱昭坚决主张抗敌的一组是()今天子圣政一新矣 取传禅诏赦宣读之 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妻子不可为贼污 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 昭跃马从缺城出A B C D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12、,不正确的一项是()A朱昭凭着功绩官至秉义郎,他顺从时俗,不刻意地表现自己。在震威期间,夏人乘虚入侵,他招募千余勇猛精锐士卒,夜缒出城,乘势杀敌,获得胜利。B夏人部队昼夜进攻,其首领悟儿思齐邀请朱昭议事,数落宋朝失信,企图招降宋军。朱昭反驳说,宋朝国君内部禅让,新君政令一新;坚决拒绝投降。C在众多城池投降后,朱昭旧友也暗示他投降。朱昭厉声斥骂,张弓要射他们;不久又表示,只要背城死战,获胜可再图功业,失败陈尸境内也问心无愧。D朱昭方面有人暗中与敌人串通,透露了朱昭准备突围的消息。敌人害死守兵,得到城池。朱昭不幸坠入沟堑,他怒目提剑,无人敢前,最后中箭而死。【课堂精练】一、(xx年济南质检)阅读下

13、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何铸字伯寿,余杭人。登政和五年进士第,历官州县,入为诸王宫大小学教授、秘书郎。御史中丞廖刚荐铸操履劲正,可备拾遗补阙之选。即命对。铸首陈:“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过于诚。诚孝既至,则归梓宫于陵寝,奉两宫于魏阙,绍大业,复境土,又何难焉!”帝嘉纳之。拜监察御史,寻迁殿中侍御史。上疏论:“士大夫心术不正,徇虚以掠名,托名以规利。言不由衷而首尾向背,行险自售而设意相倾者,为事君之失。怀险巇之谋,行刻薄之政,轻儇不庄,慢易无礼者,为行己之失。乞大明好恶,中饬中外,各务正其心术,毋或欺诞。”盖有所指也。先是,秦桧力主和议,大将岳飞有战功,金人所深忌,桧恶其异己,欲除之,胁

14、飞故将王贵上变,逮飞系大理狱,先命铸鞫之。铸引飞至庭,诘其反状。飞袒而示之背,背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里。既而阅实俱无验,铸察其冤,白之桧。桧不悦曰:“此上意也。”铸曰:“铸岂区区为一岳飞者?强敌未灭,无故戮一大将,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长计。”桧语塞,改命万俟。飞死狱中,子云斩于市。桧衔铸。时金遣萧毅、邢具瞻来议事,桧言:“先帝梓宫未反,太后銮舆尚迁朔方,非大臣不可祈请。”乃以铸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为报谢使。铸曰:“是行犹颜真卿使李希烈也,然君命不可辞。”既返命,桧讽万俟使论铸私岳飞为不反,欲窜诸岭表,帝不从,止谪徽州。 时有使金者还,言金人问铸安在,曾用否。于是复使知温州。未几

15、,以端明殿学士提举万寿观兼侍读,召赴行在,力辞。乃再遣使金,使事秘而不传。既归报,帝复许以大用,除资政殿学士、知徽州。居数月,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选自宋史何铸列传,有删改)1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何铸“操履劲正”和“桧衔铸”的一组是()A动天之德莫大于孝非大臣不可祈请 B言不由衷而首尾向背 诘其反状C铸岂区区为一岳飞者 欲窜诸岭表 D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长计 此上意也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何铸为人正直,经御史中丞廖刚的举荐,得以当面回答皇帝的问话,一开始就提出了自己以“诚”、“孝”治国的主张。B何铸曾给皇帝上书,指出士大夫们心术不正互相倾轧,希望皇上分清好坏,这可能是专指某些人的。C秦桧要除掉岳飞,就胁迫王贵告岳飞谋反,逮捕岳飞后,让何铸审案,何铸没有按照秦桧的意图行事,秦桧怀恨在心,伺机加害何铸。 D何铸作为“报谢使”出使金国,心知此行的危险,但君命不能推辞,后来又再次出使金国,这都是秦桧想借机杀害何铸的阴谋。二、(xx年南京统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陈若拙字敏之,幼嗜学。尝持书诣晋邸,太宗嘉其应对详雅,将縻以府职,若拙恳辞。太平兴国五年,进士甲科,解褐将作监丞、通判鄂州,改太子右赞善大夫,知单州。以能政,就改太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