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前四单元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3365754 上传时间:2020-03-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前四单元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前四单元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前四单元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9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前四单元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9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前四单元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前四单元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前四单元复习资料.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前四单元复习资料一、 基础知识:多音字及易错读音:蒙古包(mng) 好客(ho) 同行(xng) 似乎(s) 二. 文本解析草原 1草原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被称为人民艺术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茶馆等。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猫母鸡。2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3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4草原的景:辽阔、碧绿;草原的人:热情,好客5理解句子:1“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意思是:蒙古

2、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句话是第一自然段的中心句,写出了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3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回味”:细细地回忆,品味。这里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6 草原:散文,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移步换景,情景交融,流露出作者对蒙汉两族人民及对蒙

3、古草原的赞美之情。7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既全文的中心句。8 背诵经典段落:课文一、二自然段。白杨1本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献身边疆的精神。2 理解句子: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句话借物喻人,描述了白杨树的特点:a直,b生命力强,c坚强,不动摇,歌颂了边疆建设者

4、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献身边疆的精神。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表白:解释说明。这是一个设问句。爸爸以白杨自勉,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3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高大的白杨树”指像爸爸一样的边疆建设者;“几棵小树”指边疆建设者的孩子们。这句话的含义:爸爸已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3白杨: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语言描写和神态刻画,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

5、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4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段话是全文体现借物喻人的典型句子。作者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样的关联词语,一气呵成地刻画了戈壁上的白杨树。一方面描述了白杨树外在的特点-高大挺秀,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一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这正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的奉献精神,听从祖国安排,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无私奉献地建设边疆。这是人与树的神似处,也是以物喻

6、人的连接点。资料袋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贯亚欧的通道。它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罗马。以产自我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丝绸之路”因此得名。历史上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西天取经的玄奘都与这条路有关。日积月累浪淘沙 (唐)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庭。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第二单元复习一、字词部分草铺(p) 收篙(go) 停棹(zho) 亡(w)赖 卧剥(bo) 莲蓬(peng) 翁媪(o) 倭(w)瓜 澄(chng)澈 咀嚼(je) 慢慢地嚼(jio) 运转(zhun)自如二.课内积累古诗词三首1牧童 (唐) 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

7、,不脱蓑衣卧月明。牧童诗意: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2舟过安仁(宋) 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舟过安仁诗意: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3清平乐村居 (宋) 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

8、莲蓬。清平乐?村居词意:长满青草的溪边有一座茅草屋,屋里有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说话取笑,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妻。茅草屋外,老夫妻的大儿子在小溪的东面锄豆田里的杂草,二儿子正在编鸡笼子,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着莲蓬,那憨稚之态格外让人喜欢。4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的作品。诗的第一句话写原野,第二句写笛声,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上给人感受,诗的三四句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塑造了一个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牧童形象,表达了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5舟过安仁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作品。诗中,前两句话描写的是作者的所见,后两句描写的是作者的所悟。我们还学过他写的宿新市徐公店6

9、清平乐村居是一首词。词,又叫长短句。作者是宋代诗人辛弃疾。(他是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代表作稼轩长短句。7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在内容上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都是写古代儿童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三 【园地积累】1.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立志 名言)君子处世,就应该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永不止息。2.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传家宝(立志 名言)不一定年龄大的人才有理想,一个没有远大志向的人,即便是活到很大的岁数也是虚度光阴。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满江红(惜时 诗句)不要虚掷光阴,否则到老的时候,后悔也无济于事。4.少年易老学

10、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偶成(惜时 诗句)时间是过得很快的,一转眼就告别少年时光了,但要掌握一门学问却是很难的,所以请珍惜时间,不要浪费光阴。5.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求索 诗句)追寻真理的道路是很漫长的,我将不断地追寻、探索。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好学 名言)不积累半步行程,就无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不汇集涓细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河大海。四、文段理解1 古诗词三首“怪生无雨都张伞”中“怪生”的意思是怪不得。“最喜小儿亡赖”中“亡”读w,“亡赖”的意思是顽皮、淘气。“清平乐”是词牌名,其中“乐”读yu童年的发现1本文写了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胚胎发育

11、规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梦中飞行;思考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产生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的疑问并对此进行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2费奥多罗夫是个有求知欲望、探究精神,敢于大胆想象的孩子。3“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这句话一语双关。它既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真实情况,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又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谁让我有这样重大的发现呢?被轰出教室也就不足为奇了。作者把自己跟世界上有重大发明与发现的人列在一起,这是真正能让自己得到

12、安慰的理由。4、课文讲述了作者(童年时代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经过),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表现了作者(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象)。冬阳?童年?骆驼队1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林海音。我们曾经学过她写的窃读记。2课文围绕童年生活写了四个生活片断:学骆驼咀嚼,关于驼铃的想象,看骆驼脱毛,想念骆驼队。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这些场景是按(季节推移)顺序写的。3为什么骆驼要系着铃铛?爸爸的解释是为了防狼,“我”的想法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长途路程的寂寞,增加行路的情趣。你的猜想是资料袋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主人

13、公小英子在北京城南经历的童年往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一段上个世纪初北京人的生活。小说作者林海音,台湾著名女作家。第三组复习杨氏之子:1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2全文意思: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3理解句子: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起到了总起全文的作用。2孔指以示儿曰:

14、“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说话婉转,礼貌,思维敏捷,语言机智幽默。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可见,孔与孩子很熟。为设果,果有杨梅。 谁为谁设果?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

15、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晏子使楚1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开头写楚王想侮辱晏子,这是故事的起因;接着写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对答,这是事情的经过;结尾写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这是故事的结果,首尾照应。2晏子是一个能言善辩、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人。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这是晏子和楚王第一次斗智。晏子不卑不亢、将计就计,以楚王之法反击楚王。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撒个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