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上传人:549925****qq.com 文档编号:123364254 上传时间:2020-03-0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生物化学教学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动物生物化学教学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动物生物化学教学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动物生物化学教学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动物生物化学教学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动物生物化学教学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生物化学教学大纲(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动物生物化学教学大纲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目的一、课程名称:动物生物化学二、课程编号:动科02104 动医02103三、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是农业院校动物医学、动物科学本科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动物生物化学是研究动物生命的化学,是研究生物分子、特别是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表现生命活动现象原理的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了解生命现象的基本知识和生命运活动的基本规律,而且可以掌握与动物生理学、动物饲养学、动物遗传学、动物育种学、药理学 临床诊断学等专业基础课以及后续专业课程相关的必备基本理论和技能。并初步有在今后学习中运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教学的基本任务根据本

2、课程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讲解的清楚、易懂,对重点章节要讲深、讲透,并注重各章节的相互联系。通过学习,使学生不仅能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而且能对物质的代谢途径、关键步骤、关键环节有深刻的认识,并且对物质的代谢又有相互关系的整体概念。从而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五、本课程在教学中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是安排在本科二年级第一学期的一门课,在学生系统学完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学、解剖学、组织与胚胎学、生物学、生理学等课程后开设的一门课。本课程主要运用各种化学原理、物理原理以及解剖组织学、生

3、物学、生理学的基本知识来分析研究动物体内物质组成特点和生化反应规律,特别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机体代谢特点和生命活动的基本现象。为今后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课程内容与要求一、课程理论内容第一章 绪 论(一)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及生物化学与动物医学和动物科学的关系,了解生物化学的发展史。(二) 教学内容1.生物化学的概念 2.生物化学的发展3.生物化学与畜牧和兽医第二章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更加深刻理解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要求掌握蛋白质的化学组成、氨基酸和蛋白质的理化性质、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蛋白质在生

4、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第二节 蛋白质的化学组成1.蛋白质的元素组成2.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其它组分3.氨基酸第三节 蛋白质的化学结构1.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2.肽键和肽链的概念3.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第四节 蛋白质的高级结构1.蛋白质结构的层次 2.肽单位平面结构和二面角 3.维持蛋白质分子构象的化学键4. 二级结构 5.超二级结构6.结构域7.三级结构 8.四级结构 第五节 多肽、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1.多肽结构与功能的关系2.同功能蛋白质的种属特异性与保守性3.蛋白质的前体激活4.一级结构变异与分子病5.血红蛋白变构与运输氧的功能6.蛋白质的变性和复性第六节 蛋白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分离提纯1

5、.蛋白质的物理化学性质2.蛋白质的分离提纯第七节 蛋白质的分类1.简单蛋白质2.结合蛋白质(三).基本要求 要求掌握蛋白质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以及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四)重点、难点 重点:重点掌握蛋白质和核酸是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是生命运活动的体现者;基本概念和-螺旋、-折叠结构 ;蛋白质的结构层次 、二面角;蛋白质前体的激活、蛋白质变性与复性,血红蛋白的变构与运输氧的功能。 难点:蛋白质的二面角、a-螺旋、-折叠、结构域、超二级结构、结构域功能关系。 (五)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考核知识点 (1)蛋白质的化学组成(氨基酸的分类、构型及理化性质、各种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2)蛋白

6、质的结构(肽键、肽链及蛋白质一级结构的基本概念,蛋白质一级结构测定的步骤。蛋白质的二、三、四级结构、超二级结构、结构域和维持空间结构的键、-螺旋、-折叠结构 、蛋白质的结构层次 、二面角),(3)蛋白质的理化性质(蛋白质的化学性质及分离提纯的原理方法),(4)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蛋白质前体的激活、蛋白质变性与复性,血红蛋白的变构与运输氧的功能。同工酶蛋白的结构 与种属差异) 2 考核要求 (1)识记:氨基酸结构通式、氨基酸分类、氨基酸的两性解离性质、肽键、多肽、蛋白质的结构层次划分及各级结构特点、蛋白质的电泳、盐析法。 (2)领会: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蛋白质的酸碱性和胶体性。 (3)应用:

7、蛋白质的变构效应、蛋白质的变性作用。第三章 酶(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理解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要求掌握酶的化学本质,酶的分子组成,酶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酶的作用机制和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掌握维生素的概念,维生素与辅酶的关系。了解酶和辅酶的命名和分类,酶活性的测定和表示。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酶的一般概念1.酶是生物催化剂2.酶催化作用的特征3.酶的化学元素本质4.单体酶、寡聚酶和多酶复合体5.酶的重要意义第二节 酶的组成与辅酶1.单纯酶和结合酶2.酶的辅助因子3.维生素与辅酶第三节 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1.酶活性部位和必需基团2.酶原激活第四节 酶催化机理1.过

8、渡态和活化能2.中间产物学说3.诱导契合学说4.酶催化机理第五节 酶活力测定1.酶活力测定2.酶活力单位3.比活力第六节 酶促反应动力学1.底物浓度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2.抑制剂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3.激活剂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4.酶浓度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5.温度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6.溶液PH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第七节 酶活性调节1.变构酶2.共价调节酶3.同工酶第八节 酶工程1.酶工程的概念2.化学酶工程3.生物酶工程第九节 酶的命名和分类1.酶的命名2.酶的分类(三)基本要求 要求掌握酶的基本概念、作用机制以及酶促反应动力学;酶活性的测定;酶活性的调节(四)重点、难点 1重点:酶催化作用的特点,酶

9、的一般概念。各种辅酶的名称、缩写符号、功能及所含维生素。各种因素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特别是抑制剂的影响,米氏方程及Km的定义。酶活性中心和酶原激活的概念及机制。 2难点:中间产物学说和诱导契合学说,酶催化机理。底物浓度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变构酶、共价调节酶和同工酶,酶活性调节的生理意义。(五)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考核知识点 (1)酶的概述及酶的化学组成与结构(2)酶的作用机理(3)酶活性的测定及酶促反应动力学 (4)酶活性中心及维生素和辅酶(5)酶活性的调节及酶的命名和分类2考核要求(1)识记:酶的概念、酶的作用特点、单体酶、寡聚酶、多酶复合体的概念、酶的作用机制、酶活力、酶活力单位、酶

10、比活力的定义、激活剂、抑制剂的概念、抑制作用的类型、维生素的概念和特点、维生素的分类、变构酶、共价调节酶、同工酶、酶工程。(2)领会:酶的分类;酶的专一性;酶的活性中心概念;酶原及酶原的激活作用;中间产物学说;诱导契合学说;酶活力测定方法;温度、pH、酶浓度、底物浓度、激活剂、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四种脂溶性维生素和维生素C的生理功能;B族维生素与辅酶的关系。(3)应用:酶蛋白与辅助因子的关系;KM值的意义及实际应用;各辅酶在生化中的作用;维生素D的来源及转化过程;蛋白质变性的应用;酶活性影响因素。 第四章 糖类代谢 (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糖的生理功能、糖原合成与分解的主要过程

11、及维持血糖水平的重要意义。掌握糖的分解代谢途径及生理意义。明确糖异生的概念和作用。(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糖在动物体内的一般代谢1.糖的生理功能2.糖代谢的概况 第二节 糖的分解供能1.糖酵解2.丙酮酸形成乙酰辅酶A3.柠檬酸循环4.葡萄糖完全氧化产生的ATP第三节 磷酸戊糖途径1.磷酸戊糖途径的反应2.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第四节 葡萄糖异生作用1.葡萄糖异生作用的生物学意义2.葡萄糖异生作用的反应途径3.底物循环4.乳酸异生为葡萄糖的意义 第五节 糖原1.糖原的合成2.糖原的分解3.糖原代谢调节第六节 糖代谢各途径之间的联系(三)基本要求要求掌握糖代谢中的基本概念、糖的分解代谢途径和糖异生及

12、糖原合成途径的基本过程(四)重点、难点1重点:糖的生理功能,糖代谢概况和血糖,磷酸戊糖途径掌握其生理意义,糖异生途径,糖异生作用的生理意义及底物循环,糖原的合成与分解代谢,糖原代谢的调节及其重要意义。2难点: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柠檬酸循环)以及能量的转换,糖代谢各途径的共同中间产物及其联系。(五)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考核知识点(1)糖的生理功能及糖在动物体内的代谢情况(2)糖的分解代谢(3)糖的异生作用(4)糖原的合成和分解及血糖调节2考核要求(1)识记:血糖的定义;血糖恒定的意义;糖酵解和有氧氧化的定义;糖酵解和有氧氧化的部位;丙酮酸脱氢酶系的组成;三羧酸循环的含义;糖异生作用的定义及生理

13、意义;糖异生的原料及场所;糖原合成与分解的部位及限速酶。(2).领会:糖的生理功能;血糖浓度的调节;糖酵解和有氧氧化的主要过程及有关的酶;糖酵解和有氧氧化的特点及生理意义;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举例说明糖异生途径;糖原合成与分解的意义。(3)应用:糖酵解和有氧氧化产物的计算:ATP、H2O、CO2、乳酸;血糖浓度的调节 第五章 生物氧化(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机体代谢过程中水和二氧化碳的生成;掌握生物氧化的概念、特点及其生物学意义;明确呼吸链的定义、组成及产生ATP的部位;理解能量的生成、转移、贮存和利用。(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自由能第二节 ATP1.ATP是生物体中自由能的通用

14、货币2.ATP具有较高的磷酸转移潜势3.ATP以偶联方式推动体内非自发反应第三节 氧化磷酸化作用1.生物氧化的特点2.两条主要的呼吸链3.胞液中NADH的氧化4.氧化磷酸化作用5.化学渗透学说第四节 其它生物氧化体系1.需氧脱氢酶2.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3.加氧酶4.超氧化物歧化酶(三)基本要求掌握生物氧化的基本概念及两条呼吸链的组成和排列顺序;生物氧化的特点。(四)重点、难点1重点:ATP和一些高能磷酸化合物的概念,结构 及功能 。生物氧化的特点,呼吸链的类型和组成,氧化磷酸化作用与ATP的生成以及两种穿梭作用。体内存在的其它生物氧化体系。2难点:化学渗透学说(五)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考核知识点(1)生物氧化的概念及生物氧化的特点.(2)呼吸链的概念、组成及排列顺序.(3)氧化磷酸化作用及其他氧化体系.2考核要求(1)识记:生物氧化的概念;生物氧化的部位;高能键和高能化合物的含义;呼吸链的定义;呼吸链的组成成分;P/O比的含义;解偶联作用;底物水平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化的定义;需氧脱氢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2)领会:生物氧化的意义;生物氧化的特点;生物氧化中CO2的生成方式;两条呼吸链的排列顺序;ATP的生成方式;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及机理。(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