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认识观课议课反思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23260757 上传时间:2020-03-08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圆的认识观课议课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圆的认识观课议课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圆的认识观课议课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圆的认识观课议课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圆的认识观课议课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圆的认识观课议课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圆的认识观课议课反思(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观课议课反思昆阳镇第三小学 数学组圆的认识和认识线段观课议课反思叶县昆阳镇三小 兰菊 在2014年11月4日这天,我校数学组的老师们有幸参加了叶县教研室组织的观课议课活动。听了叶县实验学校的两位老师的课后,让我深受感动。她们教态自然大方,课堂上学生积极发言,气氛活跃。老师讲课重点突出,层层递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与学的双边关系处理得很好。上午听了张晓老师的圆的认识这节课,使我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从身边的实例来感受数学,如:用摩天轮、硬币、自行车的轮子实物,让学生来感受圆。张老师还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说一说、想一想”等,让每位学生主

2、动参与学习,亲历知识探究的全过程。张老师像导演一样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发现探索圆的特点。这样,从生活中体现,让学生参与,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下午听了王磊老师讲的认识线段这节课,王老师她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体验数学形成的过程,学习者自我探索、自我构建、自我发现、自我创造的动态过程。如“拉线段找线段数线段画线段连线段”等,进一步升华了线段这一概念,让“做数学”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动力。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的意识。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一步步总结出线段的特征,让学生深刻体会发现知识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探究的主

3、体需要,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参与者变成了探索者、创设者,而教师仅仅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王磊老师最后的结尾,用给学生送“礼物”,而这个礼物是老师的板书,是一个“笑脸”,这样,更引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亲数学,感受数学,对以后学数学更有信心。总之,这两节,这两位老师教的都很成功。“教学中给学生一个有效的课堂,要老师做有效的课堂准备”,这一点,这两位老师都做到了,这也是我们学习的地方。“数学课是冰美的,让学生学与生活联系的数学;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让学生经历好玩的数学;老师注重对学生语言的引导;让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语言的完整性;老师在教数学时,要对数学思想,渗透到教学中”这是叶县教研室

4、数学教研员刘要彩老师对我们的提示。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重视这一点,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真正发挥主体作用,成为学习的主人。认识线段教学反思:昆阳镇第三小学 李玲玲 听了实验学校王磊老师的课,让我深受感动,特别是结尾独具匠心的板书设计,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王磊老师教态自然大方,课堂上学生积极发言,气氛比较活跃。教学过程中通过“拉线段找线段数线段画线段连线段”这五步来帮助学生一步一步认识线段。设计符合教学的认知规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例,值得我去学习。如果把教学时间能控制在40之内会更好。听课反思昆阳镇三小 田文改在认识线段这节课中,王磊老师很重视学生从操作中形成概念,

5、巩固提高。新课开始,老师动手把弯曲的毛线变成直的。然后从中抽象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用手拿着的两端就可以看成线段的两个端点。数与形的结合,学生容易记忆,容易理解。 再次,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在生活中找线段,充分感知线段的本质特点。紧接着,通过动手折线,折出一条线段,再折一条比这条线段长的线和比这条线段短的一条线段来扩展学生的思维。整个活动过程中,不是为了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以及数学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形象生动地表明,线段是有长有短的,可以比较,可以度量的,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最后,老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对线段的理解,

6、尝试着动手去画线段,再次强调线段的特征:直直的且有两个端点。必须要反复地让学生体会并且尝试着去说什么才是线段。所以教材上“把先拉直,两手之间的部分就是线段。”这句话一定要有所呈现,可以设计在课题以下。其次,在画线段的过程中,对于“连接两点”“每两点之间”这几个字应该有所强调。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观课议课反思叶县昆阳镇第三小学 王绍峰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认知的建构与知识的获取之间往往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学生认知过程与知识结构不能协同发展。在11月4日上午,我有幸参加了叶县教研室组织的观课议课活动,听了叶县实验学校数学教师张晓的课,她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置身

7、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去体验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让我记忆犹新。一、“做”数学在探索中发现“做数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数学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做数学”不仅是指简单的数学操作活动,而且是学习者自我探索、自我构建、自我发现、自我创造的一种动态过程。如圆的认识这节课设计非常新颖,张老师让学生用看一看、找一找等方法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圆,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圆的概念,让学生很快从生活中找到圆。在学生掌握圆的组成,会判断圆

8、的基础上,张老师又让学生用说一说、画一画、做一做、折一折等方法让学生创造圆,进一步升华了圆的概念。在巩固练习设计上,张老师也是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这一设计,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一下子沸腾了。这样,把教材内容变静为动,变单一为多项,变封闭为开放,有效的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热情,让“做数学”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动力。这样,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而且还体验算法多样化,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增强了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的意识。课末,设计一些开放性题目或非常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认识上的飞跃、思维上的深化。这样,使学生在做

9、数学的过程中真正发挥主体作用,成为学习的主人。二、“议”数学在合作中交流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过程,教师的作用仅仅在于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活动机会,在讨论交流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因此,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构建。如张老师在讲圆的认识的课中,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在教师的指导下,抽象概括出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自主的学习知识。这样安排,使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在合作交流、思维碰撞过程中,感受与同学交流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交流能力与思维能力。三、“用”数学-在应用中拓展课标

10、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学以致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价值所在。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促使学生把所学知识掌握得更熟练、更透彻,也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总之,在这这一堂课中,让我最佩服的是张老师从容不迫的气度,不疾不徐的语速,营造出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张老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选择了合适的教学方法,重难点突出,层层递进。课堂教学的安排,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运用启发式讲讲练练,讲练结合,以练带讲的教学方法,教与

11、学的双边关系处理得很好,整节课安排有序,变化有致,既有高潮,又有适时调整,课堂教学自然流畅,让很多老师都为之欢呼,这正是我平时教学中所欠缺的教学能力。听王磊老师“认识线段”这节课后的反思昆阳镇三小三(2) 杜新峰认识线段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个内容。可能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较抽象,学生不太好理解。对此王老师教学过程大体分四个层次来进行。第一个层次,想办法将一根毛线拉直,两手之间的这段就是一条线段。引入线段,使学生感知“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这两个特征;进而呈现线段的图形,使学生初步建立线段的直观表象。第二个层次,结合学生熟悉的物体,让学生明白直尺、黑板、课本的边以及纸的折痕等都可以看成线段,在

12、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折出不同长短的折痕,引导学生体会“线段是有长短的”,从而既使学生丰富了对线段的感知,又使学生进一步完善了对线段的认识。第三个层次,教学用直尺或其它合适的工具画线段。第四个层次,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完成课后“想想做做”,进一步巩固对线段的认识。 这节课讲完,我感觉比较成功,学生掌握的较好,并且每个在课堂上表现非常踊跃,思维不止一次达到升华。我认为本节课有三个亮点,(1)想办法拉直毛线,体现线段的“直”和“有两个端点”的特征,(2)画线段,用合适的工具画线段,比比谁画得对、画得多。体现线段的特征,还告诉学生线段可以横着画、竖着画、斜着画;(3)数线段,这个环节是由课堂中的一个“

13、小错误”引出的,在比赛完画线段以后,进行反馈。我发现在一条线段中间点了一个点,我就和同学一起数他画的线段,并且了解该同学是不是真的这样想的,当他说出是自己出错了,我在表扬他诚实的基础上,也感谢他给了我们一次探讨数线段的机会。即在一条线段上点两个点、三个点一共有几条线段?接着继续探讨平面上的三点、四点、五点,每两个点连起来,一共有几条线段?这时学生兴趣积极性高涨,很轻易地得出数线段的规律一个奥数中问题。听王磊老师“认识线段”这节课后的反思昆阳镇三小:三一班边旭帅线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教材注重学生的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之上通过大量表象的支持,从而获得对线段特征的直观认识。在教学

14、过程中,王老师注重让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初步实践能力和想象力,充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1、 重视探索实践。开始,王老师让学生动手实践:想办法让桌上弯曲的毛线变直,再变换方向拉一拉,让学生充分感知线段的本质特征。在折线段时,王老师向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一条线段,并比较其长短。让学生比较中初步感知线段是有长短的。在画线段时,王老师也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画线段的工具、方法和注意点。整个学习过程中,王老师很重视学生的探索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悟。2、注重联系生活。生活中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亲近数学,对数

15、学感兴趣。首先,王老师直接让同学们观察毛线在桌子上的自然状态,再让他们想办法怎么样能让它变直,让学生感知直。其次,在认识了线段的基本特征后,王老师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学生找的热情很高,找出了许多。最后,王老师又展示了一些学生熟悉的用线段围成的图案,如:五角星、松树、房子等等。整节课,王老师尽量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来理解、认识线段。二年级数学认识线段听课反思昆阳镇三小三(3)刘和平11月4日下午在教研室北会议室听王磊老师讲授“认识线段”一课,在这节课中,王磊老师很重视学生从操作中形成概念,巩固提高。新课开始,老师动手把弯曲的毛线变成直的。然后从中抽象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用手拿着的两端就可以看成线段的两个端点。数与形的结合,学生容易记忆,容易理解。 再次,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在生活中找线段,充分感知线段的本质特点。紧接着,通过动手折线,折出一条线段,再折一条比这条线段长的线和比这条线段短的一条线段来扩展学生的思维。整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设计及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