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解剖学电子教案第13章淋巴系统.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3228315 上传时间:2020-03-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解剖学电子教案第13章淋巴系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运动解剖学电子教案第13章淋巴系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运动解剖学电子教案第13章淋巴系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运动解剖学电子教案第13章淋巴系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运动解剖学电子教案第13章淋巴系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运动解剖学电子教案第13章淋巴系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解剖学电子教案第13章淋巴系统.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运动解剖学电子教案 第13章 淋巴系统 作者:tian 来源:运动解剖学课程网站 点击数:3776 更新时间:2013/12/22 文章录入:admin01 【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掌握淋巴系统的组成,了解系统的形态与位置。授课方式:网络多媒体课件【基本要求】1了解淋巴系统的结构及功能,掌握淋巴系统的概念。 2了解淋巴的生成、淋巴管、淋巴干、淋巴导管的分布和淋巴的回流途径。 3了解淋巴器管的种类、淋巴结和脾的位置、形态和功能。 【基本概念】1淋巴:血液经动脉至毛细血管进行物质交换时,部分物质经毛细血管滤出 ,进入组织间隙形成组织液,组织液部分进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 2毛细淋巴管:是淋巴管道的起始

2、部分,仅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的具有较大通透性并可收 集淋巴的管道。3淋巴管:由毛细淋巴管逐渐汇合而成并与静脉结构相似的淋巴管道。 4淋巴干:由淋巴管汇集而成的淋巴管道,其有九条组成。5淋巴导管:由淋巴干汇集而成的淋巴管道。全身九条淋巴干汇成两条大淋巴导管,即右淋巴导管和胸导管。 【重点难点】1淋巴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淋巴干、淋巴导管的汇集与流向路径。3淋巴结和脾的位置形态构造与功能。【思考练习】1试述淋巴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试述全身淋巴的回流途径。 3食物中脂肪从体外摄入的途径如何? 4淋巴结和脾的构造与功能如何?课 程运动解剖学授课对象 四年制本科 体育教育专业教 师 田振军职 称 教 授讲

3、授方式 理论课大 班学 时 54学时实验课小 班学 时18学时使用教材 运动解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十三章 淋巴系统【基本内容】 第一节 概述一、淋巴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淋巴系统是心血管系统的一个辅助结构。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合称脉管系统。淋巴系统由各级淋巴管道、淋巴器管和散在的淋巴组织构成。淋巴系统内流动着无色透明的淋巴(液)。当血液经动脉运行到毛细血管时,部分液体经毛细血管滤出,进入组织间隙,形成组织液。组织液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后,大部分被毛细血管吸收入静脉,小部分含水和大分子物质的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液)。淋巴沿淋巴管向心流动并经诸多淋巴结的过滤,最后注入静脉。因此,从体循环的角

4、度来看,淋巴管可视为静脉系的辅助部分。而各种淋巴器管 还具有产生淋巴细胞、滤过淋巴和产生抗体等功能,故又是体内重要的防御装置(图13-1 淋巴的生成、回流及淋巴系统概况 )。 二、淋巴组织 许多器管的结缔组织内常见数量不等的淋巴细胞,当许多淋巴细胞及浆细胞和巨噬细胞密集存在于网状组织或疏松结缔组织内时,则构成了淋巴组织。消化管及呼吸道粘膜内淋巴组织较丰富。一般将淋巴组织分为弥散淋巴组织和淋巴小结两种。 (一)弥散淋巴组织 是以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为支架,内充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巨噬细胞,形成一片以淋巴细胞为主的淋巴组织。当抗原刺激使弥散淋巴组织增大时,出现淋巴小结。 (二)淋巴小结 又称淋巴滤泡,

5、为椭圆形小体,基本结构与弥散淋巴组织相似,但更密集,主要由大量细胞和少量细胞构成。淋巴小结不是固定不变的,无抗原刺激时减少或消失,受抗原刺激时增多增大,是体液免疫应答的重要指征。 第二节 淋巴管淋巴管道是输送淋巴的管道,按结构和功能不同可分为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和淋巴导管。 一、毛细淋巴管 是淋巴管道的起始部分,以膨大的肓端起始,彼此吻合成网,通透性较毛细血管大,故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细菌和癌细胞等较易进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其 管壁仅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小肠绒毛内的毛细淋巴管可吸收脂肪,使其中的淋巴呈乳 白色,故又称中央乳縻管。毛细淋巴管分布甚广,除脑、脊髓、脾髓、上皮、角膜

6、、晶状体 、牙釉质和软骨等处外,遍布于全身各处。 二、淋巴管 由毛细淋巴管逐渐汇合而成,与静脉的结构相似,但管壁较薄,瓣膜更多,凡瓣膜存在的部分,其壁多成球形扩大,使淋巴管出现念珠样外观。淋巴管根据位置不同可分为浅 、深两组。浅淋巴管行走于皮下,主要收集皮肤和浅筋膜的淋巴;深淋巴管分布于深筋膜深 面及深部器管,多与深部血管伴行。淋巴管在行程中,通常要经过一个或多个淋巴结。由于淋巴回流速度较慢,故淋巴管(包括其瓣膜)在数量上远超过静脉,便于淋巴回流(图13-1)。 三、淋巴干 由全身各部淋巴管经过相应的淋巴结后汇合而成,全身淋巴管由小到大逐渐汇成九条较大的淋巴干(图13-2 淋巴干及淋巴导管)。

7、 (一)左、右腰干:由下肢、骨盆、部分腹壁和腹腔内成对内脏器管的淋巴管汇合而成。(二)肠干:由腹腔内胃、肠、肝、胰等消化器管的淋巴管汇合而成。 (三)左、右支气管纵隔干:由部分胸壁、腹壁及胸腔脏器的淋巴管汇合而成。 (四)左、右锁骨下干:由上肢、部分胸壁、腹壁、乳房、背部浅层的淋巴管汇合而成。(五)左、右颈干:由头、颈部的淋巴管汇合而成。 四、淋巴导管全身九条淋巴干分别汇成两条大的淋巴导管:即右淋巴导管和胸导管(图13-2)。(一)右淋巴导管:由右颈干、右锁骨下干和右支气管纵隔干等三条淋巴干汇合而成,最后注入右静脉角。 (二)胸导管:是全身最大的淋巴导管,在平第一腰椎前面由左、右腰干和肠干汇合

8、而成。此 汇合处膨大,称乳糜池。胸导管向上穿膈肌入胸腔,继续上行至颈根部,其末端注入左静脉角。胸导管在注入静脉之前,接纳左侧的颈干、锁骨下干和支气管纵隔干。故胸导管共由六 条淋巴干汇合而成。 第三节 淋巴器官淋巴器官是由大量淋巴组织为主组成的器管。淋巴器官依其功能不同可分为两类:即中枢淋巴器官(如胸腺、骨髓)和周围淋巴器官(如淋巴结、脾和扁桃体)。它是机体免疫系统中产生各种淋巴细胞和引起免疫反应的重要结构。本节简要介绍淋巴结和脾。 一、淋巴结 (一)淋巴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淋巴结呈圆形或椭圆形,灰红色而质软,大小不一。淋巴结一侧凸隆,有数条输入淋巴管进入,另一侧凹陷,有1-2条输出淋巴管穿出。

9、凹陷处称淋巴结门,是神经、血管和输出 淋巴管等结构进出的门户。 淋巴结的构造分为被膜和实质两部分。被膜包于淋巴结表面,为薄层致密结缔组织囊,并向实质内伸入形成许多小梁,构成淋巴结实质的支架。实质部分由周围的皮质和深层的髓质两 部分构成。皮质由淋巴小结和淋巴窦组成。淋巴小结呈圆形或椭圆形,小结中央部分增生能 力较强,称为生发中心,可产生淋巴细胞。髓质由淋巴细胞聚集成大小不等的髓索和髓窦组 成。髓索内含有细胞和一些浆细胞与巨噬细胞等,他们的数量比例因免疫应答状态而变化 。髓窦(即髓质淋巴窦)具有过滤作用。皮质与髓质无明显界线(图13-3淋巴结构)。 淋巴结的主要功能:一是在其实质中增殖淋巴细胞和浆

10、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二是滤过淋巴液,淋巴窦常通过机械性滤过和巨噬细胞吞噬,消化淋巴液中的异物及病菌。(二)淋巴结的分布 淋巴结常群集分布于较隐蔽之处,数目较多,接受邻近器管或一定部位的淋巴回流。人体的淋巴结群在体内的分布有一定规律,浅部的淋巴结多位于凹陷隐蔽之处;深部的脏器淋巴 结多位于器管附近,或沿血管干周围排列。全身主要淋巴结群有:头颈部的淋巴结群、上肢 的淋巴结群,胸部的淋巴结群、腹部和盆部的淋巴结群和下肢的淋巴结群(图13-1)。 全身淋巴注流归纳如下:全身淋巴注流归纳。淋巴结所收集的范围内发生感染时,常引起该淋巴结的炎症反应而发生肿大。癌细胞也常沿淋巴管转移到所属局部淋巴结

11、,使淋巴结癌变。 二、脾 (一)脾的位置、形态与构造 脾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管,位于左季肋区,与第9-11肋相对。正常情况下,在左肋弓下缘触摸不到(图13-4脾的位置与形态)。新鲜脾为红褐色,质软而脆,在左季肋部受暴力打击易导致脾破裂引起大出血。脾外观呈扁椭圆形,分为两面、两缘和两端。 脾的膈面凸隆,朝向外上方并与膈相贴,脏面凹陷向内,中央处有脾门,是脾的血管,淋巴 管和神经等结构出入的门户。脾前缘锐利,有2-3个脾切迹,后缘较钝。脾的上端朝向后内上方,下端朝向前外下方。脾的构造:脾可分为被膜和实质两部分。被膜为被覆在外围的结缔组织膜,内有弹性纤维及少量平滑肌组织,并伸入实质构成小梁。实质部分即

12、为脾髓。脾髓是充满在被膜和小梁之间的淋巴组织、血窦等结构的总称。 (二)脾的功能 1滤血:脾髓内含有大量巨噬细胞,可清除血中的异物、抗原及衰老的血细胞。 2造血:脾在胚胎时期能产生各种血细胞,出生后脾转为周围淋巴器官、失去造血功能, 当严重缺血或某些病理状态下,脾可恢复造血功能。当免疫应答时可大量增殖淋巴细胞。3储血:人脾约可储血40ml。 4免疫:出生后脾产生淋巴细胞,并产生抗体参与体内免疫应答。第四节 体育运动对淋巴系统的影响淋巴系统由各级淋巴管道、淋巴器管和散在的淋巴组织构成。各种淋巴器管具有产生淋巴细胞、滤过淋巴和产生抗体等功能,故又称免疫器官,包括中枢淋巴器官(胸腺、骨髓)和外周淋巴

13、器官(淋巴结、脾和扁桃体)。由淋巴器管、淋巴组织和免疫细胞构成了机体重要的免疫系统。体育运动对淋巴系统的影响,目前主要是从免疫系统的角度,集中反应在对免疫细胞,特别是在淋巴细胞、胸腺细胞及脾细胞形态、亚型及功能的影响等方面。关于运动训练对免疫系统及其功能的影响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两方面:急性短时中等强度运动激活免疫系统并提高免疫功能;长时间的耐力运动或长期的强化性训练则抑制免疫功能。流行病学证明,运动员在大运动量训练期间或赛前强化性训练结束后,各种感染性疾病尤其是流行性感冒以及上呼吸道感染等发生率急剧增加。推测是由于机体在一次大运动量训练结束后,在其免疫功能尚未恢复正常时,又重复下一周期的高强度

14、训练,如此反复,导致免疫功能的深度抑制,其持续时间一般认为与训练期的运动量及运动强度以及训练周期的安排等因素有关。过度训练后机体免疫系统机能抑制的机制,可归纳为3方面: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功能的紊乱;免疫抑制细胞的激活;免疫抑制因子的产生。过度训练后机体反应是一种典型的病理性应激反应,认为过度训练后T抑制细胞激活,以控制运动后因自身抗原暴露或释放所造成的自身免疫损害。但T抑制细胞过度激活,却影响了其它亚型T细胞、NK细胞和巨噬细胞功能,结果导致训练后免疫抑制。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是一类不同于T、B淋巴细胞的一个具有直接杀伤靶细胞效应的特殊淋巴细胞系。大量研究表明,运动强度,运动时间是NK细胞

15、活性的重要调节因素,运动强度愈大,NK细胞的变化就愈明显。中等强度和短时间高强度(持续几分钟)运动后外周血NK细胞升高,尤其是CD16阳性细胞。运动结束后外周血中的NK细胞浓度回落,甚至低于运动前安静值。不同体质水平的人NK细胞对运动的反应有显著性差异。大强度运动训练引起大鼠胸腺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位点数减少,胸腺细胞、脾细胞、淋巴细胞内钙水平及脾细胞白介素-2产生水平发生变化。近来研究表明,运动者体脂百分比与运动时NK细胞的激活程度呈负相关,提示肥胖可能会削弱机体免疫机能。免疫功能状态与运动存在有某种内在的联系,能够认识运动状态下免疫系统机能的变化规律,认识运动时神经内分泌对免疫的调节,运动营养和免疫的相互关系等是很有价值的。上一篇文章:运动解剖学课程简介下一篇文章:2011级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解剖学教学进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