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3221911 上传时间:2020-03-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教版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沪教版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沪教版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沪教版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沪教版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沪教版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教版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沪教版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6题;共12分)1. (2分)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絮叨(do) 脑髓(su) 煞有介事(sh)B . 分歧(q) 瘫痪(tn) 莅临人间(wi)C . 嫩芽(nn) 熬过(o) 废寝忘食(qn)D . 攲斜(q) 涔涔(cn) 咄咄逼人(du)2. (2分)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 )A . 他努力工作,兀兀穷年 , 却还是没有得到老板的赏识。B . 面对各方的批评与质疑,他理直气壮,念念有词。C . 听闻总统朴槿惠的闺蜜干政事件后,韩国民众义愤填

2、膺。D . “撸起袖子加油干”,一语既出,便成为家喻户晓的民众话语,被广泛传播。3.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 一些人把中国航母和“中国军事威胁”相提并论,实属别有用心。B . 重庆人将以汗牛充栋的勤劳,以学富五车的智慧,续写更多更美的“重庆故事”。C . 遏制垃圾短信刻不容缓,只有用法律斩掉垃圾短信利益链,才能让垃圾短信销声匿迹。D . 他读文章喜欢寻章摘句,写文章喜欢引经据典 , 不少人认为他是“掉书袋”。4. (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看到志愿者们认真细致地开展工作,忘我地帮助他人,使我很受感动。B . 我们的信心和动力来自于两国领导

3、人对发展双方关系的高度重视。C . 他离开父亲,独自孤身一人去找鸭群,最终找到了惊慌失措的鸭们。D . 最后一天的训练,是参加夏令营的同学们最紧张、最有意义的一天。5. (2分)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当阳光洒在身上时,它更坚定了心中的信念要开出一朵鲜艳的花。不久,它从泥土里探出了小脑袋,渐渐地,种子变成了嫩芽。从此,它变得沉默,只有它知道它在努力,它在默默地汲取土壤中的养料。虽然它经受着黑暗的恐惧,暴雨的侵袭,但是它依然努力地成长着。种子在这块土地上的生活并不那么顺利,周围的各种杂草都嘲笑它,排挤它,认为它是只是一粒平凡的种子。A . B . C . D . 6. (2分)下列

4、各组作家作品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 )A . 观沧海曹操乐府诗集律诗B . 次北固山下王湾全唐诗五律C .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白氏长庆集七律D .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全元散曲元曲二、 情景默写 (共1题;共10分)7. (10分)请根据提示的语境内容,填写出相应的古诗文句。白居易观刈麦中,描写妇女儿童去支援的场景的句子是:_ , _。登斯楼也,则有_ , _ ,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_?何处无松柏?_。(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我们即将跨出人生的一大步,今后所走的路可能曲折多变,有时甚至会进入绝境,但当我们想起“_ , _”的诗句,我们会信心倍增。儒家经典让我们获益匪浅。论语中的“三

5、人行,必有我师焉。_ , 其不善者而改之”,启发我们虚心取人之长;孟子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 , 劳其筋骨”,教会我们坚强面对人生。三、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2分)8. (12分)阅读王维的鸟鸣涧,完成下列小题。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1)下列诗句中与本首诗借月所表达的情感相似的是( ) A .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B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C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D . 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2)赏析“人闲桂花落”中“落”字有什么妙处。 (3)赏析“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精妙之处。 四、 中国名著

6、(共1题;共2分)9. (2分)名著阅读。(1)【填“水浒”回目】“以诗解文”是古典章回小说的一大特点。请你根据下面这首诗补全小说水浒传中的一个回目。天理昭昭不可诬,莫将奸恶作良图。若非风雪沽村酒,定被焚烧化朽枯。自谓冥中施计毒,谁知暗里有神扶。最怜万死逃生地,真是瑰奇伟丈夫。答:_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2)【写“水浒”对联】请你根据读水浒传的感受给出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不要求严格对仗)。上联:_下联:西游记记唐僧师徒辨忠分奸同甘共苦西下天竺雷音寺五、 综合性学习 (共2题;共30分)10. (25分)阅读马说一文,完成下列题目。 (1)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2)文中的“伯乐”“千

7、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是什么句式?其作用是什么? (4)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马说中作者指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而实际情况是这样吗?如果伯乐发现了千里马,那么它一定就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千里马吗?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50字以上。 11. (5分)阅读下面对话,向爸爸阐明你对“尊重与服从”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语言得体。100字左右。“把你的房间整理了!”“我现在没有时间,10分钟后我约了同学打篮球。”“马上去整理你的房间,否则这个下午不准出去。”“可这是我的房间,不整理也不会影响任何人。”“你到底尊不尊重

8、你爸爸?我对你说整理房间,你就得去。”六、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0分)12. (15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谈语言王力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文学创作、新闻写作和其他一切写作的工具。我们既然爱好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拿起笔来总想我现在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于是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实际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他们不懂

9、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有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说:“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这是一个很费解又不准确的句子,作者在说话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叫“故作姿态”。还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七月流火”出自诗经,指夏历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动,并不指天气炎热。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就不对。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说,可能说“冒着烈火”、“顶着烈日”,如果说“我冒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我自己就爱看他晚年的作品。

10、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修饰、做作,读起来很绕口,理解就更不容易了。他晚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就很受读者欢迎。这对我们后人是一种启发。是不是说口语与书面语没有区别呢?也不是的。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说文章和语言不一样。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往往不假思考,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有时候语言不连贯,甚至前后矛盾,句子不合逻辑,不合语法。有的同志在小组会上发言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但是人家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仔细看一下,却又会发现毛病百出,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所以,我不反对对口语加工。并且,我一直是主张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

11、语。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报刊上的语言往往要被读者仿效,因而更应该强调准确性,规范化。否则,会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制造混乱。比如,我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意见,认为“最好水平”这个说法在口语中运用勉强说得过去,而在报刊上运用就不对了。“水平,原意是水的平面,水的平面永远是平的,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分。因此,说“最好水平”,是违背事理的。但是,至今有些报刊还在使用“最好水平”这个词。又比如,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事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时,习惯用“不以为然”这个词。这也是不对的。“不以为然”是“不以为如此”或“不以为对”的意思,而不是“满不在乎”的意思。从这里我们再一

12、次看到了不能随便运用口语。但是在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这就是要使读者能读懂。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能够被读者领会、理解。否则,这种上升就失去了意义!有些话本不符合书面语的要求,不准确,也不规范,但由于说习惯了,改不过来,叫什么“约定俗成”。谁“约定”的呢?恐怕总是从少数人说错开始,一直不去纠正它,变成“俗成”的吧!所以,不要把“约定俗成”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该规范化的,能够规范化的,还是要尽量规范化。语言应该是发展的,规范的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可能一劳永逸。(1)通览全文,作者谈论了语言运用问题,重点阐述了哪两个

13、观点? (2)文章在论述两个观点时都运用了事实论据,试各选一处分析其作用。 (3)对于语言规范化问题,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13. (15分)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一杯水的温暖这是一天里最热的时段。毒辣的日头悬在半空里,炙烤着大院里的一草一花,水泥路白亮亮的,反射着刺眼的光,没有一丝风,没有一个人走动,整个院子像中暑了,蔫头耷脑地躺在烈日下。谁也没有想到,一辆运水的人力三轮车碾压着自身的影子,踏进院里来了。三轮车摇摇晃晃、吱吱呀呀地行进着,在宿舍楼前停下了。车上下来一位中年人,淋漓的汗水漫流在黝黑的脸上,浸湿了上身那件灰色的衬褂。他扯起搭在肩上的毛巾,囫囵擦了一把汗,便从车袋里摸出一

14、个装饮用水的瓶子,摇了摇是空的,就又放回去了。水没喝上,中年人有点失望,但也就是一瞬间,他抬起头,眯着眼望了望,迅即从车上搬起一桶水,扛上肩,往宿舍楼里走去。原来,他是来给住在楼里的人家送水的。攀上,跨下,中年人搬着一桶又一桶的水往楼里送。几趟下来,他想喝杯水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可是那些人家都只是从透着冷气的门缝里塞给他五元钱,就让他把水放下了,他连讨杯水的机会都寻不到。总算只剩下一桶水了,并且还是二楼的,他算计着送完这桶水踏着空车回去,顶多半个小时就可以喝上水了。一想到马上有水喝,脚下又有劲了。门铃一响,不想这回门全打开了,是一位大妈,看见中年人连声叫道:“哎哟,看把你热的,快进屋来歇歇!”中年人放下水,看了看自己的模样,不好意思往屋里走,大妈见状,一把把他拉了进来,光洁的木质地砖上,留下了几个脏兮兮的脚印。大妈赶紧挪过一台风扇,凉爽的风顿时源源吹向中年人。“师傅,今天怎么是你送的水?”大妈问。“听说跑这路的顾不过来,我是他们临时叫来的。”“是的,都打电话要水,能顾得过来嘛。”大妈说这话时,已将一杯水递到了中年人面前,可是中年人没有接,问:“大妈,您家有一次性茶杯吗?”“”大妈望着中年人,有些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