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图形与几何解读.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3191269 上传时间:2020-03-0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图形与几何解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年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图形与几何解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年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图形与几何解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9年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图形与几何解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9年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图形与几何解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图形与几何解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图形与几何解读.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图形与几何解读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们:大家好!非常高兴能和大家坐在一起探讨、交流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编写特点和具体实施方法。今天我就一年级教材“图形与几何”这一部分内容的变化作个介绍:一、内容的变化1、将“位置”由一年级下册提前到一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位置,主要是认识“上下、前后、左右”。是从一下移过来的,而原来“位置”中“左右的相对性”以及“用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则删去了。 2.“认识图形”降低了难度 主要表现在平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分散编排。 原来“认识图形”单元包括: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以往主要是想体现“面”在“体”上,加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

2、间的联系。但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们反映:学生一下子接触的图形太多,认识辨别难度较大,不易掌握。因此现在本册先认识立体图形,一年级下册再认识平面图形。2、 对“图形和几何”内容的教学,教材的主要编排特点有:1、 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与心理特点设计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低年级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学习新知识在很大程度上还要靠具体形象和动作进行思维,在认知过程中很难从教师的讲授和结论中得到知识技能,所以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图形和几何”这一部分的学习内容,教材已经充分考虑了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特别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符合他们的接受能力,而且教材中也编排了

3、许多的课堂活动,这些直观因素教学中要充分加以挖掘。比如“位置”单元教材第11页第3题,教材抓住了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用趣味性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第12的第5、6题,题目素材的选择充分考虑趣味性与知识性的融合。另外教材对于“左右”和“认识图形”学习内容和难度的改变,就是从儿童的认知规律出发组织科学的知识体系。具体我们在单元教材分析中会详细介绍。2、 教材呈现内容的素材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一年级学生所感知的生活面较窄,从他们身边熟悉的、有趣的事物中选取学习素材,容易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也易于他们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的作用。在“图

4、形与几何”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材安排了现实生活情境作为练习题,还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学”等内容,为学生更多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供了生动的素材。如教材第11页第2题,内容的呈现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位置内容,利用班级自身资源就可以灵活运用,学生切实感受数学就在身边,自身的参与增强了趣味性。第12页第4题,布置小朋友的房间,常见的场景,做小主人的热情,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所提高,切实感受到数学是现实的、有用的。教学时建议师生交流或生生交流的方式,教师要关注学生语言是否准确清楚,还要提醒物品摆放的合理性。教材第13页设计了“生活中的数学”,教师除了用教材内

5、容,还可以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的现象:吃饭、写字(左手压书、右手写字)渗透习惯教育;方向盘、车行路线等交通规则渗透安全教育。3、重视直观操作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建立认知表象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不是简单的传递,更不是被动的接受。一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心强,思维处于形象思维为主,其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是善于记忆具体的事实 ,而不善于记忆抽象的内容 ;他们思维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只能凭借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逻辑分类的能力。所以要想调动一年级孩子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必须加强直观教学 ,增加学生活动和动手操作的内容 ,引导学生实际观察、操作 ,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 ,这样既可以

6、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所学的内容,理解新知的来源和发展,体验成功的喜悦。相信大家听过这样一句话:“我听说了,然后又忘记了:我看到了于是我记住了;我动手做了,我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可见,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的重要意义。根据这一理论依据,“认识图形”单元教材内容呈现以游戏操作活动为主要形式。没有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通过文字描述告诉学生,而是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在充分的活动中感知这些几何形体的主要特征。4、 教材注重知识和思想方法的渗透。教材第34页例题1,渗透了分类思想和集合思想;教材第37页第2题及第109页的总复习,教师要注意渗透有序的思考方法;教材第38

7、页的第8题,渗透了找规律的知识。3、 下面,我将结合教材内容对“图形与几何”的2个单元进行详细分析。 第二单元 位置(1) 教材内容 “上下”“前后”“左右”(2) 教材分析这3对方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接触,“上下”“前后”的方位儿童基本已经建立起来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掌握上下,前后这几种方位词的顺序为:3岁左右掌握上下关系,4岁左右掌握前后关系)那儿童6岁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所以我们先认识,并且把它们安排在一个例题中(去掉了原来专门教学“前后”的例2,在例1中加入了“前后”的认识);而“左右”相对于前2对方位难一些,所以放在后面认识,并且专门安排一个例题进行教学。(3

8、) 教学建议1、 上下、左右*结合情境和活动认识教材第9页,以一座大桥为背景,大桥2层加上水面共3层,每层都有交通工具,这些交通工具都有上下、前后位置关系,教材通过先示范如何用上下、前后来描述两种交通工具的位置,再让学生自己选两种交通工具像这样进行描述,进一步明确上下方位。接着通过“做一做”的活动和练习进一步巩固“上下”、“前后”方位的概念。*让学生充分地说。第9页的例题和第12页的第4题,每两层物体的位置都有上、下关系,例题和第11页的第2题每两辆车、每两个人的位置都有前后关系。因此,可以说的内容很多。让学生充分地说,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给大多数孩子有大量的练习机会。*描述的语言不

9、要过分单调、机械可以像教材示范的那样说“谁在谁的上(下)面”“谁在谁的前(后)面”,也可以说“谁的上(下)面是什么”“谁的前(后)是什么”。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说法来描述,通过语言的灵活促进思维的灵活。另外,教师也要注意学生表达的语言应该是完整的:谁在谁的前面,而不能说谁在前面。*感受位置关系是相对的。可以把对两种事物相关描述对照起来:如(例题中)汽车在火车的上面,火车在汽车的下面;(“做一做”中的摆放操作)语文书在数学书的上面,数学书在语文书的下面等进行比较,用不同的语言说相同的位置关系,让学生从中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2、 左右*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认识左右:认识左右手感知身体的左右

10、以自身为中心判断左右儿童辨别“左、右”有自己的认知特点和规律。有心理学认为儿童判断左、右的根据是身体的左、右两半,后来又有人研究证明在左、右分化中起绝对优势作用的不是身体,而是手。也就是说,儿童建立左、右概念的过程是:先将左、右同自己的左、右手建立起联系,然后再与自己身体的两边对应起来,最后以自身为标准来进行判断。教材教学左右概念时,就是按这样的顺序来编排的:1让老师背对学生作镜面示范,学生模仿老师举右手,观察自己的左右手,再让学生说明左右手的习惯性分工,将左、右和自己的左、右手对应起来2再通过第10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初步感知身体的左、右。3通过“做一做”的第2题让学生学会以自身为中心确

11、定物体的位置,完整建立前后左右的概念。本单元教材最大的改变就是教学内容不涉及左右的相对性,去掉了这块内容。一方面是因为有难度。(经研究表明,一般儿童67岁,只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8岁左右才也能以别人为标准辨别左右)。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教学中教师老师纠缠以谁为标准的问题。*将左右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教材第13页“生活中的数学”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车辆、行人靠右行(安全教育)右手行队礼、发言举右手(德育教育、常规教育)等等。第四单元 认识图形(1) 教学内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2) 教学目标主要是直观认识四种图形、初步感受图形的特征,能够辨认和区别。(3) 教

12、材分析教材安排一年级上册认识立体图形,一年级下册认识平面图形。人们认识事物一般是从粗略的整体感知开始,然后对物体进行细致观察和局部研究。客观世界最常见的是各种形状的物体,“面”是附着于“体”上的。儿童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物体,在整体感知“体”的基础上,才能逐步研究“面”,从而建立“形”的概念。所以,先认识立体图形再认识平面图形能降低认知难度,有利于学生学习。那我们在“认识图形”单元教学时,只要求学生直观认识四种立体图形,所谓直观认识是指结合实物形成初步的表象,能识别这几种形体,了解生活中有许多这些形状的物体,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在充分的活动中感知这些几何形体的主要特征。教材安排了2个例题第3

13、4页例1教学认识四种立体图形:从实际生活中引入,出示了学生熟悉的一些实物,让他们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分成四类,引出四种立体图形,分别进行认识。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身边哪些物体与上面这些形状相同,巩固几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在初步认识了四种立体图形后,35页“做一做”安排了两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立体图形的特征。例2立体图形的拼组,通过让学生用所学的立体图形进行拼组活动,初步体会各种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进一步体会所学立体图形的特征,另一方面为以后的学习积累一些感性经验。(4) 教学建议*充分准备活动所需材料活动前,教师和学生需充分准备活动所需材料,活动材料可以是专用教具、玩具积木或日常用品,

14、也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行搜集和制作,以保证学生活动的实际效果。这节课如果没有可供操作的物体,是无法完成教学的。明天我有一节认识图形的课例,在做准备的时候发现准备学具是件辛苦的事情,如果在自己班级上课,可以先让学生搜集,教师补充,正方体物体比较难准备,有困难可以稍稍从简,哪怕准备的学具少点,也要组织学生动手“分一分、摸一摸、滚一滚”,这是必做的不可省略的工作。*结合直观和操作活动认识图形教材第34页例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类,认识立体图形。组织学生进行分类时注意以下几点:1如果学生准备的物品中有不规则的物品,在分类活动中不要过多纠结分辨它们的特点不放,教师只需要在分类活动结束时简

15、单带过:“以后我们再认识它们”就可以了。2组织分类活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分类,也可以引导分类。如果选择学生自主分类,教师应及时启发:为什么肥皂(长方体物品)和魔方(正方体物品)没能分到一块?从而引导学生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简单特征。学生也可能把长方形和正方形分成一类,把圆柱和球分成一类,这种分类方法表明他们已经感受到平面和曲面的不同,应予以肯定,再引导继续分,直至把长方体、正方体分开,圆柱和球分开。如果有的教师觉得这种学生自主分类活动难以组织教学,可以选择引导分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时可以先组织学生观察物体形状有什么不同,引导分类时,在讲台上分别出示这四种物体,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后,在小组里把形

16、状与教师手里的形体相同的放在一起,分成几类,随后抽象出相应的直观图形,说明其名称。3初步认识四种立体图形后,教师还要注意巧妙展示图形的变式,这点教师不能忽视。4我们在认识图形时要尽力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正确的表象。如果没有多媒体演示图形,那教师要出示的几何图形要课前准备,整体出现。不要展现画图过程。我们在教学时要把握一点:准确解读教材,了解学生知识起点,学生听不懂的越位的知识点不讲,但凡是教师呈现给学生的,一定要是正确的规范的。5学生初步认识四种立体形状,带着这些“体”的初步表象回归生活,说一说自己身边的哪些物体与上面这些形状相同。有两点意义:1可以进一步加强四种形状特征的表象;2使学生感受生活中有大量这些形状的物体,只要留心观察,到处都能发现。学生列举的实物,只要形状差不多就可以了,不必过于苛求。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