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肠道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置技术

上传人:亦明 文档编号:123190856 上传时间:2020-03-08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240.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县肠道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置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xx县肠道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置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xx县肠道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置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xx县肠道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置技术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xx县肠道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置技术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县肠道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置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县肠道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置技术(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xx县肠道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x xx县肠道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为进一步完善我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技术方案体系,提高疾控系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规范地开展卫生应急工作,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肠道传染病疫情,指导和规范肠道传染病疫情的调查和处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肠道传染病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援应急预案、xx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办法、xx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xx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有关文件规定,结合我

2、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1概述肠道传染病是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并引起腹泻和/或其他脏器及全身性感染的一类疾病,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中的霍乱,乙类传染病中的伤寒和副伤寒、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脊髓灰质炎、甲、戊型病毒性肝炎,丙类传染病中的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如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以及其他通过肠道传播的传染病。 本方案只重点论述除甲型和戊型肝炎、脊髓灰质炎外的其他肠道传染病。 1.1病原学引起肠道传染病感染的病原体主要有三大类细菌、病毒和寄生虫。 细菌性是最早被确认的肠道传染病病原体,包括霍乱弧菌、痢疾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伤寒

3、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空肠弯曲菌、非伤寒沙门氏菌、副溶血弧菌等,病毒性病原体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轮状病毒等,寄生虫性病原体包括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等。 肠道传染病病原体种类繁多,广泛存在于环境中,所引起的人类腹泻页多种多样,主要的病原体及其引起的疾病见附表1。 1.2流行病学1.2.1传染源肠道传染病病原体可环境水体(如霍乱弧菌)、被污染的食品(如霍乱弧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以及被感染动物排泄物污染的外环境(如大肠杆菌O157:H7)等。 受感染的人或动物(包括携带者)是主要的传染源。 1.2.2传播途径与方式肠道传染病病原体,一般通过粪口途径感染人或动物。 主要通过污染的

4、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和昆虫或其它媒介传播。 1.2.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 婴幼儿、儿童、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人群,一旦感染发病,其症状更为严重。 1.2.4肠道传染病流行特征1.2.4.1地区分布霍乱、伤寒、菌痢等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在我省时有发生,农村地区发病较城市严重,淮北地区发病较皖南地区严重。 1.2.4.2时间分布肠道传染病常年都有发生,但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高峰,细菌性肠道传染病一般发生在夏秋季节,病毒性肠道传染病以冬春季发病较多。 1.2.4.3人群分布肠道传染病以婴幼儿和青壮年发病率较高,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有所下降。 1.2.4.4流行形式肠道传染病可以呈现为散发、暴发和流

5、行。 一般经水和食物传播的肠道传染病以暴发和流行为主,尤其是霍乱、伤寒、菌痢等。 1.2.5流行因素1.2.5.1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如气温、降雨等,在肠道传染病的流行中起一定作用,但社会因素的影响更为重要。 饮用水、食品被污染是影响发病强度的主要因素,家庭卫生、文化程度、经济收入、个人卫生、风俗习惯等是其他影响因素。 1.2.5.2病原体变异与新发肠道传染病病原体变异最突出的耐药性、毒力和抗原性变异。 新病原体的出现,如O157:H7大肠杆菌等,由于人群缺乏免疫力,往往导致肠道传染病暴发和流行。 1.3主要临床表现肠道传染病通常表现的症状有呕吐、腹痛、腹泻等,有时引起脱水、毒血症等并发

6、症,严重的会造成死亡。 一些肠道传染病病原体会导致系统性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杆菌引起发热及肝脾肿大、甲肝病毒引起肝炎、脊灰病毒引起弛缓性肌肉麻痹等。 掌握不同类型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特点,有利于肠道传染病的鉴别诊断。 主要如下1.3.1细菌性腹泻1.3.1.1肠毒素性腹泻又称分泌性腹泻,典型代表为霍乱弧菌、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所引起的腹泻。 临床特点为患者一般无全身中毒症状,多为无痛性腹泻,无里急后重,大便为稀水样,内无炎性细胞。 1.3.1.2肠侵袭性腹泻又称渗出性腹泻,典型代表为志贺菌、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所引起的腹泻。 临床特点为全身中毒症状比较明显,常有腹痛和里急后重,大便中有脓

7、、血、粘液等炎性渗出物。 1.3.2病毒性腹泻与细菌性腹泻发病机制不同,是非侵入性的局部感染,不是肠道分泌功能的改变,而是肠道的吸收功能发生了问题。 临床表现主要为腹泻和呕吐,此类腹泻的大便常为稀水样,可有少量粘液,镜检常无红白细胞。 1.4治疗原则肠道传染病治疗原则为预防脱水、纠正脱水、继续进食、合理用药。 1.4.1提倡口服补液,预防脱水口服补液适用于腹泻脱水预防和中轻度脱水,重度脱水病人需要与静脉补液相配合。 1.4.2及时纠正脱水和酸碱平衡对于重度脱水患者除给予静脉补液纠正脱水后,同时还要补充必要的电解质和纠正酸碱平衡。 1.4.3继续进食:整个腹泻阶段,应鼓励病人继续进食。 对于儿童

8、除母乳喂养外,可添加辅助流质,也可适量添加盐和糖。 对于成人要鼓励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 1.4.4合理使用抗生素肠道传染病患者不可乱用抗生素,使用口服补液和继续进食一般可达到满意疗效。 对于痢疾、霍乱等,可使用当地对该菌敏感的抗生素口服,对于阿米巴痢疾和蓝氏贾第鞭毛虫使用灭滴灵口服治疗。 1.5诊断标准结合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诊断,可诊断肠道传染病。 由于各种肠道传染病诊断标准不同,详见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 2发现和报告2.1发现2.1.1常规疫情监测疫情的网络直报和电话、传真报告,是发现肠道传染病病例的主要渠道。 2.1.2腹泻病门诊监测我县镇级以上医疗机构在每年肠道传染病高发

9、季节(510月)开设腹泻病门诊,对就诊的腹泻病人进行监测,开展霍乱弧菌和痢疾杆菌的检测,及时发现肠道传染病患者。 2.1.3应急监测肠道传染病疫情和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根据疫情控制的需要,开展相关应急监测,及时发现肠道传染病患者,特别是轻型病人和带菌者。 2.1.4社会信息媒体报道和群众举报也是发现肠道传染病患者和疫情的重要渠道。 2.2报告2.2.1常规病例报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甲、乙、丙类肠道传染病,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分别应于2小时和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2.2.2突

10、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2.2.2.1肠道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肠道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为以下三个级别2.2.2.2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I级)霍乱在一个市(地)范围内流行,1周内发病30例以上;或疫情波及2个以上市(地),有扩散趋势;乙类、丙类传染病疫情波及2个以上县(市),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2.2.2.3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II级)霍乱在一个县(市)域内发生,1周内发病1030例;或疫情波及2个以上县(市);或市(地)级以上城市的市区首次发生;一周内在一个县(市)域内,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2.2.2.4一般突

11、发公共卫生事件(IV级)霍乱在一个县(市)域内发生,1周内发病10例以下。 2.2.2.5报告时限和程序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同时进行网络直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后要立即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采用最快的通讯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报送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疾控机构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后,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2.2.3报告内容包括事

12、件名称、事件类别、发生时间、地点、涉及的地域范围、人数、主要症状与体征、可能的原因、已经采取的措施、事件的发展趋势、下步工作计划等。 整个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中信息还应形成初次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 3现场调查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发生后,卫生行政部门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好相应的人员、物资和采样用品和器材,赶赴现场,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调查可能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影响因素,发现和追踪密切接触者,为疫情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3.1病例个案调查为了查明患者发病原因,对病人、疑似病人应调查了解其基本情况、发病情况,重点应调查其饮食史,特别要重视首例病人的调查,以明确诊断、

13、确定病例受感染的时间、地点、污染范围、可能感染的原因,密切接触者的数量及去向等,以便迅速划定疫点、疫区范围。 调查同时填写“肠道传染病个案调查表”(详见附表2)。 3.2暴发疫情调查3.2.1组织与准备3.2.1.1组织及实施疫情发生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接到疫情报告后2小时内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及时采取相应预防、控制措施,并将调查结果及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根据需要,可请求上级部门给予技术支持和指导。 3.2.1.2调查准备调查单位应成立现场调查组,制定流行病学调查计划,明确调查目的、调查组人员组成,确定成员的任务及职责。 调查组成员一般包括有关领导、流行病学

14、工作者、临床医生、消毒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其它相关人员等。 根据疫情的规模和实际需要,携带必要的调查、照(摄)像机、采样设备、消杀器械、防护用品、预防性药品和相关书籍、调查表格等。 3.2.2调查内容和方法3.2.2.1背景资料收集当地地理、气象、人口等资料的收集通过查阅资料、咨询当地相关部门等方法了解当地的地理状况(如地理位置、流域、地形地貌、湖泊、河流、交通状况等)、气象资料(如气温、降雨量、湿度等)、人口资料(人口总数、年龄别构成、流动人口数)、生产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喝生水、吃生冷食品等)、特殊风俗(如“吃大席”),社会状况(如人均收入、医院数量及床位数、学校数量等)以及其它相关资料

15、等。 3.2.2.2历史及监测相关资料调查通过查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院和个体诊所相关资料,了解本地主要的肠道传染病种类、既往发病情况,暴发疫情发生情况;腹泻病门诊开设、就诊和病原分离情况。 3.2.2.3病例搜索和流行病学调查在当地主要医疗机构和个体诊所采用查看门诊日志、检验登记本和住院病历等临床资料以及处方、抗生素类药品使用量、入村入户调查等方式主动搜索腹泻病人。 对搜索出的病例进行登记、随访、采样、检验以鉴别诊断。 对于搜索和报告的肠道传染病病例(包括疑似、临床和实验室诊断病例)应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的采集。 调查内容包括病例基本情况、发病经过和就诊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转归情况、居住地及家庭背景、个人暴露史、密切接触者情况等。 3.2.2.3.1临床资料通过查阅病历及化验记录、询问诊治医生等方法,详细了解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进程和治疗进展等情况。 3.2.2.3.2病例家庭及家居环境情况通过询问及现场调查了解病例家庭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