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导学案教师用.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3184639 上传时间:2020-03-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沁园春导学案教师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沁园春导学案教师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沁园春导学案教师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沁园春导学案教师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沁园春导学案教师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沁园春导学案教师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沁园春导学案教师用.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目标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教学重点1、 从意象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2、 领会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3. 通过朗读训练,赏析诗句的表现力。教学难点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教学方法 1、 语言品读法。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2、 比较法。如对沁园春 雪沁园春 长沙的比较。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大家知道,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革命领袖,他领导中国走向解放,同时他也是一

2、位独领风骚的伟大诗人。他的诗词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格调高雅、积极向上,没有任何的虚假造作。以前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词,叫做沁园春 雪,大家跟着我来温习一下,能记得的同学跟着我一起念: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从沁园春雪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毛泽东诗词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沁园春长沙会给你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凝练铿锵、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同时感受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领会诗歌深远优美的意境。二、背景介绍(词)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什么是词?词,是我国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起源于两汉,盛行于宋代。特点是每首词都有词调,也叫词牌。词牌与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有些词在词牌下会有另外的标题或小序,表明主题或写作缘由。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词的词牌叫“沁园春”。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词,标题是长沙,是以地点作为标题。这就要联系毛泽东写这首词的背景,大家看书上的背景简介:这首词写于1925年初秋,当时,毛泽东在韶山从事革命运动,后来为躲避军阀的逮捕,秘密离开韶山,南下广州开展革命斗争,路过长沙,重游橘子洲头

4、,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词。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沁园春”这个词牌都分上下两阕,每阕的句数、字数都有规定,所谓“词有定阕,阕有定句,句有定字”。我请大家齐声朗读一遍,朗读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上阕和下阕在写作上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也就是,哪一部分着重写景,哪一部分着重抒情,然后咱们再来看,他如何将写景和抒情结合在一起的。(解决字音,上阕着重写景,描写这一次重游橘子洲的情景,景中有情。下阕着重抒情,回忆过去的往事,情中见景。)四、写景,寓情于景1、既然上阕重在写景,那么我们来看看毛泽东给我们展示了一幅什么样的湘江秋景图。请大家朗读上阕,思考:前三句作者交代了哪些内容?在深秋的

5、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流去。这一句点明时间,地点,环境,引出作者、铺垫下文。“独立寒秋”是一个倒装用法,倒装的目的在于强调,那么作者要强调的是哪个词呢?“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中流砥柱的气概。联系当时的背景,诗人受到追捕,逃亡途中,秘密到达长沙,独自来到橘子洲头。可见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目的就是要突出毛泽东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坦荡从容、临危不惧的伟人形象。2、下一句中的“看”是一个领字,在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一般词的上下阙都有一个,它们在句中起着领起下文的作用,非常重要,读诗词的时候要注意找准这些领字。那么这个“看”字,统领

6、了下面的那几句话呢?答:对,统领了下面7句,大家朗读一下这七句话,注意节奏,思考:作者写到了哪些景物?明确:山、林、江、舸、鹰、鱼:万类。这几句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前两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诗人是怎样看的?(生:放眼望去。)对,是“远眺”,这写的是“远景”。接下来两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诗人的视线又怎样?(生:收回来。)这是“近观”。这写的是“近景”。“鹰击长空”怎样看?写的什么景?生:“仰视”,写的是“高景”“鱼翔浅底”怎样看?写的是什么景?生:“俯瞰”,写的是“低景”重点字词:“万”写出了群山重叠之态。“红”这里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遍”写出了红

7、之广,红得彻底。“染”拟人手法。“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让人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漫”字写出了江水的溢满之状,“碧透”写出了湘江之水清澈见底的特征。“遍”与“透”为互文,都是副词,含有“极”的意思。“争”的使用,给碧绿清澈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呈现在读者面前。“击”准确地展现了雄鹰展翅翱翔,迅猛有力的矫健身姿。“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竞”字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的生命力。这几句话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诗人从远

8、景、近景,天上、水中为我们进行了有序的描写,互有照应,相映成趣。3、作者是如何写景的,体会到怎样的意境?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木遍染红色,近看湘江,满江秋水碧绿清澈,船只争相行驶。仰望天空,雄鹰有力地翱翔,俯视水中,鱼儿欢快地畅游。宇宙万物都在这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诗人通过看到的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游鱼,将寒秋写的生机盎然、多姿多彩、蓬勃向上。充满强烈的动感、强劲的力度、浓烈的色彩,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这几句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那么下面作者想抒发什么样的情感呢?4、接下来我们再看“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9、,谁主沉浮?”这三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找同学解释一下“怅”、“寥廓”、“问”、“谁主沉浮”三个字词是什么意思? 答:设问。“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它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词,一方面是湘江寒秋的景色引发了诗人蓬勃的思绪,另一方面,又是这激昂的思绪引发了对主宰国家命运的思考。这些忧国忧民地深度思考,显示了青年革命家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宏大心胸和高远志向。 “寥廓”:指宇宙的辽阔无边;“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谁主沉浮”:谁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 这三句的大意: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这大自然的盛衰荣枯,这广阔

10、无垠的大地,由谁来主宰,这国家、民族的命运究竟谁来掌握?谁才是主宰国家民族兴衰的真正主人呢?5、小结:前面作者主笔写景,这里笔锋一转,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谁来主宰你的沉浮荣衰、掌握民族的前途、主宰国家的前途。 这一非同寻常的发问是诗人由自然景观联想到人类社会与政治风云后发自内心的感慨。自然界中的万物尚且不畏寒冷而“竞自由”,显示自己的生命力,何况我们有思想有灵魂的人们呢?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高远的抱负和凌云之志,升华了思想、拓宽了意境。第二课时五、抒情,情中见景1、下阕重在抒情,那么我们来看作者到底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集体朗读下阕)思考:“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11、“百侣”与上阕的哪个词呼应?与“独立”呼应,“携来百侣曾游”与上阕“独立寒秋”形成对比。这两句写道:作者想起曾和当年的同学和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峥蝶岁月概括了毛泽东和他的革命战友们聚会、游览所度过的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岁月比作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异的崇高美。 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2、“橘子洲”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风物景观非常熟悉。旧地重游,很自然地回忆起以前那些不寻常的岁月,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

12、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么他所回忆的都是些怎样的人和事呢?资料: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范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c.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3、那他是怎样概括的呢?诗人在这里不仅抒发了强烈的情感,也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斗志昂扬的“峥嵘岁月图”,我们一起来看。“恰”正值,统领下面的七句话,我们朗读一遍,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这里的“江山”代指什么?国家大事。“指点”就是评点、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