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原理与实务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2315685 上传时间:2017-10-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9.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工作原理与实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社会工作原理与实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社会工作原理与实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社会工作原理与实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社会工作原理与实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工作原理与实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工作原理与实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工作原理与实务 1.简述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 的联系与区别答:社会福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社会福利从理想到现实一般要经过三个层次:即社会福利思想、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福利状态。 社会福利状态是指人类生活中的中的幸福和正常的状态,是和贫困、疾病、犯罪等社会病态相对的。 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的联系在于: (1)二者的对象趋向一致。 (2)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行社会福利的专业化、制度化手段。 (3)在我国由行政系统推行的社会福利(狭义的社会福利,如残疾人福利、儿童福利、老人福利等),和社会工作实际上混合在一起,难以作出明确的区分。 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的区别在于: 社会福利是

2、一种社会政策;社会工作则是具体服务的提供,是实现社会福利的手段。2.请简述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 答:一、复原的功能。(消极功能)是指恢复受到损害的社会功能,对已产生的社会问题进行事后补救,消除产生问题的个人和社会环境因素,恢复其原先的功能或产生新的替代功能,已取得正常的社会生活。 二、配置资源的功能。三、预防功能。(积极)预警,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预先警报。应变,社会工作者通过自己的工作来预防问题的发生。 四、发展的功能。(更为积极)通过社会工作促进人的发展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成员潜能的开发,使之摆脱困境,成为正常的社会一员。 五、稳定社会的功能。 除此还包括,解决社会问题,保障权利,促进社会公平

3、和谐等。3.请谈一谈,您是如何理解价值对社会工作的存在和发展具有的意义。答:(1)从社会工作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社会工作是与价值密切相连的一种职业或事业。 (2)从价值和社会工作的总体关系来看,价值是社会工作存在和定义的重要基础。 (3) 从价值与社会工作者的关系来看,价值构成一个社会工作者生命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乃至全部。 (4)从价值与社会工作方法和技术的关系看,价值对社会工作方法、技术、技巧的选择和运用具有重要的影响。4.请您谈谈你对“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答:沙依仁的观点 (1)个人必须适应社会环境,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个人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顺应

4、社会环境的要求; (2)社会环境能够对人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3)个人也会对社会环境产生功能影响。 (4)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程度并不是对等的,相对来说,许多时候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比较大。 人类行为是个体根据其价值观、态度而产生的以适应环境、满足需求的反映。其特点是:适应性;变化性;多样性;累积性;复合型。 社会环境是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社会系统。家庭、学校、社区、社会、文化、社会阶层等都是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社会环境有互异的价值判断、行为规范、社会期望、角色期盼。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杰美因和布鲁姆的社会生态学理论 他们认为与其他任何生物一样,人类必须适应环

5、境的变化,对环境的适应是人的行为的基本导向。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必须把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作为一个统一的系统来分析。从基本性质上看,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不是单向的因果关系,而是双向的交流和互惠关系。对此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结构的角度、发展的角度、运行的角度。 (一)结构的角度主要考虑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契合程度 人类不断对个人和环境进行调整的根本目的,是使个体和环境之间达到最佳的契合。不同的契合程度,对个体的生长和发展以及环境的持续和优化具有不同的影响。人和环境的良好关系能够培养个人良好的联结力。所谓联结力,指一个人所拥有的与他人建立互惠性关系的能力。(认为,联结力是个人

6、应该具备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只有具备良好的联结力,个人才能不断的借助环境中的资源以满足自身的需要,最终形成的联结力的高低是衡量个人与环境之间契合程度的主要标准。)(二)发展的角度主要考虑个体的生长和发展过程及其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关键是看他在多种程度上培养个体的自我规划能力 (三)运行的角度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划分为两个过程,即压力应对/防卫和挑战奋斗 他们认为个体与环境往往是生活事件为中介而相互作用的。衡量关系好坏,主要看其在多大程度上培养了个体的胜任感和自尊。5.什么是社会弱势群体,我们可以根据哪些标准来划分社会弱势群体。答:社会弱势群体:是指那些由于社会及个人的原因在社会竞争中处

7、于不利地位,缺乏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和境遇,因而其物质生活处于困境,心理承受能力脆弱,需要借助外在力量(国家和社会的力量)支持的人群。 特征: (1)一般来说是其个人及家庭生活达不到社会认可的最基本标准的有困难的群体; (2)依赖自己的力量无法改变目前的弱势地位; (3)要改变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需要国家和社会力量给予帮助和支持。 分类:(1)将社会弱势群体分为初级弱势群体与次级弱势群体;(2)把社会弱势群体分为生理性弱势群体与社会性弱势群体;(3)将其分为三类:生理性社会弱者、社会性社会弱者、自然性社会弱者;(4)作综合性划分:下岗职工、“体制外”的人、进城农民工、较早退休的“体制内”人员。6

8、.社会工作具有哪些专业化特征 答:第一,社会工作有自身特有的理论体系;第二,社会工作理论还包括社会工作者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系统的工作方法和干预模式,即实务理论;(社会系统的变迁和人格系统的变迁)。第三,社会工作建立了自己的权威;(资格);第四,社会工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帮助与引导) 从最低限度来讲,一门专业首先应该成为一种职业,这种职业由于需要相应的训练,技能和被社会认可而进入专业领域,伦理守则和专业文化则进一步巩固社会地位和强化大众认可的仪式化进程。7.请简述,行为治疗模式在个案社会工作中的优点:答、用明确的、系统化的方法及科学的手段进行治疗;行为治疗强调案主当前的问题是造车案主

9、困境的主要因素;案主必须按要求从事某种行动,以解决自身的问题;注重评估治疗结果的科学性;能够获得案主关系人的最大程度的配合;行为治疗模式大部分带有教育内容,强调教育案主学会自我管理的技能,并期望他们能将学习的知识应用的每天的日常生活中;行为治疗模式的实务以案主与工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为基础,工作者所进行的每一项尝试,都会预先告知案主治疗方法的性质与内容。8.请论述,“人本治疗模式”在个案社会工作中的主要贡献和局限答:人本治疗模式的主要贡献;1 、人本治疗模式提供理解个案工作的新视角。人本治疗模式改变了以往的个案工作视角,不把求助者视为问题,不从求助者的问题着手,而把求助者当做正常人,认为求助者完

10、全具有能力改变自己发展自己 。2、人本治疗模式强调从求助者的角度理解求助者。人本治疗模式要求工作者注重求助者此时此地的感受变化,帮助求助者探索其内心的各种矛盾,使求助者能够体会自己的真实需要,逐渐接近自己。3、人本治疗模式注重工作者的品格以及工作者与求助者的融洽,接纳的合作关系。人本治疗模式一改以往的治疗策略,从注重辅导技巧转向强调工作者的品质,要求工作者具备同感、真诚和无条件的关注的能力,以便与求助者建立融洽、接纳和真诚的合作关系,使求助者能够自由地探讨和表达自己的各种感受变化,促进自己的成长。 局限:1、对人性的基本假设缺乏根据。 2、忽视个案辅导技巧。 3、对求助者内心变化的探讨显得有些

11、不足。9.请论述,传统个案社会工作在后现代主义中所面临的挑战。答:1.对案主定义的挑战。传统的个案辅导认为案主是有问题的求助者,案主的问题虽然表现在外在的实质性困难或社会功能的受阻,但是在医疗模式、病态模式中缺点模式的辅导工作中,都要去寻找案主的内在的性格倾向或心理结构等个人特质缺陷,或者把问题定义在案主和社会环境的互动上。但是如果我们采取社会建构主义的立场来看案主,其实案主及其问题是社会建构出来的,并不存在本质上有问题的案主。 2.对工作者定义的挑战。传统的个案工作认为工作者是掌握着专业知识、专业方法的人,能比案主更加清楚地知道案主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办法,也就是工作者扮演专家的角色。但是,福柯

12、认为,现代学科的发展只不过是为了配合统治方式的转变,成为生物权力学的辅助学科,也就是各种学科,尤其是精神心理科学不过是为了把人变成可以分析的对象进行规训,进而生产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有效率的理性个体而已。在社会建构论看来,社会工作者不是也不应该是扮演比当事人更高的专家角色,而是一个故事的聆听者,问题解决的同盟者。 3.关于工作方法过程的挑战。社会建构论认为辅导过程不应该是工作者使用专业理论定义案主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不平等的治疗过程,而是真正的协同工作联合建构的过程。它主张协同辅导过程是工作者和案主用语言联合创建生活意义的过程。 4.关于专业关系。当我们说辅导过程是一个工作者与案主用语言协

13、同建构生活意义的过程,其实已经阐明了辅导关系是一种真正的平等合作关系,而不是传统心理辅导中所出现的专家与病人的权力悬殊关系。只有在这种合作关系下,辅导者才可营造面谈的空间以鼓励案主描述其生活经验,让其受压迫的故事可被辨别及瓦解,从而与案主一起为其生活共创一个新的意义。10.案主在个案社会工作过程中的基本心理需求有哪些?答:(1)需要被视为独特的人,而非一个个案、一种类型或某类人。(2)有表达内心感受的需求(包括积极和消极的感受),这些感受可能是恐惧、不安全感、怨恨、不平、敌意等。(3)需要被视为一个有价值、有尊严的人,而不是一个依赖、软弱、失败或犯错误的人。(4)需要获得关切和了解以及对其所表

14、达感受的反应。(5)对个人的问题,希望能不受批评或指责。(6)对自己生活中的种种,有自我选择与决定的权利与机会,不愿被人催促、指挥或强迫行事。只希望得到帮助,而不希望被支配。(7)期望与个人生活有关的隐私获得保密,不愿意让邻人及全社区的人知道他的问题,更不愿因向机构求助而声誉受损。案主也许会意识到这些心理需求,也许没有意识到,但这些心理需求是案主在求助过程中的基本心理反应,是不容忽视的。通常案主不会明确地以语言方式把这种基本心理需求表达出来,但它会在案主的行为、表情、神态中显露出来。敏感的社会工作者应该能捕捉到这种需求,而给予适当的反应。11.从职业伦理角度分析,对小组工作而言,工作员与组员之

15、间可否具有双重关系?答:对小组工作而言,我们可以将双重关系定义为:除了专业关系外的一种存在于工作员和组员之间的关系。通常认为小组工作人员要避免与成员的双重关系,以预防这样的关系危害他的客观性与专业的判断,并且削弱组员在小组中可以充分参与的能力。但是,我们组认为双重关系本身并不具有危害性,许多的双重关系反而可对小组成员有所助益。双重关系常常是不可避免的,只要工作员能意识到可能衍生的问题,我们就不认为工作员和他的组员有社交往来是不合伦理的,而确认会不会因此危及专业关系,则是工作员的责任。我们小组的看法是:任何利用性的双重关系都是不合伦理的,应该加以避免,至于其他的双重关系则应小心进入。所谓“利用性

16、”,就是指工作员以各种方式利用小组组员谋利,比如“爱情”关系或“性”的关系,就是应尽力避免的。最常见的道德违反是:与组员构成了“亲密关系”。工作员也是平常人,有时候,他们会被组员吸引不足为奇,这种吸引的感觉本身并非不道德,真正不道德的是照着这种感觉去做而不考虑与案主的专业关系。所以双重关系并不可怕,关键要看工作员的把握。当工作员与组员个别咨询时,另一种关系就产生了。有些人觉得工作员不应该与组员建立个别关系,我们却不这样认为,事实上,如果这样对组员有利而工作员却不提供个别帮助,那才违反伦理。小组工作的目的就是帮助组员有更理想的生活,而如果个别咨询可以协助其改善,那个别咨询应被视为一种在助人过程中具有特殊价值的工具。12.什么是小组社会工作,有哪些理论模式?并简述群体运作的五阶段模式。对我们实践有什么指导意义?答:(1)小组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也称为团体工作。指以团体或小组为对象,并通过小组或团体的活动为其成员提供社会服务的方法。其目的是促进团体或小组及其成员的发展,使个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