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题库综合试题A卷 附答案.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3098532 上传时间:2020-03-0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题库综合试题A卷 附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题库综合试题A卷 附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题库综合试题A卷 附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题库综合试题A卷 附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题库综合试题A卷 附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题库综合试题A卷 附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题库综合试题A卷 附答案.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题库综合试题A卷 附答案考试须知:1、考试时间:120分钟,本卷满分为15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姓名:_考号: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1、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提出者是( )。A、桑代克B、贾德C、奥苏伯尔D、布鲁纳2、就儿童发展整体而言,生理的成熟先于心理的成熟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 )的特点。A、顺序性B、不平衡性C、个别差异性D、阶段性3、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A、斯金纳B、巴甫洛夫C、桑代克D、

2、班杜拉4、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不能决定他能否成功掌握教学内容,而是在于他( )才能达到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A学习积极性B学习自觉性C要花多少时间D智力水平5、某中学一次教学考试中,陈鹏是唯一满分的学生。当老师宣布考试成绩时,陈鹏内心非常高兴,但他却表现出若无其事的样子。这反应了青少年情绪发展具有( )。 A.稳定性 B.持久性 C.掩饰性 D.短暂性 6、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之一,在课程类型上属于(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隐性课程D、核心课程7、在学完一篇逻辑结构严密的课文以后.勾画出本文的论点论据的逻辑关系图以帮助理解和记忆。这种学习方法属于( )。A.

3、精细加工策略B.组织策略C.复述策略D.做笔记策略8、在对学生李刚网络成瘾的干预中,老师要求在手腕上套一根橡皮筋,一旦感觉自己想上网就用力拉皮筋弹自己,这位老师所要求的方法称为( )。A、强化干预法 B、厌恶干预法C、转移注意力 D、延迟满足法9、初中生晓敏在解决问题时,习惯于一步一步分析问题,每步只考虑一种假设或一种属性。提出的假设在时间上有明显的先后顺序,晓敏的认识方式属于( )。A.冲动型B.直觉型C.继时型D.同时性10、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评价功能更加强调的是( )。A.甄别与鉴定B.选拔与淘汰C.促进学生分流D.促进学生发展与改进教学实践11、人的发展既体现出里的积累

4、,又体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代表新质要素的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出现新的年龄特征。这表明人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12、西方教育史上,提出 “ 泛智教育 ” 和普及初等教育的主张,并对班级授课制作出系统阐述的教育著作是( )。A 柏拉图的理想国B 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C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D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3、编写教材(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 )。 A.课程计划 B.课程目标 C.课程标准 D.课程说明14、如果学生上课扮鬼脸是为了得到老师或同学的关注,老师与同学可以不予理睬,不给予其希望得到的强化,那么此类行为就会逐渐减少。这

5、种减少不良行为的方法是( )。A正强化B负强化C惩罚D消退15、前苏联凯洛夫主编的,力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系统研究教育问题,总结前苏联20世纪2030年代教育正反两方面经验,并对我国有着广泛影响的教育专著是( )。 A.普通教育学 B.大教学论 C.民主主义与教育 D.教育学16、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启发性原则,其实质在于( )。A教师多提问,让学生多回答B教师少讲,让学生多活动C教师要讲深、讲透、讲全D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17、依据学生个人的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中所处的位置来判断其成绩的优劣,而不考虑其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这种教学评价属于( )。A.诊断性评价

6、B.绝对性评价C.总结性评价D.相对性评价18、张老师在工作中,注重以自己的高尚品德、人格魅力以及对学生的深切期望和真诚的爱来触动、感化学生,促使学生思想转变。这种德育方法是( )。A.实际锻炼法 B.品德评价法C.个人修养法 D.情感陶冶法 19、认为新的知识经验是从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来的理论流派是( )。A人本主义心理学B认知心理学C建构主义心理学D发展心理学20、我国近代教育史上,对封建教育制度所进行的废科举,兴学堂等改革始于( )。A.明朝末期B.清朝初期C.清朝末期D.民国初期21、詹姆士和朗格提出了( )。A.丘脑情绪理论B.情绪的认识一评估说C.情绪的机体知觉理论D.

7、情绪的动机一分化理论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1、根据过度学习的规则,学习时复习的次数越多越好。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3、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它的特征是以学生的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独立完成作业。4、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试简述人格的结构。 2、简述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3、简述增进师生沟通的心理学原则。4、怎样有效地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1、一位高中女生接受心理辅导时的自述:进

8、入高三以来,我就觉得自己被笼罩在一种紧张学习、迎接高考的氛围中,时常感到心烦意乱,学习成绩也时好时坏,为此整天惴惴不安。我常常想到高考问题,感觉也与以前有所不同,心跳的剧烈程度比以前强很多,身体有种不舒服的燥热,思维不太受控制,注意力也难集中。我怕老师提问,老师一叫我回答问题,不论是能答上来还是答不上来,回答时总是语无伦次而且声音发颤。虽然经常被老师提问,却还是消除不了这种胆怯心理。考试之前,我会非常紧张,几天前就会睡不着觉,连续失眠,考试时经常因太紧张而不能认真审题;并且考试时,感到心跳加速,头脑发胀,昏昏沉沉。结果考试成绩越来越差。老师,你说我能改变这种情况吗?问题:请结合材料,说明中学生

9、考试焦虑的主要表现、产生的原因和调适方法。2、小萌是一个酷爱流行音乐的高中生,期中考试前的两个星期才开始学习,一边学习一边听MP3,美其名日“自我放松”。她暗自发誓要考出好成绩,至于好到什么程度就没太多想了。复习文科科目只要死记硬背就可以了,数学、物理就很麻烦了。她觉得自己缺乏学习数学的能力,不愿意在上面花费太多的时间。最后,她的成绩非常糟糕,尤其是数学,她很失望,一说起学习就头疼,觉得自己再也不可能学好数学了。 问题:请你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小萌在学习中遇到了哪些问题。 第 12 页 共 12 页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1、C2、B3、A4、C5、C6、答案:

10、C7、B8、B9、C10、D11、C12、答案:C 13、C14、D15、D16、【答案】D17、答案:D18、D19、C20、C21、C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1、【参考答案】错误。过度学习是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熟以后的附加学习。过度学习并不意味着复习次数越多越好。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l50时,记忆效果越好;超过150时,效果并不递增,而且很可能引起厌倦、疲劳等而成为无效劳动。2、正确答案:(正确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教育目的是

11、国家或政党制定教育方针的前提,一定的教育方针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制定的。因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可以看成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3、正确答案:(错误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合作学习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而且也是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交流能力。 )4、正确。理由: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政治经济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正确答案:(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系统等方面。(1)气

12、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 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2)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3)认知方式,也称认知风格,是指人们 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它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4)自我调控系统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包括自我 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2、正确答案:(1)性格与气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起源上看,气质是先天的,一般产生在个体发生的早期阶段。性格是后天的,它是人在活动中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反映了人的社会性。第二,从可塑性上看,气质的变化较

13、慢,可塑性较小,不容易改变。性格的可塑性较大,环境对性格的塑造作用是明显的。第三,气质所指的典型行为是它的动力特征,与行为内容无关,因而气质无好坏善恶之分。性格主要是指行为的内容,它表现为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因而性格有好坏善恶之分。 (2)气质与性格又是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的。先从气质对性格形成的影响上来看。首先,气质会影响个人性格的形成。其次,气质可以按照自己的动力方式,使性格特征具有独特的色彩。最后,气质还会影响性格特征形成或改造的速度。再从性格对气质的影响来看,性格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变气质,使它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 )3、(1)真诚:自由地表达真正的自己,表现出开放与诚实(2)尊重与接纳但不对学生进行无理性的溺爱和迁就(3)同理心。同理心包括三个条件:第一,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第二,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第三,让对方了解自己对其设身处地的理解。4、正确答案:(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1、中学生最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知觉范围变窄,思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教师资格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