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九级下第课出师表教案.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3053966 上传时间:2020-03-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九级下第课出师表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苏教九级下第课出师表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苏教九级下第课出师表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苏教九级下第课出师表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苏教九级下第课出师表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九级下第课出师表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九级下第课出师表教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出师表我说文本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或表明报国之心,或呈现攻城掠地之策。历来以表传后者颇少,惟有诸葛亮的出师表彪炳千古,奥妙何在?“忠有出师表,孝有陈情表”一语道破。本文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对朝廷内政提出的建议。文章总结了“亲贤臣,远小人”才能使蜀汉兴盛的历史经验,表示作者“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表现诸葛亮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忠忱。文章寓情于议,寓情于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仅主张明确,析理透辟,而且殷切期望之情溢于言表。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体会本文以情动人,情挚辞切的特点。通过质疑问难、相互辩驳等环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葛亮的“忠”及诸葛亮的时

2、代意义,逐步提高学生的诵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探究的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2 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3 积累名句,背诵课文。能力目标1 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2 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作方法。德育目标深切感受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做社会的有用人才。教学重点1 背诵课文,力求当堂成诵。2 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教学设想1 本文以议论为主,教学时应着重分析本文的议论内容和表达上的条理性。文中诸葛亮兼叙了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流露出他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感情

3、,教学时应说明这些记叙、议论和抒情所起的作用。2 前面已学过隆中对,学生对三国形势和诸葛亮的为人,以及他和刘备的关系已经有所了解,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旧知识。把隆中对和出师表联系起来读,既可以从旧课文中得到启发,便于阅读新课文,又可以用新课文中的内容来加深对已经读过的旧课文的理解。3 本文情词恳切,动人肺腑,要引导学生在理解作者思想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句中的语意停顿,读出层次感,读出情意。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2 如何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介绍背景资料;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理解文意,积累相关文言知识;思读课

4、文,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对联导入新课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武侯书堂) 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二简要复述隆中对一文的内容,注意以下要点 1三国形成前的概况。 2诸葛亮的政治主张。3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三诠释文题,简介时代背景 1出师,出兵。表,奏议的一种,是古代臣子向皇帝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所谓“表以陈情”,意思是表要善于用真挚的感情来打动皇帝的心,使皇帝接受他的劝说、要求和主张。“动之以情”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2出师表的时代背景:这篇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汉后主

5、刘禅建兴五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当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223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已经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本来不厚,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力更加困乏。于是诸葛亮派人和吴国修好,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后方(即“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贼,王业亦亡;帷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图巩固蜀汉政权、消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3关于刘备托孤: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章武(刘备即帝位后的年号)三年(即公元223年)春。先主于永安宫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

6、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指刘禅,即阿斗)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勒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4关于刘禅:刘备子,小名阿斗。刘备死后他继任蜀汉皇帝,昏庸无能,由诸葛亮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北伐军中,他逐渐信任宦官,朝政。公元263年魏军攻成都,他出降,第二年举家迁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由于他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庸碌无张的皇帝,所以后世就把“阿斗”当做昏庸无能的人的代称。 本文是上表陈说意见,提出政治主张,所以全文以议论为主。又因诸葛亮对刘备有知遇之恩,要报恩于刘禅,他真诚地辅佐刘

7、禅,希望刘禅能够支持自己,共同完成刘备生前没有完成的事业。所以文中又兼叙了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在议论和叙述中,流露着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真情实感。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要背得抑扬顿挫、事情丰沛,使学生产生激情。 2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教师提示相关读音,黑板上显示。 (1)生字: 殂(c) 弘( hng ) 菲(fi ) 谏(jin ) 讳(y ) 裨(b ) 猥(wi )枉(wng ) 庶(sh ) 驽钝(ndn) 攘(rng )咎(ji ) 诹(zu ) (2)通假词 裨补阙(通“缺”;读作qu)漏 二十有(通“又”;读作yu) (3)多音字

8、以遗(wi )陛下 遗(y )诏 妄自菲薄(b ) 性行(xng )行(hng )阵 塞( s)忠谏之路 长(zhng )史 臧否( p)3 学生齐读课文。4 学生自读课文,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如(1)说刘禅继承先帝遗志,振兴蜀国。(2)诸葛亮出师北伐之前对国内政务逐一安排,并表明自己的忠心。(3)诸葛亮陈述自己出师的理由,并立下军令状,以示决心。(4)全文着眼于“出师”二字,既向后主提出数条治国建议,又向刘禅陈述理由,表达出师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 五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翻译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就难词难句讨论交流,力求通畅地翻译课文,教师巡视

9、指导。 3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文句,积累文言知识。 文字资料如下:(1) 积累下列四字短语 中道崩殂:中途去世。 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法令 深入不毛:深入到不长草木的地方(指僻远的地方)。 庶竭驽钝:希望竭尽自己平庸的才能。 妄自菲薄:随便轻视自己。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 苟全性命:保全性命,苟活于世。 斟酌损益:(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革兴。 感激涕零:因感激而流泪。(2) 古今异义 开张:扩大;今义“商店营业,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义:适宜,恰当;今义“意义”卑鄙:身份低微,学识短浅;今义“下流、无耻”感激:感动激发:今义“衷心感谢”痛恨:痛心遗憾;今义“深切地憎恨”

10、涕:眼泪;今义“鼻涕”谨慎:认真,慎重;今义“做事小心”所以:表原因;今表结果布衣:平民;今义“布做的衣服”(3) 一词多义 道:中道(路)崩殂 咨诹善道(方法) 遗:以遗(给予)陛下 以光先帝遗(遗留) 效: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重任) 不效(效力,尽力)则治臣之罪 为:俱为(是)一体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做)忠善者 论:宜付有司论(评判)其刑赏 每与臣论(议论,谈论)此事 无:若无(没有)兴德之言 事无(不分,不论)大小 行:然后施行(实行) 性行(行为)淑均 行(行列)阵和睦 于: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在)内 欲报之于(给)陛下 未尝不痛恨于(对)桓灵也以:先帝不以(因为)臣卑鄙 咨臣以(

11、拿)当世之事 遂许先帝以(而)驱驰是以先帝简拔以(来)遗陛下 以(以致)先帝之明 故临崩寄臣以(把)大事愚以(认为)宫中之事 受命以(表时间、地域等界限)来(4) 活用词 以光(发扬光大)先帝遗德 恢弘(发扬扩大)志士之气 此皆良实(善良诚实的人) 亲(亲近)贤臣,远(疏远)小人 深入不毛(生长草木)六思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齐读课文。 2教师设计下列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1)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哪些建议?(用原句回答) (2)诸葛亮是从哪几个方面提出建议的?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本文陈述的重点是什么? (3)就国内政事的安排,诸葛亮提出了三条建议中,哪一条最主要?为什么?学生讨论交流,明

12、确:(1) 诚宜开张圣听;昭平明之理;宫中之事,悉以咨之;营中之事,悉以咨之;亲贤臣,远小人;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2) 这些建议可概括为两大方面:国内政事,北伐之举。 从写作背景上看,“修明政治“是早就提出的治国策略,现在重新提出,目的在于为出师北伐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北伐无后顾之忧。诸葛亮此次出师之时,刘禅只有20岁,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出师后国内政局不稳,前方必然会受到影响,可见讲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是为了出师北伐。 本文陈述的重点是对国内政事的安排。(3) 略。3理清思路,指导背诵。4学生大声读背课文。七布置作业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精读课文,质疑问难,探究思考,突破难

13、点;赏读课文,品味表文以情动人的特点;延伸拓展,培养比较阅读能力,展示个性。教学过程一 指名学生背课文后,师生齐背课文二 精读课文,探究思考,突破难点教师设计问题,学生思考后分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问题:1文章主要向后主进谏,开篇为什么从蜀国形势谈起?既然益州“疲弊”,又为何要出师北伐? 2文章第五段为什么插入对往事的回忆,去掉这一段文字,好吗? 3课文第六段叙写自己的生平(21年的经历),好像是逸枝衍蔓,对此你怎么看?教师作适当点拨。关于第一个问题:课文在开篇点明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三条治国主张,将是否广开言路、执法严明、亲贤远佞从关系国家存亡的角度来谈,从关系忠于先帝的高度来说,使人闻之惊心

14、,思之动心。因此可以说,从蜀国形势谈起,这样的切入角度无疑是最佳的。要弄清第二问,首先必须了解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和伐魏前的准备工作。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始终是联吴抗曹。可复习隆中对。诸葛亮用了五年时间来为伐魏作准备,主要措施有:跟吴国通好,加强内政建设,平定南方叛乱。可见伐魏的时机已经成熟。关于第二个问题:文章为了说明亲贤远佞的利弊,以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的历史事实,作为前车之鉴,并以先帝叹息、痛恨桓帝灵帝昏庸误国为告诫,促使后主亲信贤臣,并以“汉室兴隆,可计日而待”为鼓励,由近及远,借古鉴今,成败并举,经纬成文,思路开阔。关于第三个问题以下理解都合乎情理:1 追溯二十一年的殊遇,表露感恩戴德之情,说明以上进言纯属忠谏,刘禅听来会觉得舒徐入耳。2 以自己不负先帝殊遇舍命驱驰,作为后主不忘先人之业的榜样,进一步启发后主奋发图强。3 21年不平凡的历程,说明先帝创业艰难,激励后主继往开来,切不可半途而废,更不能前功尽弃。4 写出先帝的榜样,不以孔明“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茅庐,事不分大小,悉以咨之,于败军之际,危难之间,仍委以重任,可见他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叫后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5 表明自己21年如一日,竭忠尽智,今后仍一如既往,忠心不改,余力不遗,使后主托之以讨贼兴复之任,且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