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2014年下期).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3050947 上传时间:2020-03-0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2014年下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2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2014年下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2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2014年下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2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2014年下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2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2014年下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2014年下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2014年下期).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班级 姓名 考号 宣汉县峰城中学2012级2014年下期第二次月考试卷语 文说明:本试卷分为卷、卷和卷三部分。全卷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卷 单选题(30分)一、基础积累(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 )A.田圃(p) 诘难(j) 恣睢(su) 作揖(y)B.分外(fn) 灰烬(jn) 狡黠(xi) 星宿(xi)C.禀请(bng) 阴晦(hu) 汲取(j) 赔偿(shng)D.晌午(shng)襁褓(qing) 瑟缩(s) 拮据(ji) 2下列词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A.润如油膏 重蹈复辙 孜孜不倦 前仆后继B.断章取义 刻骨铭心 神色张惶 面面相觑C.言行相顾

2、 与日具增 根深蒂固 不求甚解D.心无旁骛 锲而不舍 恃才放旷 莫名其妙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 A.西方人看中国人用筷子感到不可理喻。B.不讲究韵律的文句和段落,读起来就没有抑扬顿挫、节奏和谐的美感了。C.勤奋与天才息息相关,没有先验论的天才,但是有勤学苦练、以汗水灌溉出来的天才。D.面对激烈的竞争,我们不应该怨天尤人,更不应该妄自菲薄。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校能否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是关系到我校的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我校教育的根本任务。B、远处山上的灯塔,这应是夜行者的希望。C、今年以来,全厂工人干劲十足,生产热情高涨,产量提高了到百分之二十至三十。D

3、、自从他回家看了病危的父亲后,一直闷闷不乐,不说一句话,不吃一点东西。二、科技说明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考古学家在山西省垣曲县发现了商代城邑遗址,引发出商代历史地理上的一些重要问题。 中条山横亘于山西南端,这里山势和缓,并没有想像中的悬崖峭壁。它的北面是汾运盆地,南面是黄河谷地。从侯马到垣曲,正是跨越了这两个地区。在地理位置上,中条山正处在中国文明起源的黄金地段。中国在古代习称 “ 华夏 ” ,而 “ 华 ” 与 “ 夏 ” 都同中条山有关。 “ 华 ” 字得自华山。 “ 夫中条之山者,盖华岳之体也 ” ,古人把中条与华山看作一体,只是被黄河割开。华夏的 “ 夏 ” ,得自 “ 大夏 ”

4、 、夏朝。在考古学上,代表夏朝的 “ 二里头文化 ” 地兼中条山的两面。历史文献中说中条山以北有 “ 夏墟 ” ,南面偏东一带是 “ 有夏之居 ” 。看来夏朝的地域,确实是跨越中条山南北的。地理学强调 “ 人地关系 ” ,夏族与中条的 “ 人山关系 ” 也应当具有独特的内容。已有考古学家撰文,讨论中条山脉在资源上如何支持了夏族的兴旺。至少,中条山有丰富的铜矿,中部北侧又有巨大的盐池。历史地理学家关于河流哺育古代文明的论述已经很多,而山脉如何对文明做出贡献尚缺乏讨论。 山间奇材,往往是山脉的重要价值所在。不过,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山脉的意义则多在于阻隔或护卫。从宏观人文地理格局上观察,从中条

5、北面翻越到南面与从南面翻越到北面,意义是不一样的。中条山北面的汾运盆地是一个群山环绕比较封闭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可以过安定的日子,但若求大的发展,就必须冲破自然屏障,向南跨越中条,进入黄河谷地,进而东向伊洛,春秋时代的晋国走的就是这样一条强国之路。反之,从南面北越中条,往往是强者的入侵行为,商朝势力曾向北扩张,虽有改朝换代的政治意义,但不算是了不起的社会巨变。 史书所记尧舜的传说多在中条以北,这或许暗示着夏族的渊源所在。因为夏朝的影响力的强大,汾运盆地便成为法统观念上的崇高区域。商人灭夏,定要翻越中条占有汾运盆地,意义不仅是获得这片肥田沃土,还要在法统观念上最后征服夏人。从动态地理格局上观察,垣

6、曲商城可能是商朝势力翻越中条的一个进退据点。 5下列作为文中画线部分的证据,错误的一项是( ) A山西南端的中条山山势和缓,并没有想像中的悬崖峭壁。 B中国在古代习称“华夏”,而“华”与“夏”都同中条山有关。 C古人早已看出中条山与华山本为一体,只是被黄河割开。 D考古学上代表夏朝的“二里头文化”地兼中条山南北两面。 6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关于中条山脉如何对中国文明做出贡献的研究,至今仍然是一片空白。 B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中条山的意义在于联结汾运盆地和黄河谷地。 C中条山北面的汾运盆地尽管群山环绕,比较封闭,仍不失为一片肥田沃土。 D商人要想在法统观念上灭夏,占有汾运盆

7、地,垣曲无疑是一个必经之地。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自然屏障的中条山成功地阻隔了商人的入侵,护卫着夏人的安全。 B相对而言,历史地理学界对“人河关系”的研究较为深入,取得了一定成果。 C晋人向南翻越中条,不仅具有改朝换代的政治意义,也是了不起的社会巨变。 D历史文献中关于“夏墟”和“有夏之居”的记载,说明夏族发祥于汾运盆地。三、文言文阅读( 每小题3分,共9分) 【甲】先帝知臣谨慎,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

8、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节选自出师表) 【乙】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节选自后出师表) 8. 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寄:托付B.庶竭驽钝,攘除奸凶攘除:铲除 C.思惟北征,宜先入南宜:应该D.今贼适疲于西适:合适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先帝知臣谨慎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D.每有会

9、意,便欣然忘食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兴复汉室,还于旧都B.以奉先帝之遗愿 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辍耕之垄上 C而议者谓为非计 D.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水落而石出者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第卷 阅读感悟 (50分)四、翻译、感悟,鉴赏与默写(17分)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每小题2分)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译文】 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译文】 12.拓展探究。纵观甲乙两段内容,简要概括诸葛亮请求兴北伐的三个理由。(3分) 答: 13.诗歌鉴赏。(5分)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10、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 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 豪情壮志。(2分)(2)词的上片突出观猎盛况的的一个词是 (1分)(3)“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2分)答: 14.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如画的残阳,常映入古诗文中。或借“斜晖”诉愁肠:“ , 。肠断白蘋洲”(温庭筠望江南);或以“夕阳”衬游子:“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或描绘“落日”奇观:“ ,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或渲染“落霞”美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

11、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五、现代文阅读(23分)(一)阅读张丽钧的藏在木桩中的椅子一文,完成1519题。(12分) 那天,我正看一个挑战类的电视节目。当一个叫卡尔布的德国人登场的时候,我丢掉了手里的家务。 那是个大块头的家伙,拎着一把红色的电锯,慢吞吞地出场了。他要表演的是,用不超过l50秒钟的时间,将一截木桩制作成一个可以承受他自身重量的小椅子。 木桩是普通的木桩,跟扔在我家后院的一截木桩没啥两样。 我看见卡尔布将木桩竖了起来,然后朝主持人晃了一下电锯,示意准备好了。于是,计时开始。 卡尔布娴熟地使用着电锯。笨重的身体一点也不妨碍他灵活的手。电锯与木桩亲密接触,嗡嗡的响声中,被淘汰的边角料

12、一块块应声坠地。一时问,我根本看不出卡尔布究竟是在做椅子的哪一部分,只看到屏幕左下角的电子计时器在不停地跳字。两个主持人忘记了解说,只管前倾了身子、张大了嘴巴,呆呆地看看卡尔布的精彩表演。到了后来,连边角料都看不到掉下来了。卡尔布的电锯用他自己才能听懂的语言说着轻重深浅。在我眼中,卡尔布不像是在做木匠活,倒像是在进行一场“行为艺术秀”。 观众一片欢呼!卡尔布从木桩的顶端拿出了一个精致的小椅子用时仅仅95秒钟! 卡尔布得意地将那个靠背上带有镂空花饰的小椅子放在地上,然后,单脚悬空站了上去。演播大厅又是一片欢呼。 我多么喜欢那个瞬间诞生的速你椅子啊!我设想着如果把它稍稍打磨一下,刷上清漆,上面再安放一个花儿一样的孩童,那将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 不由想到我圆宋代那个画竹高手文与可,他画竹的秘诀是,先让竹子在胸中长出个样儿来。再按那胸中的样儿将竹子搬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