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外实践活动教学基本理念和策略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22974696 上传时间:2020-03-0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想品德课外实践活动教学基本理念和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思想品德课外实践活动教学基本理念和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思想品德课外实践活动教学基本理念和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思想品德课外实践活动教学基本理念和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思想品德课外实践活动教学基本理念和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思想品德课外实践活动教学基本理念和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品德课外实践活动教学基本理念和策略(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思想品德课外实践活动教学基本理念和策略柏城中学 刘德润笔者新编思想品德教材的特点及课堂教学策略和思想品德教学评价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在山东教育刊出后,不少省内外读者来信或来电询问关于思想品德课外实践活动(或称思想品德主题活动)教学等问题,为此,笔者结合30多年教学实践,尤其对新课标与教材8年的教学实验的所感所悟,谈几点拙见。一、思想品德课外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思想品德课外实践活动是相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而言,它包括在课堂以外的校内、社会、家庭等场所进行的,与学科教育目标相关联的教学实践活动。它是思想品德课程极其重要的内容,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机关、企事业

2、单位是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社会是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大课堂。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各有侧重、各有特点,是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思想品德课程具有知识性、综合性、思想性、人文性等特质,其教学尤其强调以课外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融入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感悟真善美,识别假恶丑,进而增强情感体验,熏陶情感,在潜移默化中浸润心灵,促进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最终成为良好德性的秉持,进而指导和支配个人的生活行为。知识存在于生活,生活是德育的根基。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将“实践性”定为本课程的重要性质,提出了要注重与

3、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另外,还将“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作为思想品德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明确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增强思想品德课外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对于学生更进一步

4、地理解教材内容,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初中学生的道德情感及其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学生在课外实践的过程中予以培养、确立。教学需要实现知与行的转化,而知与行能否转化,转化的快慢,转化的深度与广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外实践活动是人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不可缺少的过程。初中生人格的健全、价值观的体现,只有在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统一的课外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其高尚人格的形成和其精神的升华也离不开以课外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的社会生活。二、思想品德课外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初中阶段是

5、为人的终身发展打基础的阶段,教育目标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新课改遵循了学生的心理水平和认知规律,着意让学生由 “理论 实践 升华理论 指导行为”的发展过程。因此,思想品德课外实践活动的教育目标是基础性的,出发点在于让学生从点滴的主动活动中收到教育效果,进而养成自觉的道德行为习惯。实践活动又多出自实际生活,能进行操作和实施,并非是高不可攀的,对于学生和教师具有实际的可接受性。、实践性原则。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课堂教育,又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注重自觉实践教育与自主参与。鲁洁教授在新

6、时期德育基本理论及德育新论中指出,“德育过程涉及体验。”“是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应该是受教育者的认知过程、体验活动与践行活动的结合。”班华教授也指出,“德育不能没有体验,体验别人无法代替。有体验,德育才有效果。”思想品德来自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寓思想品德于活动之中,是适应初中生身心发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必然要求。3、针对性原则。意见指出:“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思想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初中生的心理具有过度性、闭锁性和社会性的特征,他们的辨别是非能力还较低

7、,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进行健康向上的课外实践活动,对于其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大有裨益。4、开放性原则。 思想品德课外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力求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中汲取教育营养,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以此愉悦身心,净化心灵,升华品质。思想品德课外实践活动的空间在课堂之外,学生接触的事物具有一定差异,所感受到的学习体验可能是不同的。5、渗透性原则。 思想品德课外实践活动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的选择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每个活动都要尽最大可能地渗透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寓良好的道德、法制观念等于其中。6、情感性原则。人是一种感情动物,其行为多受其情感的支配而引发。但是,情感的激发

8、并非无中生有,而需要借助一定的事物来实现,人们常说的“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就是这个道理。朱小蔓教授在情感教育论纲中指出:“情感教育是情绪唤醒、主体感受与体验的过程。”“离开情感层面,就不能铸造人的精神世界。”传统教学重理论知识灌输,弱化了学生情感因素的挖掘和培养,致使思想品德教育效率低,甚至有“两面皮”和“双重人格”现象的产生。所以,思想品德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应立足于学生积极健康情感因素的挖掘,着意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法律意识和公民的责任感等情感。三、思想品德课外实践活动的基本策略思想品德课外实践活动的功能在于通过学生深入社会生活,扩展和延伸教材,以活生生的生活素

9、材教育和影响学生,增强德育的真实性和实效性。思想品德课外实践活动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和分散性,在时间和空间上有很大的跳跃和跨度,大多活动缺少教师直接参与,而强调学生主体活动。初中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价值判断能力还不强,需要课外实践活动为其提供丰富的教育营养。那么,怎样能够更好地搞好思想品德课外实践活动,保证其教育效果呢?(一)教材主题活动与教材外活动相结合综观各种版本思想品德教材,均安排了与教材内容相结合的主题活动。其中鲁人版教材每个单元都安排了“走进生活”模块,有的单元根据其内容特点和需要还安排了“创新实践平台”模块。该教材重视和强调对学生深入课外生活的引领。“走进生活”模块中的“活动在线”栏目

10、,一般安排了两个课外活动内容,目的在于让学生借助本单元所学的道理,走出课堂,在生活中践行教材内容,增强生活体验。“创新实践平台”模块针对单元内容,给出了学生在课外实践中调查、研究的探究课题题目,其目的在于使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范围有所扩大,既涉猎身边的家庭、学校和社区生活,又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报刊等手段将体验生活的触角甚至伸向整个世界。同时,教材充分顾及到学生对所给探究课题题目的兴趣和研究条件、能力等实际,为教学留有必要的空间,允许学生自我选择研究题目,为此附设了“我想另选的课题”栏目,以保证该单元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因学生所在地区或学校的条件而落空。由于教材中“活动主题”所给出的题目是教材编者

11、深谙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充分考虑学生实际和教学需要而提出,并且经过了国家教材审查委员会课程专家审查通过,所以,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典型性和说服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其要求直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当然,新课改极力倡导“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强调教材载体作用的同时,又允许教师和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展、延伸教材。所以,教材中的主题活动内容与活动形式可以根据区域特点、文化差异、时政背景以及教师、学校的自身实际进行调整。笔者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让爱驻我家之“走进生活”模块中德 “活动在线”栏目时,恰巧山东电视台播出笔者所在省某地一个女儿献出自己的肾脏挽救因患肾病而生命垂危的母亲的

12、真实故事,笔者没有按照教材要求“开展一次我为父母削一次苹果的小活动,” 而是利用课外时间办了一期“从女儿献肾救生母说起”为内容的班报。想不到的是学生反响很大,有的从珍爱生命说起,有的谈“乌有反哺之义”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向父母尽孝心活动,不少学生替父母做饭、洗衣、洗脚,还有的在母亲节来临之即跑十几里路到县城为妈妈买一束康乃馨。有一个男生为多次帮助戒烟不成的爸爸刻了一个烟斗这样,通过教材外容易引起学生震撼的真实故事组织课外活动,实践了教材内容,同样起到教育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关爱父母的效果。(二)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相结合 德育理论认为,实践是道德体验的场所及主体性生成的基础,亦是道德体验深化、发

13、展的动力。道德体验不仅在实践中产生,实践还建构主体的精神世界。当代中学生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他们已不再满足课堂中的教学内容,而渴望走向社会,深入生活。生活是一本大百科全书,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正反两方面的教育素材。因此,教师要把握教材,充分发现和挖掘校园内外的教育资源,使教材内容与其相结合,与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相结合,为学生创设实践、体验的机会。如教材九年级全一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感受共和国的巨变一节的教学,由于目前的初中生只有十几岁,他们记忆中有的只是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后的社会现象,对新中国成立前以及改革开放前国家、社会的状况难以理解。要让学生更深、更

14、全面地理解教材内容,单靠教师课堂上讲解效果甚微。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为此,笔者开展了一次“从自家变化知祖国巨变”的调查分析活动。学生按照教师印发的“新中国成立前后以及改革开放前后家庭变化对照表”,回家进行实际调查,如实填写数字。根据调查,借助对比数字,感受自己家庭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体会带来变化的原因,并在全班交流。学生通过自己家庭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以及政治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真实变化,从中感受和理解教材内容,大大增强了教学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三)课外实践活动与其它学科课外活动相结合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法律意识,最终引导他们过积极健康有

15、意义的生活。传统教学文理分科,过分重视知识结构及属性分类,造成了教师“各家自扫门前雪”、孤军奋战、各守 “知识堡垒”的局面。这虽强化了学科知识体系,但却大大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至于学科间共存的类似人文特质的东西,在教育和影响学生时要么势单力薄,要么相互“推诿”。只有打破学科界限,实现教学资源的共同开发、共同利用、优势互补,才能形成合力。因此,新课改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和渗透性,倡导学科间的整合,提高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思想品德课外实践活动有着时间少、组织难等问题,需要与其它学科相联系,以实现学科间的融会贯通、相互补充。在活动中,相关学科教师共同行动,对学生的课外活动予以管理和指导,可以有效地解

16、决学生分散、教师少、难管理、易发生意外等问题。不仅如此,学生还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更全面地认识社会生活现象,理解活动主题,发挥教育资源的更大作用。笔者在教学七年级教材下册“抵制不良诱惑”内容前,与生物老师和历史老师共同合作,举行了以“珍爱生命,拒绝毒品”为题的演讲会。为准备演讲稿,学生自觉向历史、生物学科教师请教,查阅相关的资料。通过合作组织,学生掌握了罂粟种植、毒品的种类以及其对人体的危害等知识,进一步理解了鸦片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激发起拒绝诱惑、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的热情。演讲中,他们旁征博引,举一反三,令人震颤。其中的一个学生借助多媒体课件,边演讲边展示从不同学科教材以及生活中积累的反映演讲主题的图片,整个演讲图文并茂,有声有色。(四)课外实践活动与时政、传统教育相结合时事政策教育是教材的延伸和补充,具有时效性、丰富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将其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可以弥补教材内容的滞后性和抽象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