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2942951 上传时间:2020-03-0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eud教育网 http:/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单元学习目标1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多样的精神世界,认识小说折射出的社会人生图景。2体会作者对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态度和所表达的情感。3通过推敲鉴赏与反复诵读,概括出不同作家、不同作品的语言特色。4能运用品味、感悟等方法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5学会根据交际目的,运用书信体恰当得体地表达思想,交流感情。单元教学设想本单元的主题是在小说阅读的实践中,学会“品味、感悟、欣赏”的读书方法。所选的四篇小说都是传统名篇,作品在烛照现实丑恶的同时,更表现出作者悲悯博大的情怀,蕴涵着永不磨灭的人文精神的光辉

2、。因此教学本单元课文,我有以下一些基本设想:1本单元应着眼于使学生掌握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知道读小说应读什么,该怎么读。2教学可从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出发,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实践中读出作品的味道。3教眼要设在“理解、鉴赏”之上,让学生多从整体上进行感知和感悟,尽量避免零敲碎打的问题教学。4每篇小说都要注重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可各有侧重,故乡可侧重人物形象的品读,我的叔叔于勒可侧重情节的赏析,在烈日和暴雨下可侧重环境描写的赏读,多收了三五斗可侧重对通过对话描写塑造人物群像的学习。5本单元的教学应特别重视综合学习与探究,注意引导学生挖掘蕴涵在本单元小说中的一些有趣的话题,确立专题进行

3、比较阅读和探究,使学生学会开掘阅读的深度,避免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快餐式阅读。6在单元学习的最后,可引导学生与文学家展开对话,使学生在读出社会,读出人生的基础上读出自己。单元课时安排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故 乡3课时我的叔叔于勒2课时在烈日和暴雨下2课时多收了三五斗1课时综合学习与探究3课时诵读欣赏1课时名著推荐与阅读2课时单元整体学习学习目标1通过自由阅读,整体感知本单元内容,了解小说的特点及基本欣赏方法。2确立自己本单元的研究专题。课堂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 导入同学们喜欢读小说吗?在你读过的小说中,有没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或情节,请简要谈谈。自由发言二感知1交流小说的常识和欣赏小说的

4、基本方法。(1)小说的三要素。(2)读小说的基本方法:感悟、品味、欣赏(3)读小说的几个要点:了解小说的要素;梳理小说的情节;把握小说中人物形象;揣摩其塑造人物的方法。此为较低层次的要求。理解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小说的线索;品评小说的细节;评价作者或作品的风格。此为较高层次的要求。2自由阅读本单元课文,按照下列提示整理文学常识。课题作者主要人物主要情节反映时代3以“亲近文学大师”为主题,搜集本单元作家的有关资料,介绍他们最突出的成就。4自由谈谈本单元中你最感兴趣的小说或人物。交流补充阅读课文,了解常识。搜集资料,介绍作家。自由谈论。三确立专题引导学生针对本单元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兴趣,确定

5、一个研究性学习专题,并和自己有相同兴趣的同学组建专题研究小组。再读小说,确立或讨论专题。故乡学习目标1能梳理小说情节,找出对人物的描写,归纳人物形象的前后变化。 2能结合小说反映的时代,分析造成人物命运的原因,探究文章的主题。3学习文中运用对比、议论来突出主题的方法。4揣摩文中传神的细节描写,背诵积累精妙的描写段落。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常言道:“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一提到故乡,我们的心中便会涌起许多温馨而美好的回忆:有童年的欢声笑语,有熟悉的山山水水,有难忘的父老乡亲你能例举一些诗词谈谈吗? 例举诗词二感知1组织学生根据“我”的见闻梳理文章的情节,在下面的横线上

6、补充合适的词。 故乡 故乡 故乡2在学生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再指名朗读开头第1、2段和结尾第84段。提问:你觉得文中的“我”面对现时的故乡是怎样的心情?3组织学生交流,点拨归纳。1听读课文并思考问题2表述自己的感受三研读(一)1千里迢迢地赶到二十年不见的故乡,不是激动、兴奋,而是悲哀。故乡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才使“我”一踏上故土,就惊呼“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2组织学生研读文中描写故乡环境的句子,找出写出景物特点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表格里,并说说哪些词语用得最为传神。故乡的景过去现时神异的图画萧索的荒村思考归纳:景变、人变研读有关句段,完成表格内容,体会环境描写对于反映时代背景、推

7、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四研读(二)3故乡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这是“我”所未料到的,因此“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那么曾经的伙伴、乡邻们会是什么样的呢? 组织学生根据表格提示(还可添加项目),分析闰土形象的前后变化。少年时中年时闰土外貌特写动作重现生活状况精神追求提取文中信息,完成表格内容。五小结几十年的岁月沧桑,闰土由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年变成一个愚钝的、麻木的失去了生命力的人;那么,被人称为“豆腐西施”的杨二嫂如今又怎样了呢?下一节课我们继续研讨。共同回顾,明确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第二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研读(三)组织学生研读文中描写杨二嫂的有关文字,自行设计表格反应杨二嫂前

8、后的变化。教师巡视,个别点拨。组织交流,归纳。独立完成表格的设计和内容的填写。小组交流。二研读(四)曾经美好如“神异图画”的故乡如今却变成了“萧索的荒村”,曾经勇敢机智的小英雄却变成了迟钝衰老的木偶人,曾经文静端庄的豆腐西施却变成了尖酸刻薄的圆规。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故乡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结合时代背景,联系课文内容,探讨故乡变化的原因。交流明确: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经济凋敝,无论是作为农民的闰土还是作为小资产者的杨二嫂都承受着“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挤压的痛苦。同时由于受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人的精神逐渐麻木空虚,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隔膜。总之,是时代赋予了故乡苦痛的因子。三研读(

9、五)所有美好的值得“我”留恋的记忆都被残酷地毁灭掉了,“我”又怎能不感到悲哀?悲哀之余,“我”在离别故乡时还想到了什么?组织学生阅读最后三段, 结合“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谈谈对“希望”的理解。熟读最后三段文字。讨论明确: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逾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向着希望之路迅跑,就会迎来新生活。背诵最后一句话。第三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真情讲述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以昨天、今天、明天为题,为讲述栏目录制一期节目。1出示提问要求:(1)必须切合

10、文章内容,切合人物身份。(2)尽量着眼于“今天与昨天”的对比。(3)尽量关注细节。2问题示例:(对闰土)二十多年后,当你和迅哥儿重逢时,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你“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你还管迅哥儿叫“老爷”,当时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对“我”)当你听到闰土叫你“老爷”时,你当时好像打了一个寒噤,能不能谈谈你当时的感受。(对杨二嫂)二十多年前你被人称为“豆腐西施”,为什么二十多年后你却有这么大的变化?3教师巡回指导,着重对主持人设计的问题进行点拨。4组织一到两组同学进行讲述并作适当评价。这一环节也可由教师担任主持人,请三位同学担任嘉宾。教师可事先准备好一些问题,现场再

11、让学生补充一些。小组分工,选出主持人,其余为嘉宾。嘉宾分别扮演“我”、“闰土”、“杨二嫂”。主持人设计问题,其余准备相关内容。讲述,评价。二拓展延伸1“我”对故乡的昨天满怀眷恋,对故乡的今天倍感凄凉,对故乡的明天寄托希望。作者正是运用对比的手法,采用细节描写,向我们沉痛地讲述了故乡的变迁史。请同学们以昨天、今天、明天为标题,借鉴作者的写作手法,写写自己家乡的变化。2组织交流评价,对采用对比和细节描写的文章予以重点表扬。作文交流评价我的叔叔于勒学习目标1通过对课文情节的梳理及对悬念的分析,体会本文“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2能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的分析,说出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3体会

12、蕴涵在人物形象中的深刻主题思想。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在故乡这篇小说中,作者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对故乡二十多年前后的对比,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表达了作者无比悲凉的心境。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勤,看看这位“世界短篇小说艺术大师”又是如何抓住“变”字来刻画主人公的形象和反映社会现实的? 听,思考。二感知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用简要的文字复述故事情节。读课文,复述。三研读1组织学生默读课文,把课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找出来。 2小说前前后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不同的称呼?3从不同的称呼上,反映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

13、又是如何变化的?请在括号上填上适合的词。( )于勒赞于勒遇于勒( )于勒4 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从中你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怎样的人际关系?5有人评价“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是此小说的一大特色。请再读课文,就此发表一下你的看法。交流归纳:(1)小说运用了插叙,使全文情节曲折动人。(2)小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连结尾都是一个悬念,引人入胜。(3)于勒是结构小说情节的线索人物,小说围绕于勒的命运构成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4)对于勒的描写是先扬后抑,先虚后实。(5)课文着重表现了菲利普夫妇的极度盼望、赞美与惊恐、咒骂的对比,情节大起大落。1默读课文,勾画圈点,找出

14、课文前后对于勒称呼的词语。交流明确: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2再读课文,梳理情节,探究原因。3再读课文,交流看法,体会小说情节设置的巧妙。第二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研读1言行是折射一个人心灵的一面镜子。请你找出有关菲利普夫妇的言行的语句,并据此为他们写一份行为心理鉴定书。示例:菲利普言行心理或性格2你能为他们开一份“心灵处方”吗?3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写得也很精彩?请找出来推荐给大家。找出描写主人公语言行为的语句,分析其心理和性格。自由发言。二拓展遇于勒是小说中最出人意料的情节。假如菲利普夫妇遇到的是百万富翁的于勒,他们又会怎样呢?请根据老师提供下面一段情境,口头续写故事。 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父亲急忙向我们跑来。“克拉丽丝?克拉丽丝!”他眼睛里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