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诗文知识点汇编.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2937646 上传时间:2020-03-08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文言诗文知识点汇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考文言诗文知识点汇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考文言诗文知识点汇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考文言诗文知识点汇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考文言诗文知识点汇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文言诗文知识点汇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文言诗文知识点汇编.doc(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文言诗文知识点汇编1多音字有以下几种用法: 1.读音有区别词性和词义的作用。这种类型的多音字在文言文中叫做“破音异读”,约占到全部多音字的80%。对这类多音字,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读音加以辨析、记忆。如“将”:jing(可作动词或副词等),动词可作“带领”解,副词可作“将要” 解;jing(名词),作“将帅”或“大将”解;qing(动词),作“愿”“请求”讲,如“将子无怒”(请你别生气)。 2.使用情况不同,读音也不同,读音有区别用法的作用。如“薄”:bo,不厚的意思,一般单用,薄饼、薄纸;b,一般用于合成词,薄礼、厚古薄今;b,薄荷(专有名词)。 3.语体不同,读音不同,读音有区别语体的作

2、用,主要体现为口语和书面语等。如“给”:口语读gi;书面语读j,给予、给养。 4.方言词汇的存在造成多音。这类多音字比较少,仅限于部分地区。如“忒”:t,差忒(差错之意);tu(方言),风忒大、房子忒小(忒:太)等。 5.文言文中的一些通假字延续使用到现在而形成了多音字,普通用法和人名地名等用法不同而造成多音等。(此部分详见第二节“异读字”。)常见多音字例释 行 xng 行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运动 天行有常(荀子?天论) hng 路 遵彼微行(诗经?七月) 行列 鸳鸯七十二,罗列自成行(汉乐府?鸡鸣) 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一行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难 nn 困

3、难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 nn 患难 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数 sh 动词,计算 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数落,列举罪状 晏子请数其罪(贞观政要?纳谏第五) sh 作数词用,译为“几” 骑千余,卒数万(陈涉世家) shu副词,屡次,多次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为 wi制,造,做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公输) 充当,当作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 担任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是 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 称为,叫做 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着,写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以为,认为 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焉”与“为”合用,表疑问语

4、气,可译为“呢” 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wi介词,为,给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为此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 连词,因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骑 q 动词,骑马 其子好骑(塞翁失马) j 名词,一人一马叫一骑翩翩两骑来是谁(卖炭翁) 少 sho名词,少数人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 不多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 稍微 宾客意少舒(口技) 少时,一会儿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sho年轻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小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陈涉世家) 好 ho 容貌美 秦氏有

5、好女,自名为罗敷(陌上桑) 相善,交好 外结好孙权(隆中对) ho 爱好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舍 sh 舍弃 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sh 房屋 又渐如高舍(山市) 号 ho 大声喊叫 八月秋高风怒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大声哭 号呼而转徙(捕蛇者说) ho 国号 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称号 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命令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间 jin 中间 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晏子春秋) 表房屋的量词 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jin 暗地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参与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夹杂 中间力拉崩

6、倒之声离间 赵王信秦之间(廉颇蔺相如列传) 中考文言诗文知识点汇编2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们的解释也相当灵活。常用虚词例释 1.但 副词:表示对动作的限制,可译为“只”“仅仅”等。例: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连词:用在

7、复句的后一个分句前,表示意思的转折。可译为“但是”“不过”“只是”等。例: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2.而 代词:相当于第二人称,你、你们,你的、你们的。例: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连词:A.表示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例: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B.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C.表示顺承,相当于“然后”。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D.表修饰,相当于“地”。例:默而识之。(论语?述而) E.表并列,相当于“并不是而只是”。例: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

8、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3.耳 语气词:A.表示肯定、判断语气,相当于助词“也”,可译为“了”“啊”。例: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含有“不过如此”的意味。例:技止此耳!(黔之驴) 4.何 疑问代词:A.代事物,可译为“什么”。例:子何恃而往?(为学)B.代处所,可译为“哪里”“什么地方”。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C.代原因,可译为“何故”“为什么”。例: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副词:表示反诘,可译为“怎么”。例: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5.乎 语气词:A.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

9、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呢”。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赞美或感叹,相当于“啊”“呀”。例: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C.表示测度或商量,相当于“吧”。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下) 助词:用于形容词或副词后,助成音节,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例: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介词:A.表示时间,可译为“在”“从”。例: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B.表示对象,可译为“对”。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6.或 代词:表示分指,指代人、事物、时间等的一部分,可译为“有的人”“有的”。例:或

10、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情况的揣测、估计,可译为“也许”“大概”“或许”。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B.表示时间,可译为“偶尔”“有时”。例: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岳阳楼记) 7.乃 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的”“你们”“你们的”。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的相承,可译为“就”“于是”等。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陈涉世家)B.表示动作行为或某种情况的发生、出现出乎意料,可译为“竟然”“却”等。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8.其 代词:A.人称代词,可译为

11、“我”“你”“他”“我的”“自己的”等。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B.代具体的事物。例:屠自后断其股。(狼)C.指示代词,可译为“这”“那”等。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副词:表示推测、反问等语气,可译为“大概”“难道”,或者不译。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句中第一个“其”表反问,可译为“难道”;第二个“其”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大概”。编者注) 9.且 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发生、出现是暂时的,可译为“姑且”“暂时”等。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B.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出现,可译为“将要”“快要”等。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连词

1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况且”“尚且”等。例: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10.虽 连词:A.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B.表示转折,可译为“可是”。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11.遂 副词:A.表示结果,可译为“终于”“结果”“竟然”等。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B.表示顺承,可译为“于是”“随即”等。例: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 12.也 语气助词,用在句末:A.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可译为“啊”“呀”,或不译。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B.表示疑问或反

13、问语气,可译为“呢”“吗”,或不译。例: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C.表示祈使、命令、劝阻语气,可译为“啊”“呀”“吧”等。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语气助词,用在句子中间:表示停顿,舒缓语气,引起下文,可译为“啊”“呀”等,或不译。例: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黄生借书说) 13.已 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出现,可译为“已”“已经”等。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B.与“而”组成固定词组,表示后一个动作行为与前一个动作行为相隔不久,可译为“不久”。例: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醉翁亭记) 14.以 介词:A.表示动作行为

14、发生、出现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B.表示工具、手段、方式,可译为“用”“拿”等。例: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C.表示时间、处所或范围,可译为“在”“于”“从”等。例: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隆中对) 连词:A.表示目的,可译为“来”。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B.连接分句,表示结果,可译为“才”“因而”等。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15.矣 语气词:A.表示已然,可译为“了”。例: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输)B.表示肯定语气,可译为“了”,也可不译。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C.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