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三资企业的竞争环境及其发展

上传人:549925****qq.com 文档编号:122912114 上传时间:2020-03-08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医药三资企业的竞争环境及其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中国医药三资企业的竞争环境及其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中国医药三资企业的竞争环境及其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中国医药三资企业的竞争环境及其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中国医药三资企业的竞争环境及其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医药三资企业的竞争环境及其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医药三资企业的竞争环境及其发展(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医药三资企业的竞争环境及其发展 一、中国医药三资企业发展概况 自1980年5月我国第一个医药合资企业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在天津成立以来,20年间三资企业蓬勃发展,目前已批准2000多家,世界排名前20的医药跨国集团都已在中国投资,三资企业已经成为医药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和医药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跨国医药公司在华投资历程具有阶段性,已从以港澳台资金为主和以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企业为主的“前战略式”的过渡性安排的第一阶段,进入规模较大、技术含量较高的大型跨国医药公司为主并进行系统化战略投资的阶段。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几家真正的跨国医药公司目前经营都比较成功,现阶段跨国医药公司在华投资都有明确的目标

2、和步骤,投资范围已从医药原料、中药材和普通制剂等行业扩大到咨询服务、生物技术甚至是新药研发等。抢占市场,把中国作为跨国公司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已成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最初战略。 目前跨国医药公司在中国很少进行国外证券投资(FPI)即跨国并购(M&A)等方式,而是以国外直接投资(FDI)即绿地投资的方式为主;进入的途径,主要有股权式合资经营、契约式合作经营和独资经营等三种形式(即通常所说的“三资企业”)。 跨国医药公司在中国投资的动机,最主要的是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诱惑下,看中了中国这个潜在的大市场。跨国医药公司是从战略角度未对待现实规模并不大的中国医药市场,不仅考虑到中国医药市场

3、的现实价值,更考虑它在未来全球竞争格局中的价值。根据公司的战略计划和环境的要求,绝大多数跨国医药公司采用直接投资进入中国市场,新建控股的合资企业,并向独资发展。在本土化战略方面,跨国医药公司更注重主动一体化投资,在华设立企业集团或控股公司甚至地区总部进行当地投资管理,并建设中西结合的独特的企业文化。 对跨国医药公司在华投资绩效进行分析,一方面,从跨国医药公司角度看,总体上已将中国纳入其全球战略体系,充分发挥了品牌效益,并承担了环境保护与社会责任,通过公益事业和社区活动塑造了良好的形象;经营性评价指标上,三资企业的销售额、利润额已经占全国医药行业的1/41/3,并且发展速度快于整个医药行业,在城

4、市用药中已占据绝对优势。另一方面,从我国的角度看,通过合资,引进了大量的资金和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引进了一批专利药品、先进管理经验和研发机构,对于技术、资金密集型的行业,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医药产业结构升级;通过跨国医药公司与政府部门的合作,促进了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同时跨国医药公司在华投资,创造了就业机会。此外,跨国公司在主宰全球经济的同时也增强了东道国即中国的出口竞争力,以经济安全的标准衡量,跨国公司在总体上还未能支配和左右我国的医药经济,但我国医药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使得我国经济安全存有隐患。跨国医药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也带来一定的负效应,如虚高定价和转移利润的问题。总而言之,

5、吸收跨国医药公司投资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 二、当前三资企业的竞争环境 资本是以其获取最高利润为目标而运动的,而外部竞争环境的变化是影响资本运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能否在开放的市场上求得生存与发展,除自身的因素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能否适应竞争环境的变化并做出积极正确的反应。对企业形成机会和威胁的环境因素,从宏观上一般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等领域,从微观上企业经营所面对的环境包括产业与市场两个方面。 (一)宏观环境分析 1、政治和法律环境 政治和法律环境,是指那些制约和影响企业的政治要素和法律系统,以及其运行状态。政治环境包括国家的政治制度、权力机构、颁布的方针政策、政治

6、团体和政治形势等因素。法律环境包括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法令以及国家的执法机构等因素。政治和法律因素是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条件。在一个稳定的法治环境中,企业能够真正通过公平竞争,获取自己正当的权益,并得以长期、稳定的发展。国家的政策法规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控制、调节作用,同一个政策或法规,可能会给不同的企业带来不同的机会或制约。 我国政治环境稳定,法规政策处在不断完善之中。对于跨国公司来说,投资一经实施,就意味着开始了一项至少十年的商业活动。中国特殊的政治制度使政府政策具有与法律同等效力,因此跨国公司在华经营考虑最多的就是中国政府政策的稳定性和倾向性。 (1)鼓励性政策 中国鼓励外商

7、投资是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相结合的,将重点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人才,提高利用外资和我国经济的整体水平。当前医药行业政策总的原则是,在行业内进行结构调整,鼓励创新、强化监管,淘汰落后小规模企业,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引致的恶性竞争,提高行业整体盈利能力。这些行业政策的出台总体看是有利于制药行业良性发展的,而跨国医药公司则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大量的院外游说活动。 随着中国加入WTO全面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参与国企改革的进程也在加快。政府有关部门已经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制定了向外商转让国有企业股权的规定,允许外国企业参股、控股及除个别领域外整体收购中国的中小企业。我国的医药产业过于分

8、散,鼓励跨国医药公司兼并中小型医药企业。借以提高整个医药工业的技术、制造、管理、营销水平。例如美国通用投资近8000万元收购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20%的股份,与上海医药并列为第一大股东。 国际上跨国并购已成为跨国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2000年跨国公司在全球的跨国并购规模已达1.1万亿美元。用市场经济的观点看待企业并购,不能将跨国并购仅仅视为解决国有亏损企业的途径;在竞争性领域,大型国有企业引进外资,产权结构实现多元化,可以真正改善国有医药企业存量资产的质量,不会产生国有资产流失和损害国有经济控制力的问题。 (2)管制性政策 东道国出于自身利益或其他特殊原因,通常会对在本国内经营的跨

9、国公司企业实行不同程度的干预,政府对国民经济发展实行一定程度控制和调节。在中国,政府为保证一些领域具有独立性,如药品分销和医疗服务等领域,限制外资企业进入这些特殊的行业和领域。地方贸易保护主义是一种具有政治特色的经济现象,尤其体现在医疗报销制度下的地方基本药物目录上,一些跨国医药公司为此抱怨“具有歧视性”,讽刺地方政府在解释国家指令方面“极具创造性”。例如广东限制药品销售增长不得超过15%,进口和合资企业药品销售只能占总量的30%。中国过去实行的是严格的计划管理体制,地方条块分割治理,为保护本地区的基本利益而限制区域外的企业、产品进入,或对本地区企业给予一定的扶持政策。虽然现在中国已经实行开放

10、的市场经济,但这一歧视性行为还继续存在,对跨国公司经营拓展造成极大障碍。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和药品强制降价,三资企业由于价格相对高而受到最大的影响。参加各地的医院招标,成交量过于分散,增加了企业营销费用和物流成本,而在激烈的买方市场竞争下,利润损失最终还是由生产厂家承担。而且,最高限价下的成本计算中的科研开发费和市场开发费,以及环保的外部经济问题,三贵企业与国内企业差异很大。有的企业被迫停产,有的企业采取“一降就撤” 或改方重新申报的策略,但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因时间而铸就的产品品牌却毁于一旦,属于典型的资源浪费。同时不考虑产品科技含量和生产工艺“一刀切”的行政做法,不能充分体现鼓励

11、企业创新发展的精神。 2、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指构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国家的经济政策,包括社会经济结构、经济体制、发展状况、宏观经济政策等要素。衡量这些因素的经济指标有国内生产总值、就业水平、物价水平、消费支出分配规模、国际收支状况,以及利率、通货供应量、政府支出、汇率等国家货币和财政政策。与政治法律环境相比,经济环境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史直接具体。 (1)中国经济快速增长 在经济增长的地区谋求发展是跨国公司迫切的愿望,而中国是极少数以较高速度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发展中国家。世纪之交的近几年,中国经历着世界经济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亚洲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减缓,中国政府采取了有利的宏观

12、调控措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使中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78%,经济总量的世界排名快速前移。美国用60年的时间使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了3.5倍,中国用20年的时间使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了7倍。 “今后1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将大大超过过去10年。中国人的雄心、活力和欲望将极大地推动这种态势的发展。”曾经主管过道琼斯公司中国事务的美国风险投资商吉姆麦格雷戈如此预言道。 在德国政府的新亚洲政策中强调:“加强与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增长地区的经济关系,是我国亚洲政策的中心思想,而中国在这一政策中具有关键性的地位”。2001年10月3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德国总理施罗德、拜耳集团总裁施奈德与中国总

13、理朱(金字旁容)基,就拜耳投资31亿美元兴建上海漕泾化学工业区共同签署了合作协定,是该公司138年以来最大的单项资金支出项目。总裁施奈德博士说,这个计划“表明了我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信心”。 (2)中国市场的战略地位 在按人均GDP国际购买力的排序中,中国仍属于中低收入国家,现实医药市场规模并不大。据有关资料显示,2000年世界人均药品消费50美元,美国人均年药品消费300美元,日本400美元,中等发达国家人均药品消费为4050美元,而我国不到10美元。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促使跨国公司在上世纪90年代争先恐后地来华投资呢? a、昔日市场的回归。许多目前在中国投资的跨国公司,都不是初次进入,其在华经

14、营史往往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年代。发明阿司匹林的拜耳公司早在1882年就开始了与中国的贸易往来。赫司特1887年通过128个分销商,在中国各地销售产品,成为中国最大的染料和西药供应商。礼来公司在1918年就将第一个海外代表处设在了上海,从而迈出了全球化的第一步。世界第三大制药公司阿斯利康公司的前身ICI公司早在1898年就开始了与中国的贸易往来,至今在上海的黄浦江畔依然保留着当年的办公室。这些跨国医药巨头既能开拓中国市场,又能孜孜不倦地坚守,得到了回报,获得了成功,成为医药行业的领头者,他们不仅找回了昔日的市场,而且扩大了市场份额。 b、战略上的必争之地。跨国医药公司是从战略角度来对待现实规模并不

15、大的中国医药市场,不仅考虑到中国医药市场的现实价值,更考虑它在未来全球竞争格局中的价值。许多跨国公司是从新兴市场(emerging market)的视角来认识进入中国市场的重要性的。新兴市场是指那些具有市场潜力,具有高成长性的市场。由于中国占世界1/5人口,经济决速发展,2000年已进入小康和老龄社会,人民健康意识增强,对医药需求增加。据此分析,中国的医药市场价值在2000年达到190亿美元(全国商业销售1560亿人民币),2010年将达到600亿美元,并在2020年达到1200亿美元而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的第一大市场。中国坚定地向市场经济过渡和高经济成长率,使得现在的投资在未来5年、10年带来的

16、长期收益可能是巨大的。对于跨国医药企业来说,在中国医药市场的表现都会是决定该企业的未来成长的重要因素。阿斯利康中国总裁艾瑞森说:“中国的医药市场是极富挑战性的,它的潜力与前景均十分广阔。” 总之,正是由于中国市场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战略地位,出现了在不长的时间里,世界排名前20位的跨国医药集团同时在中国投资的现象。一些跨国医药公司面对因激烈竞争引起的低利润甚至亏损的局面,仍毫不退缩,继续追加对华投资。 (3)亚洲市场的新支点 跨国医药公司在中国投资和市场进入,不仅是考虑到他们在中国的利益,同时也考虑到在整个亚洲地区的意义。据2002年6月份美国商会对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的美国企业调查显示,有半数的公司将会把公司的新地址定在中国,有百分之六十四的美国企业希望将自己地区扩张目标定在中国。刚进入中国市场时,许多跨国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