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文言文句式教案.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2889002 上传时间:2020-03-0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届文言文句式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6届文言文句式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6届文言文句式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6届文言文句式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6届文言文句式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届文言文句式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届文言文句式教案.doc(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句式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教学重点】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考点简析】考试大纲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考纲规定的考查的句式为: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句。高考对“理 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的考查,一般不单独设题,主要是在古文翻译题中出现。虽然考纲没提到定语后置句及状语后置句,但这两种句式都会在 翻译题中有所涉及,所以也不

2、能忽略。“不同用法”指的是词类活用,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重点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难点是意动用法 和使动用法。有关词类活用在实词我们已重点讲述,这里不再列举。【知识梳理】我们谈论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这些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

3、句式的方法。【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一)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1南冥者,天池也。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3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5今臣亡国贱俘。6夫六国与秦皆诸侯。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8吕公女即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9且相如素贱人。10臣本布衣。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13.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14.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15. 牺牲玉

4、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结: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形式为:“者,也。”(如1)2主语后面不用“者”,只在谓语后面用“也”,形式为:“,也。”(如2)3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形式为:“者,。”(如3)4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代称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4)5有些判断句,“者、也”全不用,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如5)6、用“此”“乃”“亦”“即”“则”“素”“皆”“诚”“本”等表示判断,也是常见形式。(如:610)7用“是”“为”表示判断。(11、12)8、用“

5、非”“未”“弗”“无”“莫”等表示否定的判断。(如:1315)练习1:下列句子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A神仙之说,所谓画蛇添足。 B夫天者,人之始也。C然是说也,余常疑之。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解析:本题考查对判断句的辨识能力。答案C(A为无标志判断句;B “者也”表判断;D“非”“也”表判断)二、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二)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1.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5.吾属今为之虏矣。6.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6、7.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9.文王拘而演周易。10.而刘夙婴疾病。小结:1.用“于”“受”“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1、2)2.用“见”或“见于”表示被动。(如3、4、8)3.用“为”“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如57)4.用“被”表示被动。(如8)5无标志的被动句,动词本身表示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如9、10)练习2:下面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C乐毅畏诛而不敢归。 D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解析:本题考查辨识被动句的能力。答案B(“被”读“p”,同

7、“披”,披散,散开;ACD为被动句)练习3:下列句子中“见”不表被动的一句是( )A.近日见辱问于长者。B.君既若见录。C.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解析:本题考查辨识被动句的能力。答案:B。(B项“见丁宁”的“见”是指代性副词,表动作涉及的对象,“见录”义为“记住我”。ACD三项的“见”都表被动。)三、倒装句 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以示强调。(三)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1. 秦人不暇自哀。2. 时人莫之许。 译文:“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3.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4. 而今安在哉。5. 问

8、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6. 吾谁敢怨? 译文:“我敢埋怨谁呢?”7. 姜氏何厌之有?8.成语: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命是从、唯才是举 唯图利、唯问你、唯从命、唯举才9. 一言以蔽之。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10臆!微斯人吾谁与归?11.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项王、项伯面向东坐,范增面向南坐。)小结:1.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13)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9、(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这类疑问代词有“谁”、“何”、“奚”、“安”等。(如:46)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3)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7、8)2.介词的宾语前置:(1)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9、10)(2)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还有一种,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如11)练习4:找出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B古之人不余欺也。C闻道百,以为莫已若也。 D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解析:本题考查辨识判断句和宾语前置句的能力。答案A

10、。 ( A 项是判断句,其余是宾语前置句) 除宾语前置外,主要还有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1.甚矣,汝之不惠!译文:你太不聪明了!2. 悲哉,世也!译文:这个社会多可悲啊!小结1: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3.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4. 楚人有涉江者。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5.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千里马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6僧之富者不能至。 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小结2: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文言文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之”使定语

11、后置。(如3) 格式:中心语+之+定语(2)用“者”的后置。(如4) 格式:中心词十定语十者(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用“者”煞尾。(如5、6)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4)数量词或数词作定语,可以前置,与现代汉语相同;也可以后置,与现代汉语相反。(如5) 格式:中心语十数量定语7.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应为“况吾与子于江渚之上渔樵。”)8. 申之以孝悌之义。(应为“以孝悌之义申之。”)9.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应为“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小结3: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格式:(1)动/形十于(乎,相当“于”)十宾(2)动十

12、以十宾练习5:下列各句中没有定语后置现象的一句是( )A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B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C村中少年好事者。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解析:本题考查辨识文言定语后置句式的能力。A句中“车”、“骑”、“卒”均是中心词,数量词“六七百乘”、“千余”、“数万人”均后置,以此突出定语。C“少年好事者”意为“好事之少年”,是定语后置。D“马之千里者”意为“千里马”,是定语后置。【答案】练习6:下列句子中没有状语后置现象的一句是( )A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B风乎舞雩。C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D请其矢,盛以锦囊。解析:本题考查辨识文言状语后置句式的

13、能力。A又于庭杂植兰桂竹木。B乎舞雩风。C“徙于南冥”即“飞到南海去”,没有状语后置的现象。D请其矢,以锦囊盛。【答案】C四、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四)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1.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2.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 至莫夜月明,(我)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4. 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事)甚急!”小结1.省略主语。(1)承前省。(2)承后省。(3)自述省。(4)对话省。5.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6.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

14、具告(之)以事。7. 以(之)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8. 沛公军(于)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小结2:(1)省略谓语。如5(2)省略动词宾语。如6(3)省略介词宾语。如7(4)省略介词“于”。如8练习7:下列省略句补充的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良曰:“(我)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B今少卿乃教(我)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C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之)。D死马且买之(于)五百金,况生马乎!解析:本题考查辨识文言省略句式的能力。答案B(A应为:沛公,C应是“为乐” ,D应是“以”)五、固定句式古文中,有一些相对固定的语言搭配形式,我们称之为固定结构。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孰与/孰若(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