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本《中国古代史》(选修)的爱国主义内涵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228879 上传时间:2017-06-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课本《中国古代史》(选修)的爱国主义内涵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课本《中国古代史》(选修)的爱国主义内涵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课本《中国古代史》(选修)的爱国主义内涵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课本《中国古代史》(选修)的爱国主义内涵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课本《中国古代史》(选修)的爱国主义内涵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课本《中国古代史》(选修)的爱国主义内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课本《中国古代史》(选修)的爱国主义内涵(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高中课本中国古代史 (选修)的爱国主义内涵由苏寿桐、王宏志审订的我国高中课本中国古代史 (选修) ,所讲述的虽然是最基础、较浅近的中国 古代历史知识,然而它的内涵却非常丰富,浸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具体地表现在中华民族众多 的优秀人物身上。 改造生存环境的奋斗精神 中华民族是勤劳的民族,世世代代同大自然作斗争,改造生存环境,恩惠时人,造福后代。 远在传说时代,黄河流域洪水泛滥,造成严重灾害。舜命禹去治水。禹用疏导的办法,把洪水引到江河里 ,再使之流往海洋。他治水认真负责,十分辛苦, “三过家门而不入” ,花了 13 年工夫终于把洪水控制住。 战国时期,秦国的水利专家、蜀郡守(相当于

2、后世的县官)李冰政绩卓著,功垂千古,他在岷江流域修建 的都江堰,时至今日,2200 多年来一直在川西平原造福人类。 西汉文帝、武帝时,黄河两次决口,泛滥成灾。汉武帝刘彻调集了几万民工,进行治理。他亲临工地,视 察工程,指挥调度。经过这次治理,以后 80 多年里,黄河没有发生过大水灾。 王景是东汉时的水利家。汉明帝时,黄河决口,在汴渠一带泛滥了 60 余年。公元 69 年,王景受命治理黄河 。他采取“河汴分流”的措施,终于收到防洪、航运和稳定河道等巨大效益,使黄河下游2两岸被淹的几十个县 的土地又了良田。 以上几个名人治黄修河的事迹,可以看作是中华民族征服大自然斗争的缩影,是各族人民对祖国无私奉

3、献 的生动例证。 誓死抵抗外敌侵略的斗争精神 中华民族富于斗争精神,勇于抵抗外国侵略者,誓同外敌血战到底,创造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功迹。戚 继光、郑成功、康熙帝就是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的杰出代表。 戚继光自幼痛恨倭寇横行,16 岁时曾作诗明志说: “封候非我愿,但愿海波平。 ”他编练的“戚家军” , 纪律严明,作战勇敢:擂鼓该进,就是前面有水有火,也要奋勇前进;鸣锣该退,就是前面有金有银,也要坚 决退回。 1561 年,他率领这支反侵略军在台州附近九战九捷,消灭倭寇5000 余人,荡平了浙江的倭寇。然后,他又 与另一抗倭名将俞大猷相配合,到 1565 年基本肃清了福建、广东的倭寇,成为我国永垂史

4、册的民族英雄。 郑成功是我国抗击荷兰殖民者的民族英雄。1661 年,他率领将士 25000 人,由金门出发,经澎湖在台湾登 陆。经过 8 个月的极其艰苦的战斗,他终于打败了盘踞台湾 38 年的荷兰殖民者。1662年二月一日,荷兰总督揆一 投降,宝岛台湾重回祖国怀抱。这无疑是台湾史也我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康熙帝是我国封建帝王中比较优秀的人物。为驱逐沙俄侵略者,他曾亲自出巡东北,视察防务,决心组织 自卫反击战。 31685 和 1686 年,刚刚超过 30 岁的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侵占雅克萨的沙俄军队,重创俄军,迫使沙俄同 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东段的边界问题。1689 年,他又派遣索额图等

5、同沙俄订立了中俄尼布楚条约 ,确定了 中俄之间东段的边界,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是中国领土。康熙帝为 祖国立下了不朽功业。 反对压迫者和剥削者的反抗精神 我国古代史上,一再爆发以农民阶级为主体的人民起义。虽然这些起义没有达到根本改造社会、完成农民 阶级自身解放的目的,但是由于提出了蔑视权贵、否定特权的口号,或提出了打乱封建统治秩序和占有制度的 纲领,并为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就充分显示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的大无畏反抗精神。前者如陈胜、吴广 起义提出的“王候将相,宁有种乎?”后者如黄巢起义提出的“均平” ,王小波起义提出的“均贫富” ,钟相 、杨么起义提出的“等

6、贵贱,均贫富” ,李自成起义军提出的“均田免粮” ,等等,便是这种反抗精神的集中 反映。 我国古代史上几乎绵亘不绝的人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和一切剥削者,使我国的社会状况发生 了一定的变化:由起义前的政治腐败、黑暗,土地高度集中,人民流离失所、饿殍遍地,而变为政治比较清明 ,经济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较为安定并略有改善。 秦末农民战争结束后,西汉初期的统治者注意吸取秦亡的教训,4采取休养生息的宽舒政策,到文帝、景帝 时出现了“文景之治” 。 绿林赤眉起义推翻了王莽的“新”朝的统治后,东汉的光武帝刘秀调整了统治政策,十多年后出现了“光 武中兴”的局面,人民的人身权利也获得了较多的保障。 唐

7、朝统一中国后,唐太宗吸取惰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懂得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 理,全面调整了统治政策,使得唐朝前期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 在大规模农民战争后建立起来的明朝和清朝,在其统治的初期也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使国家有了不同程 度的进步和发展。 事实雄辩说明,在我国历时 2000 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只有那些阶段性发动的大规模的人民起义才是打击反 动统治阶段,扫除腐朽、邪恶势力,清理国家发展道路的强大力量,才是推动祖国前进的伟大动力之一。 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精神 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渴望统一,厌恶分裂。 我国历史上虽然出现了四次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但

8、是由于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四次大分裂终为四次 大统一所代替:(一)秦王羸政于公元前 221 年,结束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统一中国;(二)280 年,晋武帝 司马炎灭吴,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统一中国;(三)589 年, 隋文帝杨坚灭陈,结束南北朝对峙局面,统一中 国;(四)元世祖忽必烈于 1279 年消灭南宋最后一支抵抗力量,结束宋金对峙局面,统一中国。这四次大统一 说明,统一是祖国历5史发展的主流和趋势,是中华民族的人心所向,上述四个帝王顺应历史的潮流和人心的归 向而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 这四次统一之外,清朝的统一尤其具有重要意义。清初,台湾的郑氏割据势力即郑经、郑克爽武装集团使 海峡两岸处

9、于分裂状态。1683 年,康熙帝派清军进入台湾。次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完 成了祖国的统一大业。 另外,漠西蒙古准噶尔部以噶尔丹为首的分裂势力,公然向康熙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的狂妄 要求,企图在沙俄支持下造成祖国的分裂局面。康熙帝亲自带兵迎战,先后于 1690 年和1696 年分别在乌兰布通 和昭莫多大败噶尔丹的军队,最后消灭了这股分裂势力,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事件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该部是漠西蒙古的一支,明末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逐 渐被沙俄所控制。1771年一月五日,27 岁的渥巴锡领导土尔扈特人发动了反抗沙俄压迫的武装起义,接着踏上 了

10、重返祖国的艰难征程,经过半年多的不懈努力,付出了牺牲后,终于回到祖国怀抱,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 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证明了中华祖国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探索发展道路的改革精神 中华民族善于继承,但也勇于改革。中国古代中上,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的改革家,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改 革。 春秋时期,齐恒公任用政治家管仲进行改革,使齐国势力大振,齐恒公因而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6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使秦国逐渐成为七个诸候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的统一打下了 基础。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鲜卑族)进行了永垂史册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各民族 的大融合。尤其是他颁布的均田令,

11、是一项影响深远的改革措施,直到隋唐都基本上承袭了这种新的土地制度 。北宋的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虽是昙花一现,但它的指导思想和所要达到的目的即“富国强兵” ,却是中华 民族永远不能忘怀的。 我国著名的改革贯穿着中国古代史的始终,程度不同地促进了国家的发展。这种优良的改革传统为近代的 先进人物所继承。19 世纪末,为了救亡图存,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发动了戊戌变法。在变法遭到封建 顽固派镇压的严峻时刻,伟大的爱国者、改革家谭嗣同挺身而出,拒绝流亡海外,坚持斗争到底。他曾给后来 者留下了掷地有声的珍贵遗言:“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 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12、”他为变法、为祖国而献身的高尚精神恰恰就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诸多改革的必然产物 ,也是对这些改革的爱国主义实质的最好说明。中国古代史的改革大都具有进步性,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探索精 神、革新意识和强大的生命活力,是推动我国历史向前发展的动力之一。各民族共建华夏的贡献精神 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是由祖国境内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50 多个7民族都对我国古代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 磨灭的贡献。 首先,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就是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各族人民辛勤培植的植物, 如葡萄、苜蓿、核桃、胡罗卜等种子通过汉使传入了内地,丰富了汉族的生活;内地汉族的铸造铁器和凿井的 技术传到了西域,促进了西域各族

13、的发展。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出现了各民族大融合与大交流的趋势: 各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会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广大汉族人民也学到了各兄弟民族的畜牧业经验。辽、宋、夏 、金时期,中原的汉族与北方及西北方的少数民族通过榷场进行了频繁的贸易,促进了彼此的发展,等等。 其次,在肯定汉族主导作用的情况下,必须指出的是:我国的少数民族,尤其是蒙古族和女真族(满族) ,对祖国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蒙古族建立的元帝国,创立了包括行省制度在内的各项制度。其中行省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尤其巨大:第一 ,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第二,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特别是对台湾和西藏的管辖;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

14、一点,便于同处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之下的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交流和彼此融合,加强了中 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内聚力。 女真族先是建立了一个地处淮水、大散关一线以北的地方政权“金” ,后又建立了统治我国达 268 年之久的 清王朝。清王朝前期是我国发展的重要阶段,我国的统一得到进一步巩固的加强。 8上列事实说明: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共建华夏的伟大贡献精神将永垂青史。 推进边疆发展的奉献精神 中华民族是乐于奉献的民族,在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中,甘愿效劳边陲、为祖国进行奉献的开拓者层出 不穷,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张骞和班超。 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于公之前 139 年第一次出

15、使西域。他亲历大宛、康居、大月 氏、大夏等地,公元前126 年方才归汉,在外共 13 年,其中被匈奴扣留达 11 年之久。回到长安时,出发时的 100 多人中只剩下他和堂邑父二人了,其艰难困苦可想而知。公元前 119 年,他又奉命第二次出使西域,前往乌孙, 直到公元前 115 年才由乌孙使者伴送归汉,次年病逝。他把自己一生的最后 20 年都无私地献给了祖国的边陲。 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的古代文明开始西传、丝绸、冶铸、水利技术都源源不 断地传播到中亚、罗马和欧洲地区。张骞通西域的另一个伟大作用是,为后来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奠定了基 础,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班超

16、是继张骞之后我国又一个在边陲为祖国效劳和奉献的杰出人物。公元 73 年,以效法张骞为己任、以投 笔从戎著称于世的班超随从窦固出击北匈奴贵族,旋奉命率吏士 36 人赴西域。他在西域整整活动了 30 年,巩固 了东汉在西域的统治,保护了西域各族的安全和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他还曾派遣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9,甘英至条支西海(波斯湾)而还。可以说,这是中华民族从陆路走向欧洲的最初尝试。102 年,班超回到洛阳 ,不久病逝。他把自己一生的最后 30 年完全献给了西域我国的西部边陲,为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和巩固作出了卓绝的贡献。 张骞和班超的献身边疆的精神将永远闪射光芒! 与亚非各国共进的携手合作精神 中华民族是胸襟广阔的民族,不仅热爱自己的祖国,也胸怀整个世界。中国古代史上出现不少优秀人物, 他们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交流经济和文化,增强友谊与了解,为亚非的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玄奘是唐代高僧,唯识宗的创始人之一,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的三大翻译家。为了解决疑难 ,他不辞辛苦地去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