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练习题第3分册第5单元两宋的繁荣和元朝的统一.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2886947 上传时间:2020-03-0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练习题第3分册第5单元两宋的繁荣和元朝的统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练习题第3分册第5单元两宋的繁荣和元朝的统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练习题第3分册第5单元两宋的繁荣和元朝的统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练习题第3分册第5单元两宋的繁荣和元朝的统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练习题第3分册第5单元两宋的繁荣和元朝的统一.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练习题第3分册第5单元两宋的繁荣和元朝的统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练习题第3分册第5单元两宋的繁荣和元朝的统一.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历史练习题 第3分册 第5单元 两宋的繁荣和元朝的统一1一、选择题1、宋朝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下列各项对该观点理解准确的是 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结束唐末五代割据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削弱宰相职权,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A、 B、 C、 D、2、唐末以来,一向是“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宋太祖登位以后,有鉴于此,随即策划了一幕历史剧。这就是A、推恩令B、托古改制 C、玄武门之变D、杯酒释兵权3、“千秋疑案陈桥驿,黄袍一着便罢兵”,其中涉及的历史典故发生于A、960年 B、961年 C、962年 D、963年4、“千秋疑案陈桥驿,

2、黄袍一着便罢兵”。对其最全面的理解是 A、赵匡胤以非法手段夺取政权 B、赵匡胤夺取政权后收精兵 C、赵匡胤剥夺宰相、节度使、州郡长官和官吏悍将的权力 D、赵匡胤废除节度使管辖驻地外州郡的制度5、在陈桥兵变中,赵匡胤对“黄袍加身”的真实态度是 A、顺水推舟 B、迫不得已 C、幕后策划 D、被人利用6、国学大师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与宋代文化达到“造极”有密切关联的国策是A、创设科举 B、印刷技术改进 C、重文轻武 D、鼓励海外贸易7、宋太祖去世前立遗嘱说:你们子孙相传,绝对不能杀一个读书人。他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A、宋代吸取前朝教训,重文轻武 B、宋太祖

3、重视教育C、文人受理学熏陶,忠君思想浓厚 D、宋太祖是文人出身8、“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是宋代极为流行的俗语,从中可以折射出宋代特有的社会现象是 A、中央集权 B、文人政治 C、外患频仍 D、强干弱枝9、北宋宰相欧阳修曾说:“武臣掌国机密而得军情,岂是国家之利!”这表明北宋当时的情况是A、武将地位较高 B、武将掌握了国家机密C、注意防范武将 D、武将不得在朝廷任职10、下图是一副残缺的古代“政权结构示意图”。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皇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安抚使司(帅司)枢密院、三衙(军事)转运使司(漕司)禁军厢兵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11、北宋采取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

4、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宋史纪事本末卷二),其出发点是A、加强训练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B、防范地方与军队勾结C、削弱禁军中高级将领的兵权 D、防止将领拥兵对抗朝廷12、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这反映当时统治者A、渴望收复幽云地区 B、崇武抑文C、委派文官主持军务 D、重文轻武13、宋初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这些受提拔的人主要来源于 A、开国功臣 B、皇亲国戚 C、科举考试 D、地方推荐14、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西周实行分封制 汉朝实行察举制 唐朝实行三省制 宋朝设立参

5、知政事A B C D15、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 A、秦朝的御史大夫 B、汉朝的刺史 C、唐朝的节度使 D、宋朝的枢密使16、自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后,中央地方矛盾始终存在。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除始于A、隋唐时期 B、北宋时期 C、元朝时期 D、清朝时期17、“在宋朝,得到选拔的成功官员中,有三分之一多来自平民家庭,如此高的社会地位升迁比例是惊人的。”下列各项中,与此现象的出现直接相关的是 A、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B、程朱理学的出现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 D、商品经济的繁荣18、造成北宋时期“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官无定员,无定职”现象的主要原因

6、是A、宋朝实行正副宰相制度 B、宋朝实行更戍法C、宋朝实行官、职、差遣分离制度 D、宋朝是科举制度19、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某一时期的职位称呼是:“龙图阁直学士、户部郎中、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这一称呼反映了宋朝A、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B、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C、内重外轻的文官体制D、官、职、差遣相分离制度20、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北宋长期与辽,夏并立,其原因是A、国力虚弱 B、豪强争权 C、藩镇割据 D、分封诸侯21、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官僚机构以分化各级官员权力 形成庞大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 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 地主兼并土地,隐

7、瞒田产,逃避税收 A、 B、 C、 D、22、北宋中期社会问题严重,下列各项不属于北宋中期统治危机的表现是A、官僚机构膨胀,形成“冗官”的弊端B、“冗兵”问题和军队战斗力的下降造成积弱局面C、“冗费”使国家财政出现了严重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D、宋仁宗接受范仲淹等人主张,推行新政23、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推行变法,被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的是A司马光 B王安石 C范仲淹 D孝文帝24、王安石变法时期,在位的皇帝是 A、宋仁宗 B、宋神宗 C、宋太祖 D、宋钦宗25、北宋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A、加强军事力量 B、解决财政困难C、铲除割据基础 D、抑

8、制土地兼并26、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免役法和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A、抑制土地兼并 B、限制高利贷盘剥 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减轻农民负担27、北宋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口号,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主要偏重于理财。下列措施与理财相关的是青苗法 募役法 保甲法 方田均税法A B C D28、王安石变法措施中,兼有打击官僚贵族特权增加政府收入和保障农民生产时间的是A、青苗法 B、募役法 C、市易法 D、方田均税法 29、王安石说:“保甲立,则亦所以使民不散;不散,则奸究固宜少”。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了保甲法主要是A、抵御辽、西夏的进攻 B、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C、减

9、少政府开支 D、巩固自己的权势30、王安石变法中,为了解决北宋初期以来实行的“更戍法”带来的弊端的措施是A、保甲法 B、保马法 C、将兵法 D、设军器监31、从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改考经义策论,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A、主要解决财政问题 B、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C、否定了科举制度 D、根除了“恩荫选官”的弊端32、据史书记载,王安石变法时,“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的积弱局面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的积贫局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使广大人民安居乐业,连年有余 A、 B、 C、 D、33、“

10、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法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州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派)之弊。”这段话反映出A、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 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C、官吏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 D、新法打击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34、下列对王安石变法产生的影响不正确的叙述是A、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B、限制了官僚和豪绅大地主的隐田漏税行为C、使农户所受的赋税剥削有所减轻D、强兵措施未能扭转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35、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 何治安之世存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下列各项评述,符合引文

11、内容与改革史实的是A、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他注重任人唯贤B、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但变法用人不当C、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他加强保甲制度D、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但变法只重经济36、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司马光的说法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二、非选择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动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

12、兵得其道也。文献通考问题:(1)“太祖”姓名是 (2)你是怎样理解太祖、太宗“平一海内”的?(3)宋朝是怎样“尽收天下动兵”的?(4)“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符合史实吗?请说明理由。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用儒臣,分治大藩,纵皆食浊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也。” 续资治通鉴长篇材料二:到了宋真宗时,他以帝王之尊,大力鼓倡“学而优则仕”的学风;为此他亲自撰写了一首劝学诗,把读书同功名利禄紧密地连在一起,大意是:“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女美如玉,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李启明宋真宗为劝学诗新论材料三:宋代宰相以进士出身者占据绝大多数,如北宋宰相71人,其中64人出身进士。北宋中叶以后,政坛也几乎为文官士大夫控制,所谓“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虽有武臣,盖仅有也。故于文士,观其所长,随其才而任之,使其所能,则不能者止其术。”故宋人诗云:“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陈峰宋朝的治国方略与文臣士大夫地位的提升问题:(1)依据材料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