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雒方建).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2882392 上传时间:2020-03-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3.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雒方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雒方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雒方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雒方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雒方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雒方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雒方建).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实验四小 雒方建【教材分析】山谷中的谜底是主题单元“探索与发现”中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以成因和道理为说明对象的说明课文。在感受了天游峰的扫路人中的自信、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领悟了最大的麦穗中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的人生哲理之后,再来学习山谷中的谜底,可谓是水到渠成。山谷中的谜底记叙了加拿大魁北克省山谷中一个奇观的自然现象,启示人们悟出这样一个道理:“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揭示出了一种生存的智慧: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的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

2、发展。对于不谙世事的孩子,骤对强暴和逆势,这种以退为进、保护自我的生存策略不失为明智的选择。【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自主学习,掌握本课的4个生字,理解 “反弹”、“弯曲”等新词。3、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初步领悟“弯曲”的人生哲学。【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和阅读材料、一把钢尺【教学过程】一、扣“谜”导入,激趣促学。1、同学们看我写一个字。(板书:谜)认识吗?一起读读!2、猜过谜吗?现在我就出个谜给你们猜猜。(出示投影)“

3、太阳西边下,月亮东边挂。(打一字)”。(明)3、嗯,反应很快呀!说说理由。引导明确方位: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板书:示意图)4、知道吗,一个谜语通常由两部分组成,刚才我说的部分叫谜面,你们猜的部分叫谜底。下面提高难度,继续挑战。出示第二个谜语:“皮肉粗糙手拿针,悬崖绝壁扎下根,一年四季永长青,昂首挺立伴风云。(打一植物)”。(松树)5、真聪明!这节课咱们要用一节课的时间来猜一个谜、解一个谜,这是一个“山谷中的谜”(板书:山谷中的),你们有信心揭开这个谜的谜底吗?(板书“底”) 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揭开“谜面”1、好!请你们打开课本,认真地把第17课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标上段落序

4、号,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2、交流:(1)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课件出示:魁、贞、篷、丫。指读,齐读,师范写“魁”。 (2)课文共六个自然段,主要讲述了加拿大魁北克省山谷中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启发人们“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3、探究“谜面”。(1)、自由朗读第一段,看你是否能发现这个谜,找到用横线把它划出来。(2)、交流:这条山谷有一个什么“谜”?(西坡:长满杂树,东坡:只有雪松)4、交流出示:山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唯一能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师:你发现了这条山谷的特别之处了吗?(指名回答)简笔画板书。5、小结:这

5、个唯一能引人注意的现象也就是第2自然段中所说的“奇异的景观”,也就是课题中的哪个字?(“谜”板书加点)这个谜的谜底容易解开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课件出示第二小节,理解:始终。三、精读课文,探究“谜底”。1、过渡:一条普通的山谷中却藏着这样一个谜,这大大地激起了我们的好奇心,同时,也更想迫切地知道:为什么山谷的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却只有雪松?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两位旅行者一起前往山谷中,去揭开谜底。(板书:“底”加点)2、请大家认真默读第三自然段,用曲线划出你找到表示谜底的语句。3、 交流出示:谜底终于被揭开了:东坡雪大,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树枝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

6、丧失了生机,而西坡雪小,树上少量的积雪根本就压不断树枝,所以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下来。(1)、质疑:也找到相同答案的同学举手,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很容易地找到了答案嘛,真聪明!不过,你是从哪儿断定这就是谜底的呢?(谜底终于被揭开了)这谜底的揭开容易吗?(不容易)从哪知道的?(红显“终于”)(2)、这是文章直接告诉我们的,不过真正的谜底还藏在这句话中,想要找寻答案可以通过勾画关键语句和提示性的语言来帮助,当然更重要的是还要同学们沉下心来读。默读这段话,看你理解了什么。(3)、这段话里造成这一奇异景观的原因你发现了吗?(红显:东坡雪大 西坡雪小 压断 压不断)(4)、从这些

7、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雪很大,雪松很有本领)4、过渡:当时的环境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山谷中的大雪吧,看看这雪到底大到什么程度?课文中有所描述吗?5、好好读一读第三自然段的前三句话,把出现在你眼前的情景用自己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一下。(生述雪景)6、小结:是啊,狂风呼啸,漫天飞舞的大雪肆虐地朝大地袭来,整个山谷被一片皑皑的白雪所笼罩着,面对着这样的气候和情景,你想到了什么?(气候恶劣,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存,无论是人还是植物都十分困难,都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特别是由于特殊的风向,东坡的雪比西坡的雪来得大,想要在风雪更加肆虐的东坡生存下去,更是件极其不容易的事。)7、再读第三自然段的前三句话

8、,一起再来感受一下山谷中所独有的雪景吧!8、过渡:能在风雪更加猛烈的东坡生存的只有雪松,而其它的植物根本无法生存,那是因为其他植物没有雪松这个本领,雪松的这个本领在谜底中并没有直接地告诉我们。把这段话多读几遍,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雪松的本领(无论雪大还是雪小,雪松的树枝始终压不断)9、小结:“压不断”这就是在谜底中所说的雪松的这个本领,这也是其他的杂树所无法具备的本领。10、作者在第3自然段中用了较多的笔墨来刻画了雪松在面对压力和困难时的表现,也就是雪松的本领,勾画有关语句好好地去感受一下吧。11、出示: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

9、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1)、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象雪松与雪抗争的情景,把能体现雪松独特本领的词用小圆点在书上标出来。(2)交流:A、(相机板书:弯曲、反弹)为了便于理解,师用钢尺来演示这一动态过程。以此理解“弯曲”“反弹”。B、让学生说雪松与雪抗争的情景。C、引导:它在什么情况下弯曲?(当雪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显示:积)这“一定程度”指什么?(当雪积到厚厚的,沉甸甸的,雪松将顶不住,实在承受不了的时候。)如果承受得了,雪松如何做?(腰杆挺得直直的,与雪抗争)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陈毅的诗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课件出示)D、过渡

10、:在这样的重压下,雪松那(引读)(显示:向下弯曲)这是雪松向风雪低头屈服的表现吗?从哪里可以看出?E、小结:原来,弯曲是为了 ( 显示:滑落)雪松把纷纷扬扬的雪片从身上抖落下来,原来它一时的弯曲是为了能立即反弹过来(显示),这样的反弹又重新展现出雪松独有的身姿,你们看见了吗?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F、过渡:同学们,作者用这一系列形象的动作描写,为我们描绘了雪松独有的本领,谁能用这句话中的一个短语来概括?富有弹性(3)这样的描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雪松所独有的身姿吧!12、出示:“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11、1)、面对着暴雪一次次的侵袭,雪松就这样,引读(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2)、风还在刮着,雪依旧下着,柏树倒下了,柘树倒下了,而雪松弯曲、反弹,再弯曲、再反弹它仿佛是这个静穆的世界里最后的斗士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奏出了生命的最强音,雪松就这样,(再读)(3)从这四个“反复”“不论始终”“完好无损”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雪松不屈不挠的精神)你知道省略号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吗? 省略号看出循环往复,重复地进行,看出雪松的坚韧不拔。这就是标点符号的魅力。(4)、虽然雪松遭受过狂风的肆虐,经历过暴雪的重压,可是它仍然不屈不挠,昂起头抖落了身上的积雪,它苍翠

12、挺拔的身姿一次次地屹立在大雪纷飞的山谷里。这种对生命永不言弃的顽强精神怎能不让人惊叹,佩服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一起把这段话再读一读。13、充满智慧的弯曲,充满力量的反弹,这就是雪松的本领!就是雪松能够在最恶劣的环境下得以生存的原因,这就是山谷中的谜底!14、过渡:两位旅行者通过观察思考,揭开了山谷中的谜底,这让他们感到十分高兴。然而,更让他们欣喜的是他们从这一现象中还领悟到了一个人生哲理。四、联系生活,学会“弯曲”1、出示两位旅行者启示的话,指名朗读启示1:师:从这句话中,你们读懂了什么?(指答)2、重点读第二位旅行者的启示(1)、从这位旅行者的话中你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指名回答)(2)

13、、合作探究:由雪松“弯曲”和“反弹”的品性你想起了什么人,什么事?引导学生想到卧薪尝胆、韩信胯下之辱之类的故事,想到斗争中的“出拳”怎样才能有力?必须要先弯曲,往回收想到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想到同学、亲人间的相互宽容及适当的让步3、所以,作者在课文的结尾这样说引读(出示最后一节)(1)、请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指名说说)(2)、“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同学们刚刚联系课文中的内容,作了很好的理解。那么,你同意课文中的这种观点吗?能再联系一些事例来说说吗?(指名回答)4、出示:口头填空古往今来,从自然界到人类,这样的例子还真不少!通过刚才

14、的讨论,我们都明白了:(根据学生的交流,随机引说)麦苗面对严冬停止生长不是_,而是_。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十多年不是_,而是_。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不是_,而是_。平日里同学们的谦让不是_,而是_。五、总结课文。1、师总结课文:同学们说的真好,课文到这儿我们就学完了,但我们思想的脚步还在前进,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固然值得我们敬佩;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胸怀更值得我们欣赏。记住:(出示)这种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生齐读。2、在很多的成语中,都浓缩着这种充满智慧的弯曲思想,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成语或谚语、俗语?(以退为进,大丈夫能屈能伸,负荆请罪,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忍辱负重)最后,老师送给大家几则名言,希望同学们今后都能做一个智者。出示:大丈夫能屈能伸。小不忍则乱大谋。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六、拓展练笔以雪松的启示为题,写写学完这篇课文后的感受。五、作业超市(可选择)1、积累背诵: (1)由雪松联想到的名言警句(3句以上)。 (2) 赞美松树的诗句。 (3) 由雪松联想到的成语(5个以上)。2、 山谷中的谜底虽然解开了,但是,这篇课文还留下了许多谜,比如: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问题,只有这两位旅行者才发现?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思索吗?把你的想法写下来。板书设计: 17 山谷中的谜底 弯曲 能屈能伸 反弹 以屈求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