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目标检测必修3、4答案.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2846406 上传时间:2020-03-08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目标检测必修3、4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目标检测必修3、4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目标检测必修3、4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目标检测必修3、4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目标检测必修3、4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目标检测必修3、4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目标检测必修3、4答案.doc(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3 第一单元 1.林黛玉进贾府基础性检测一、1B 2A 3C 4B(“与”能体现出贾府的主仆关系) 5体态,容貌 风韵 方便 姿容俏丽 拜见 可惜二、(一)6.早被他外祖母搂入怀中,心肝肉叫着大哭起来。黛玉也哭个不住。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二)7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8写容貌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量苗条,体格风骚;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可见她年轻貌美、风骚绝伦;“三角眼”“吊梢眉”又写出她绝非安分、善良之辈,而是刁钻、狡黠之人。“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画龙点睛地表现了她的威势及笑里藏刀的阴险性格

2、。写衣着是为了显示出王熙凤在家族中的地位与身份。9三个表程度的副词写出王熙凤对黛玉美貌的惊叹,但她这样说并非真正喜欢黛玉,而是做给贾母看的,表明自己和贾母一样喜欢黛玉,以博取贾母的好感。同时这番话也是说给迎春、探春、惜春听的,在夸黛玉的同时又不得罪“三春”,点明各自的身份地位。 对林妹妹,王熙凤连珠炮似的嘘寒问暖,面上是一盆火,爽朗热情,可她并不是真关心林妹妹。再则林妹妹无暇回话,其实她也并不关心答案。两个“只管告诉我”话外有音,泄露了她心里的秘密:只是为了炫耀地位和权力。 对王夫人说话中有几个词特别有味道,“想是太太记错了”“这倒是我先料到了”,那样善解人意,谦恭听话,同时也没忘了在主权派面

3、前卖弄自己的能干。 拓展性检测一、11A 12B D E 13C 14写实的小说与写梦幻的小说各有长短,二者应该结合起来。二、15“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写作(略) 2祝福基础性检测一、1A 2C 3A 4D 5D二、 6C 7因为“脸上变了色”,自己并不能看到,只有凭自己的感觉体会,只能是一种估计,用“大约”恰切。 8用“老了”代替“死了”。 9作为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鲁四

4、老爷把祥林嫂逼至绝境,到死还是冷酷无情,大骂她是“谬种”。拓展性检测一、10B F 11由好奇到发现它的力量;被它震撼而对作者肃然起敬;体味到它的内在生命力而为之深深折服。 12这个画家老早就疯了;这个画家生前为焦躁与不安所折磨,沉浸在痛苦、危机中难以自拔;从这个画家身后的寂寞中,令人真切感到他生前更是不为人所理解的。 13作品描述的对象是围绕着一幅名为沼泽地的油画展开的;“沼泽地”作为一个象征,暗示的是一种受困其中、无力自拔的险恶境地,作品警醒人们直面生命表象下蕴藏的死亡与绝望。(意思对即可)二、示例:读西游记,我们能学到孙悟空的嫉恶如仇;读红楼梦,我们能体会到封建社会大家庭衰落的必然性;读

5、格列佛游记,我们了解了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腐朽与罪恶;读童年,我们体会到当时俄罗斯下层人民生活的苦难。(作品名称1分;启示2分)写作(略)3老人与海基础性检测一、1A 2D 3C 4B 5C二、6行动 心理 7蔑视对手,不甘失败 8老人认为自己给打败了,是因为他的马林鱼仅剩一副空骨架,因为他的身体、精神疲劳到了极点,他甚至后悔捕到这条鱼。但是,在我们的眼中,他是一位胜利者,不仅仅因为他杀死了许多条鲨鱼,更主要的是从他的搏斗经历中,让我们看到他那高傲、坚强的精神,看到了一个真正的硬汉子形象。 9老头儿是作者笔下最典型的“硬汉”形象,他能面对险恶形势毫不气馁,不屈不挠地斗争下去,在精神上压倒敌人。在

6、与鲨鱼搏斗时,老头儿有短暂的犹豫甚至是畏惧心理,这是正常的,这是几乎为战斗而耗尽精力的战斗者的本能的想法,但是,当情势危急时,老人又毫不犹豫地投入了战斗,这样,不但没有削弱老人的“硬汉”形象,反而使这个形象更丰满、更真实。拓展性检测三、10小说首段进行场面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环境。最后一段交待结局,既是对背景的再次点明,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11这篇小说的人物几乎原地不动,除了对话没有其他动作;小说的情节也非常简单,它的展开主要借助人物对话。小说里的对话简单高效,蕴涵了所有该有的生动情节,反映出人物的个性心理。12老人形象:朴实憨厚善良,既不懂政治又不懂战争。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通的人性

7、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旨在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13 由“我”这个小说中的人物来讲述故事,给我们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有很强的真实感、亲切感; 由“我”来讲述故事,故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步情节有所期待,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 由“我”来讲述故事,“我”所知道的内容是有限的,比如这个老人的身份、他的经历和未来,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14(略)写作(略)第二单元4蜀道难基础性检测一、1D 2B 3D 抚膺:抚胸 4A 贺知章称李白“谪仙人”。二、5诗的开头“危乎高哉”点出了蜀道之“高”,然后用“上有六龙回日之

8、高标”具体展现其“高”,又用“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来反衬其“高”。在第二段中,诗人用“畏途巉岩不可攀”进一步写出蜀道的“高险”,“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一句又从视觉上写出山的“高”和“险”,而后用“其险也如此”一句点出了蜀道之“险”,所以,蜀道的特点是高峻、险要的。 6运用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

9、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7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

10、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拓展性检测一、8C 9“笼”字写得生动、传神,含意丰满,表现了多方面的内容。它包含的第一层意思是:山岩峭壁上突出的林木,枝叶婆娑,笼罩着栈道。这正是从远处观看到的景色。秦栈便是由秦入蜀的栈道,在山岩间凿石架木建成,路面狭隘,道旁不会长满树木。“笼”字准确地描画了栈道林荫是由山上树木朝下覆盖而成的特色。第二层的意思是:与前面的“芳树”相呼应,形象地表达了春林长得繁盛芳茂的景象。最后,“笼秦栈”与对句“绕蜀城”,字凝语炼,恰好构成严密工整的对偶句。前者写山上蜀道景致,后者写山下春江环绕成都而奔流的美景。远景和近景上下

11、配合,相互映衬,风光旖旎,有如一幅瑰玮的蜀道山水画。诗人以浓彩描绘蜀道圣景,这对入蜀的友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抚慰和鼓舞。二、10前者为山峰名字,后者是星宿名称。作者运用相关联想,登太白峰而见太白星,极富情趣。 11太白山高峻,但诗人攀登到夕阳在山也要登上峰顶,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奋发向上的精神。 12首先,诗的开头两句,写诗人攀登太白山,直到夕阳残照,才登上峰顶,侧面烘托了山的高峻。随后写他和太白星倾耳密语、接谈融洽的情景,化实为虚,以虚写实,夸张地表现出太白山直插云空的雄姿。 13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连峰去天不盈尺三、14空:白白的,徒然。诗人登舟望月吟诗,联想到袁宏乘月泛舟咏诗遇

12、知音,受到谢尚的赏识,名声大著。而自身空负袁宏之才,却谢尚不复可遇。“空”字抒发了知音难觅,怀才不遇的感慨。 15最后两旬离情于景、以景结情(虚实结合),想象明天秋风萧瑟,枫叶飘落,挂帆远去,以寂寥、凄清的环境氛围,烘托了诗人因不遇知音的孤寂、凄苦之情。四、16B C ( B项,李白只是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空灵,并不是摒弃;而且李白的诗并不会是剽悍、纯粹、猛烈的。C项,文中的意思是“没有李白的加入,大唐会减却许多光辉”,这并不能说“大唐王朝也很难变得开朗雍容”。)17不同之处:李白是一个游侠诗人,把生命看作一场纯粹 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缘由: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的,含有游牧世族的

13、血液,具有西域骑士剽悍、洒脱的特性。18前者:伟大的漂泊者被孕育出来之时;后者:包含异质的李白与开朗雍容的大唐的相遇。19李白漫游大唐各地,发现并用诗歌撒播了各地的风情与美丽。(意思对即可)写作(略)5杜甫诗三首基础性检测一、1D 2D 3C 4D(A项,关联词搭配不当,把“或者”改为“还是”。 B项多层定语语序不当。“20世纪”放在“中国文学中”之前。 C项缺少宾语,“文化和生活”后应加“的需要”。) 5D二、6子美 现实 诗圣 诗史 7近体诗 律诗 五律三、(一)8首联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凋伤”本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林,反而在萧索中见出了富丽景象,格调颇为劲健。

14、“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摇落,亦且涵盖江山万象。第二联承上展开,波浪在地,却说接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接地而阴。诗人纵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 9“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飘零。“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尾联指风霜凄紧,严冬将至,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凄苦之情,思乡之意尽在其中。(二)10此诗起句气势飞动,先声夺人,不知何所指归,好像在迎接一位英雄人物的出场。着一“赴”字,便令群山万壑集于荆门,大有惊天动地之势,写出了动态美。11昭君虽有“春

15、风面”的美貌,却因“画图”之事而“去紫台”,不得被皇帝召见,空有“怨恨”之曲。这种境遇与诗人怀才入朝而不得志相契合。所以,诗人咏王昭君,也不过是借此感叹自己内心的苦闷。这正是咏怀诗的特点。(三)12诗人视通万里,凝神谛听,在一个广阔的时空中来感受秋天的气息:萧萧落叶,仿佛在为秋的脚步伴奏;滚滚长江,好像是在为秋的来临壮大声势。落叶,江水,无边无尽,合奏出一首三峡秋日最为强劲的交响乐。格调高亢,气势恢弘,境界阔大,读来令人振奋。13秋天万物凋零,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之感,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之类的联想。而杜甫更是在急风猎猎、啼猿悲鸣的秋境中,置身于浩渺的宇宙,又加上常年漂泊,“作客”他乡,晚年又“多病”,国事又艰难,所以他的“悲秋”更见深沉,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拓展性检测:一、14 15诸葛亮 三顾茅庐 16仰望武侯,决心以身许国,同时也希望唐朝也能有良相之才出现。二、17 “收蓟北”;抒发了诗人欣喜若狂的心情,表现了诗人渴望国家统一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18当诗人一听“收蓟北”的消息后,“初闻涕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