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简)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2809487 上传时间:2020-03-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0.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简)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精简)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精简)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精简)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简)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简)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随着夏朝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而开始出现;商周时期,经过了从内外服联盟到天下共主的转变;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也长期延续,但整体趋势是专制皇权日益加强。突出四个重点:一是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二是秦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三是汉朝七国之乱和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唐朝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四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宋元时期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清朝达到了顶峰。宋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 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 削实权:设

2、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2)影响 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1.秦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 一: 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 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 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1. 君主专制特点:由君主个人全权占有和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其统辖范围

3、内的任何人物对君主都是绝对隶属和臣服的关系。 2. 中国封建制度发展的内在逻辑:一方面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另一方面各种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一步步地集中到皇帝这一权力的轴心上。二者关系: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的权威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2)宋分割相权:设“中书门下”省(宰相办公机构)、枢密院管军政、“计相”管财政。 (3)元:一省制(中央),行省制(地方) 2. 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诛杀胡惟庸

4、,废除丞相;明成祖设立内阁。 3. 清朝的军机处 (1)清初: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2)雍正设立军机处 影响:提高清王朝行政效率,专制皇权高度发展君主专制的加强突出表现在相权的削弱,以及君王建立有效的权力转移和分散机制上。 秦汉:三公制度 隋唐:三省体制,则把相权一分为三,体现皇权的加强 宋朝:削弱宰相实权(三省长官没有实权) 明朝:明太祖废中书省,罢丞相不设;明成祖设内阁 清朝又设军机处 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积极作用 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2)消极作用 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十分残

5、酷;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为了争夺皇权,父子、兄弟、君臣、大臣之间不惜血刃;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伴生物;在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以后,它还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而当时西方许多国家则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政制发展 1. 共和制 (1)贵族共和制:由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三层机构组成 (2)保民官的设置:监督政府,维护平民利益 2. 帝制 (1)元 首 制:公元

6、前27年,屋大维建立 (2)君主统治:公元3世纪,戴克里先十二铜表法 背景:共和国时期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内容: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维护了贵族利益。 评价: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仍是平民的胜利;贵族再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2.权利法案 背景:1688年“光荣革命” 内容: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明确限 影响: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从人治走向法治)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 1721年,罗伯特沃尔波成为第一任首相 2. 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 3. 两党制逐渐形成,首相和内阁从多数党中选出共和国的建立 法国大革命 1789年法国制宪议会通过人权

7、宣言 1791年9月,制宪议会颁布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2.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792年9月,国民大会宣布法国为共和国 政体的曲折发展 1.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2.1848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成立 3.1852年,路易波拿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1875年1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法国为共和国,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建立。 鸦片战争 1.原因:1840年6月,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战争,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2.经过:1842年,中国战败,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3.影响: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中国被迫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产

8、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英法为了扩大在华利益联合发动战争,中国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 1. 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权与清政府对峙) 2. 北伐西征(军事全盛) 3. 天朝田亩制度 目的:建立四同社会 评价:进步性(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要求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局限性(没有真正实行过,因为一没有安定的环境, 最主要是绝对平均主义,违背了历史发展规律,是空想,根本无法实施)。天京陷落(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是一次反清(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它扫荡了王朝秩序,冲

9、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它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发展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3)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势力。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的影响 1.中国一大(中共诞生)、中共二大(指明中国革命的任务:反帝反封)、国共第一次合作(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南昌起义(建军)、井冈山道路(找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努力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重要基础)、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抗战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领导人民解放战争(结束国民党独裁政府在大陆的统治)、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民主

10、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当家作了主人)。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1. 1954年宪法中国政治制度基本建立起来(规定我国的根本的政治制度和其他一些重要制度) 2. 中国民主政治的三大特色:(1)人民代表大会制 (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世界形成三个观点和认识:20世纪世界格局经历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多极化趋势三次大的变动,每次新旧格局的交替,都有一个缓慢的过程;当今世界格局还没有完全形成,多极化只是一种趋势,但不可避免;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根源于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它自六七十年代初露端倪,七八十年代日渐明朗,九十年代初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更加不可逆转。“冷战”的表现 (1)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兴起的标志) (2)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3)北约和华约的建立(两极格局的形成) 二、“冷战”时期的“热战” 1.朝鲜战争 2.越南战争 By 小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