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课内诗歌阅读.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2782717 上传时间:2020-03-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课内诗歌阅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八年级课内诗歌阅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八年级课内诗歌阅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八年级课内诗歌阅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八年级课内诗歌阅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课内诗歌阅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课内诗歌阅读.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课内诗歌阅读一、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请写出这首诗押韵的字,及所押之韵。押韵的字有:_;所押之韵为:_。2.诗的首联叙事,交代了(出使路线),颈联描写塞上秋色,也写出诗人(身世浮沉漂泊)的感受。3.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妙处。示例:(1)这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色,描绘塞外雄奇壮观的独特风光。开阔鲜明,气势雄浑。(2)两句诗讲究线条美,一望无际的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 ,线条简约,物态毕现。4.全诗有三层意思,分别是什么?(1)出使路线;(2)沿途风光;(

2、3)最新消息。5.苏轼称这首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说说你的理解。这首诗的五六两句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历来被人推崇,请简要说说它好在哪里?这两句诗充分体现景物的画面感,大漠向无尽的远方延伸,给人以开阔广袤的感觉。“孤烟直”则使画面有立体感,“长河”把画面分割成两段,“落日圆”则为被分割的画面涂上了统一的色调,显出浑然的气势。这首诗的颔联以“征蓬”“归雁”即景设喻,用于自比,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3请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征蓬出汉塞。(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通过“属国过居延”和“都护在燕然”,形象写出了国势的强盛,

3、充满着自豪感。B颈联两句抓住景物的特征,寥寥几笔就鲜明地勾勒出塞外高原上苍茫辽阔而又壮丽雄奇的景象。C“大漠孤烟直”就是说沙漠上没有一丝风,“长河落日圆”预示着一天的结束。D末尾两句写快达到目的地时的所见所闻,表现了诗人那种急于赶赴边关以及他对前方将士由衷敬佩的心情。 二、渡荆门山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为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1)山随平野尽( )A全 B完 C死 D用力完成(2)仍怜故乡水( )A怜悯 B怜惜 C怜爱 D怜恤2解释下列诗句画横线的词语。(1)江入大荒流:莽莽平原; (2)月下飞天镜:月亮;(

4、3)云生结海楼:海市蜃楼; (4)仍怜故乡水:始终。3对诗的内容、写法理解不符合诗意的一项是( )A诗的一开头,就以明快的手法点明了此行的特点、途中已经到达的地方以及将要前往的目的地,以至乘坐的交通工具。B诗的颔联景象雄阔,颈联景象瑰丽。“荆门外”的山川胜景,兼收笔底。尾联抒发诗人作别故土,惜别亲友的诚挚。C全诗以远游起笔,中间写途中所见景色,最后以惜别作结,过渡自然,结构严谨。写景用语着字,也独具匠心。D诗中所写景物,既有远景又有近景,远景广阔而雄伟,近景明朗而秀丽,可见诗人很善于摄取自然景物到诗境中来。 三、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

5、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从词体上看,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紧扣诗眼 游 字,按时间的推移 和空间的转换来叙述。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中的意思是诗人经过一番寻找,终于来到了山西村,现在人们常用来理解为困境在蕴含着希望。3、本诗作者陆游,南宋爱国诗人,全诗记叙村行沿途风光,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又复现的境界,富有哲理,给人启迪。4、全诗表现了什么样的氛围?宁静、欢悦、留恋 5、自选角度,赏析下列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示例:(1)写出了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片花团

6、锦簇的美丽景象,比喻人在困境中看到了希望,(2)写出了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片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即使处在困境,还是有希望的,只要不放弃,继续努力,目的一定会达到。(3)写出了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片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它表现了人们在困境中发现新的希望,找到了新的路子的喜悦心情。(4)这两句诗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7、诗歌记的是一次山村之游,你能从诗中看出作者此次山村之游的过程吗?请谈一谈。翻山涉河达到村庄,在村中体味热闹的景象,最后离开村长村庄。四、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

7、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1.解释加点的词语:吏呼一何怒 听妇前致词 室中更无人 出入无完裙2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15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_;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

8、_。16“妇人”致词分为三层,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并归纳层意。五、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这首诗的颔联,描写了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你做简要分析。 这两句诗运用拟人赋予泰山生命的感情,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2.联系全诗,谈谈尾联写出诗人怎样的精神和气概?体现了诗人不怕阻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和登上绝顶俯瞰一切的气概。3.诗中“齐鲁青未了”一句写出了泰山(绵延不绝)的特点,“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高峻)的特点。4.(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一句直接点明了诗人观泰山的心情。5.“会当凌绝顶,

9、一览众山小”蕴涵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诗句表达了诗人登上泰山顶峰的决心,表现了诗人敢于征服大自然的气度。其中包含了深刻的哲理:人生的进取如同登高望远一样,只有胸怀宽广,高瞻远瞩,才能展望明天,把握未来。6.请从艺术手法上对“造化钟神秀”一句作赏析。诗句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让人产生了对神奇泰山的无限神往,“钟”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感情,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出泰山的雄壮多姿。7.“岱宗”指(泰山)“造化”指(造物主也指大地)。8.这首诗颔联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的好,试分析好在何处?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

10、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六、春 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解释加线的词:A、家书抵万金 。书信 B、浑欲不胜簪。简直2.鲜花、鸟鸣平时给人以美好愉悦的感受,你怎样理解诗人“溅泪”“惊心”的独特感受?鲜花、鸟鸣平时给人以美好愉悦的感受,在山河破碎,骨肉分离的情况下,人忧心如焚,看到鲜花,听到鸟鸣,都让人心惊泪下,这是特殊情况下人的特殊的感受。 3.诗中首句的一个(破)字使人触目伤怀,一个(深)字叫人满怀凄然。 4.花溅泪和鸟惊心运用拟人手法,生动感人。 5.全诗抒发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情怀。 6.“国破山河在,城

11、春草木深”中的“国”是指(国都长安城)。 7.首联写出了作者所望之景,“破”和“深”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破败荒凉)的画面。 8.诗的颈联运用(夸张)的修辞,表现了作者(对家乡亲人无限思念)的情感。 9.“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这句话,对诗的颔联作一赏析。诗的颔联一反常态,平时给人美好的花朵和婉转的鸟鸣,在作者心中不是勾起愉悦的情感,而是无限的哀愁。这一切都是因为国家命运的坎坷而引起的,景决定于情。七、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1.解释加点的词语:晨兴理荒秽 2.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 的遁世思想。3.颔联写诗人劳动归来,但有明月陪伴,其中洋溢着诗人 和 。4.这里的“愿”蕴涵着诗人 的志愿。5.“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全诗在平淡与 、 与虚景的相互映衬下显得柔和完美。6.赏析“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两句将劳动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和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