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申报指南

上传人:zejun11****63.com 文档编号:122755565 上传时间:2020-03-07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3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申报指南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申报指南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申报指南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申报指南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申报指南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申报指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申报指南(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附件18: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申 报 书 实 验 区 名 称 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基因科学与技术产业化点 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 实 验 区 负 责 人 夏家辉 学 校 名 称 中南大学 主 管 部 门 教育部 申 报 日 期 2008.6.16 教育部 财政部 制二八年四月填 写 要 求1请逐项认真填写,填写内容必须实事求是,表达明确严谨。空缺项要填“无”。2格式要求:申报书中各项内容以Word文档格式填写;表格空间不足的,可以扩展或另附纸张;均用A4纸双面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3“所属类别”请填写:创业教育、软件工程、文科、生命科学、经济学、法学。4.著作、教材、论文须已刊登在正

2、式期刊上或为正式出版物,截止时间为2008年5月31日。1、实验区基本情况实验区名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基因科学与技术产业化点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所属类别生命科学建立时间2002年9月实验区负责人姓名夏家辉性别男民族汉族出生年月1937.2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院士/教授联系电话(手机)13874856837电子邮箱传真0731-4478152通信地址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110号邮 编410078实验区前期工作基础中南大学“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基因科学与技术产业化点”(以下简称基地)是教育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2002年批准在全国36所高校首批建立的“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

3、基地”之一(教高20029号)。基地以夏家辉院士创建的“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01年评为生命科学领域六个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为龙头,以遗传学国家重点学科、湖南省基因工程药物中试基地、中南大学基因药物研究中心以及中南大学三个附属医院为核心,联合国内外相关学科与企业而成立。我国著名的人类与医学遗传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夏家辉教授任基地学术、学位委员会主任及首席科学家,基地主任由梁德生教授担任。基地成立六年来,紧紧围绕“为国家培养一批掌握基因科学核心技术、富有创新活力、服务于人类健康、能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努力落实国家关于基地建设要“四个结合,四个创新,两个配套”的要求,积

4、极走“学研产结合,校企结合,人才跨学科培养,教学与科研开发并举”的道路,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6 年7 月,教育部专家组对基地进行现场考核后的评价是:该基地建设有着独特的产业化方向和创新的办学模式,定位明确,特色鲜明,有多学科交叉的优良背景以及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基地拥有一流的科学家和先进的科研创新平台,办学成效显著(见附件)。一、基地在指导思想、招生与培养模式上实现了大胆的创新(一)指导思想:1、基因经济形成的过程说明,一个理论可以形成一门学科,一项技术可以形成一个产业,但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产业化都有赖于多学科年轻人才的参与。基因研究是生命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核心,在这一生命科学的核心领域中,

5、由于研究成果突出,近50年来共获得18项诺贝尔生理医学奖,11项诺贝尔化学奖;并在此基础上带动了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即基因诊断、基因药物及基因治疗,开启了一个崭新的基因经济时代。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是全球最大的生物技术产业市场,为我国在生物技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引导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领域是人类生命健康、核心技术是基因技术,抓住机遇培育生物技术产业中的人才链、技术链和产业链,就有可能使中国的生物技术产业进入世界强国之林。基因技术发展史表明,多学科交叉孕育了核心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如1962年获诺贝尔奖的DNA双螺旋模型,就是生物学家Watson和物

6、理学家Crick合作研究的结果;1975年Sanger发明了DNA测序技术,随后开发了系列DNA测序仪及试剂,从而产生了世界上最大的生物技术公司;1993年获诺贝尔奖的PCR技术的发明及其产业化,也是公司技术员Mullis及其计算机等多学科人才共同开发的结果;1999年法国Alain Fischer领导的小组用基因治疗方法成功地治愈了二例致死性联合免疫缺陷症患儿,目前已将英国、美国、德国等十余个国家的同类患儿吸引到了该中心接受治疗。当今在以人类健康为核心的基因技术产业中,围绕人的个体发育过程,以各项基因技术组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群,同时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配套仪器设备、药品试剂、消耗器材等。

7、而我国在基因科学与技术这一重要领域的人才培养十分薄弱,而基因科学应用人才的稀缺必将阻碍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快速长足发展,因此,建立基因科学与技术产业化的人才培养基地是我国整体发展的需要,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2、针对我国现行高等教育培养体系中存在的“一考定终身”,不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两大问题,采取了跨学科招生,实行学科杂交培养的模式。(1)大多数高中毕业生在对大学专业设置不了解的情况下,盲目地选择了自己的专业,致使部分学生进入专业学习后,兴趣不高,加之在培养中重理论、轻实践,实际技能训练不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与市场需求脱节,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2)高校目前普遍实行

8、的是学生一次性专业选择定终身的培养模式,从大学本科入学至硕士、博士毕业,多在同一专业、同一学科中培养,缺乏多学科及多专业人才共同探讨某一问题和某一技术的氛围,抑制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本基地采取跨专业招收一批已完成原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有志于基因科学与技术产业化的学生,组成一个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群体,采用理论、实践、研发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再次选择自己专业与多学科、多专业人才合作的机会;为国家培养一批掌握基因核心技术、富有创新活力、团队精神、服务于人类健康、能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素质人才。(二) 招生模式1、 学生来源跨专业:基地学员主要从本校在校学生中遴选,对象为:(1) 非生命科学专

9、业已完成三年二期学习的学生;(2) 生命科学非医学专业已完成四年一期学习的学生;(3) 医学专业已完成五年二期学习获得“医学学士学位”的学生; 2、基地学生录取方式:按教育部的规定,由学生提出申请,所在学院推荐或公司委托培养,基地进行面试、录取,基地面试主要根据学生对基因科学的兴趣、志向,过去的学习成绩、外语水平,并综合考虑学生品德、身体及发展潜力等因素择优录取。(三)培养模式非生命科学专业学生实行“3年+1年+3年”,生命科学专业学生实行3.5年半年3年,医学专业学生实行“5年+3年”的本、硕连读方案。硕士阶段组成一个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群体,采用理论、实践、研发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国家培养

10、一批掌握基因核心技术、富有创新活力、团队精神、服务于人类健康、能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素质人才。1、来源于“非医学专业”的在校学生,四年一期开始进入基地培养。在基地修业1年达到相应学分后则可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其中50%的优秀学士经择优推荐可继续硕士阶段的学习。在基地再修业3年达到相应学分者,则可授予理学硕士学位。2、来源于“生命科学专业”的在校学生,四年二期开始进入基地培养。在基地修业半年达到相应学分后则可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其中50%的优秀学士经择优推荐可继续硕士阶段的学习。在基地再修业3年达到相应学分者,则可授予理学硕士学位。3、来源于“医学专业”已获“医学学士学位”的学生,六年一期开始进入基地学

11、习,在基地修业3年达到相应学分者,可授予医学硕士学位。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1、管理体制:基地是中南大学下设一级单位,基地领导小组和建设办公室负责基地建设和协调管理,基地工作机构负责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基地管理采用企业化管理方法,实行董事会制,学生培养按全成本核算;基地员工均竞争上岗,实行市场化的用人制度和岗位津贴。基地设置独立的“学术、学位委员会”,全面负责基地的培养目标、招生、培养方案的审定,以及学位评定和学位授予工作。 2、运行机制:基地的基础教学条件建设由中南大学提供资金;基地的师资编制、工资、补贴由中南大学负责拨给。基地学员的实践、课题研究等的条件建设资金由中南大学与

12、基地共同采取市场运作方式筹措。三、基地教师队伍和教学条件建设成绩显著基地建设至今,目前已形成了一支由两院院士、长江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以及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组成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基地现有教师75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高级职称教师32人,双师型教师31人,外聘教师8人,来自企业的教师2名。师资队伍中的教师治学严谨、为人师表,多位教师获得了各类奖项和荣誉。夏家辉院士1998年9月由教育部、人事部评为1998年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00年4月国务院授予夏家辉“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并获“五一劳动奖

13、章”。张灼华教授为长江特聘教授。夏昆教授被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梁德生教授和戴和平主任技师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在积极参与教学工作的同时,夏家辉院士的基地科学团队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978以来共获奖22次,其中卫生部甲等奖4项(1981年、1986年、1991年、1994年),教育部首届成就奖1项(1999年),科技部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199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5项(1985年、1987年、1995年、1999年、2005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1978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2001年);国内外发明专利5项。近5年来承

14、担国家攻关项目、“973”、“86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6项,资助金额共4473万元。基于当代基因科学与技术的特殊性,一流水平的办学条件是基地培养出一流人才的基本保证。根据教育部专家的推荐并结合我们的教学计划,基地共选购了中、英文版教材36种作为学生的必修或选修课教材。六年来,在教育部和学校的领导下,在湖南省的大力支持下,共投入建设和运转资金2921.5万元(其中:教育部29万元;中南大学和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892.5万元;湖南省2000 万元),大力改善和提高基地的教学实验设施。2006年,中南大学和基地采取市场运作方式,共同筹集资金10亿元用于“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15、-基因科学与技术产业转化中心”和“湖南湘雅四医院(湘雅肿瘤医院)”的建设,一个拥有一流的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以及基因技术研发实践和产业化基地的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已经形成。四、以学科交叉为基础的创新培养模式初显成效基地学生由具有不同学科的在校大学生构成,所有学生通过第二次和第三次选择专业,打破了“盲目选择专业”,“一次选择定终生”的培养体制,实践了以学科交叉为基础的创新培养模式。2003年至今基地已招收学生五届共计91人,他们分别来自中南大学的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科学、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应用化学、应用物理、金属材料工程、医学信息、法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等29个专业。在参加基地有关生命科学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课程强化训练中,由于不能适应而申请转为原专业的5人,获本科学士学位86人;55人攻读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