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数学第四册教参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22718282 上传时间:2020-03-07 格式:DOC 页数:65 大小:2.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教版数学第四册教参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沪教版数学第四册教参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沪教版数学第四册教参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沪教版数学第四册教参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沪教版数学第四册教参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沪教版数学第四册教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教版数学第四册教参(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部分 本册教材概述一、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本册教材的总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借助实例感知千的实际数量,知道千位,认识千以内的数;能正确读、写千以内的数,并正确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知道数字在不同数位上分别表示多少,认识数位顺序表。2借助实例感知万的实际数量,知道万位,认识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能够正确读写万以内的数。3能正确进行三位数加减法的横式与竖式计算,并认识到三位数加、减法有多种算法。4掌握估算方法:用整十数、整百数进行近似计算,会先估算再精确计算。5认识钟面,会看、读、记钟面上的时刻;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相邻单位间的进率。6能对东南西北方位进行识别,会进行

2、简单街区图定位,能够对行走路线进行描绘。7认识轴对称图形,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8认识锐角、直角和钝角。能够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识别锐角和钝角。知道角的大小只与它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而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9能够识别三角形、四边形及多边形,知道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10能识别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千数图与小正方体积木块等多种模型来描述和表达千以内的数。2能选用不同的材料、模型将两位数加减法的算法迁移到三位数加减法中去,并能说出思维过程。3通过称物、掂量等体验活动,使学生感知1克(g)、1千克(kg)的实际轻重,知道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

3、通过实验、讨论等数学活动,运用逻辑推理比较物体的轻重。通过实物,让学生丰富对克和千克的感觉,培养估测物体轻重的意识,逐步提高估测能力。4通过亲身感受,初步建立对时间的量感。5学会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点。6通过使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来识别锐角和钝角。通过观察能识别三角形、四边形与多边形。7培养自觉选择合理算法和估算的意识,体验算法的多样性,发展计算的灵活性。8在探究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能够通过观察、操作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类比,能够进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够说出推理的思路。9获得对日常生活与周围环境中简单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求解、检验的经历。培养运用所

4、学知识表示生活情景中的事物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情感与态度1将表外乘法题拆成两个表内乘法题来完成,体会用已学知识来解决未知问题的乐趣,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2通过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模型来表达千、万,使学生体会到数系的扩展和用大数来表示生活中的数量的乐趣,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用的。3从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使用不同的运算方法。在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中感受数学思考的智慧与美。4在进行轴对称图形的创作与欣赏中,感受对称美。本册教材的具体内容:1数与运算(1)数的认识与表达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课本第1018页)万以内数的认识

5、与表达(课本第6063页)应用(课本第3646页)在这些章节中,学生结合生活中熟悉的具体情景和学具操作继续构建数的概念,并且将数域从百以内的数扩大到万以内的数。认识与理解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克”、“千克”,时间单位“时”、“分”、“秒”,并用它们来表示物体轻重与时间,丰富对数的概念的理解与建构。 对千以内数的认识,从实景图到数图,从读到写,认识数位顺序表,最后分拆为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教材展示了一个较完整的对数的认识与表达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足够的空间,使他们的认识从直观到抽象,从认识到表达,到建立自己的模型(课本第14页“小探究”),对学生的认知是一个大的促进。应用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与

6、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综合性知识,包括:比较轻重、认识质量单位和时间单位,掌握称量的方法,感知时间的长短等丰富的内容。这些知识的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中的经验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必须以操作为主,通过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使学生将知识与自己已有的经验联系起来,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他们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2)数的运算(课本第2034页)通过让学生选用算线、数图,用板、条、块模型、千数图简图等多种模型来建构三位数加减法过程,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思维形式化。让学生将已学的知识迁移,通过探究得出自己的计算方法,并使用算式描述自己的思维和计算过程,这些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7、在三位数加减法教学的初期,通过让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使他们了解使用不同方法进行加减法计算和表达的好处,体验算法的多样性,并能够正确进行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和表达。2方程与代数复习与提高章节中,让学生尝试在不等式 5 40,7 30中找出中可以填入哪些合适的数,最大的是几。使学生体会到在中不仅可以填入一个数,而且还可以填入几个不同的数,也就是不仅可以代表一个固定的数,还可以代表几个数。数射线(千)(课本第16页)中题3,要求在数射线上写出字母所表示的数,是为今后用字母表示数的代数思想做准备的。3图形与几何(1)东南西北(课本第4849页)(2)轴对称(课本第5051页)(3)角(课本第5253

8、页)(4)三角形与四边形(课本第5456页)(5)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课本第5758页)能对东南西北方位进行识别,能进行简单的街区图定位,能够对行走路线进行描绘。认识轴对称图形,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够识别直角、锐角和钝角。知道角的大小只与它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而与所画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识别三角形、四边形及多边形。知道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识别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知道三角形可以按角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4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数学广场给小兔涂色(课本第71页)通过做一条兔链的活动设置组合问题,让学生尝试完整、系统地找出所有不同的兔子

9、,初步认识树状示意图。二、本册教材的课时安排建议章 名 与 课 时内 容课 时一、复习与提高(8课时)登险峰1植树1分拆成几个几加几个几1正方体的展开图1连乘、连除2相差多少2二、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6课时)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2小探究1数射线(千)2位置图上的游戏1三、三位数的加减法(13课时)整百数、整十数的加减法1三位数加减一位数2三位数的加法3三位数的减法3估算与精确计算2应用题2四、应用(8课时)轻与重1直接比较1间接比较1秤和它的使用方法1克、千克与计算2时间(时、分、秒)2五、几何小实践(8课时)东南西北2轴对称1角1三角形与四边形2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2六、整理

10、与提高(8课时)万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1大数的读与写1游国家森林公园2巧算2数学广场给小兔涂色1数学广场加或减1三、本册教材的技术支持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本册教材配备了一些教学辅助用具:1 配套教学装备 : 弹簧秤及钩码 盘秤及盘秤面 计算积木几何形体图形片十进制位值板方位图板2 投影片与多媒体课件课件采用多媒体开发软件flash来制作。为了便于使用,提供的是exe文件,可直接运行。课件中插入了音乐,我们建议教师使用:内存64M以上、能播放音乐的计算机。投影片和多媒体课件一览表课 题投 影 片多媒体课件一复习与提高登险峰植树分拆成几个几加几个几正方体的展开图连乘、连除相差多少二 千以内数的认

11、识与表达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小探究数射线(千)位置图上的游戏三 三位数的加减法整百数、整十数的加减法三位数加减一位数三位数的加法三位数的减法估算与精确计算应用题四. 应用轻与重直接比较间接比较秤和它的使用方法克、千克与计算时间(时、分、秒)五几何小实践东南西北轴对称角三角形与四边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六 整理与提高万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大数的读与写游国家森林公园巧算数学广场给小兔涂色数学广场加或减第二部分 各章节的教材说明与教学建议第一章 复习与提高本章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解答乘除法的应用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探究不等式中形如“ 5 40”的式子,找到合适的解和最大的解。3

12、能将表外乘法题拆成两个表内乘法题来计算,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4认识正方体的不同展开图,了解不是所有6个正方形的组图都能折成正方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5掌握连乘、连除的运算顺序。6在算线上做加、减法,通过“补充”和“减去”求差。登 险 峰教学目标:1熟练计算表内乘除法。2正确计算两步混合运算乘加、乘减、除加、除减,进一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思想。3复习正方形、长方形。教学须知:本页的主要任务是复习表内乘除法、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正方形、长方形。“登险峰”是一个有趣的载体,教学中可以通过不断变换山门上的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登险峰。教学建议:1创设情景引入。先用投影薄膜或多媒体课件将课页2投影在黑

13、板上,通过登险峰的整个画面引起学生的兴趣。从险峰的第一道山门往上攀登,让学生身临其境地集体解题。2第一道山门,门上是表内乘法题。3第二道山门,门上是一个有余数的除法题包。28 3 = 9余 138 4 = 9余 248 5 = 9余 358 6 = 9余 468 7 = 9余 578 8 = 9余 688 9 = 9余 73 9 + 1 = 284 9 + 2 = 385 9 + 3 = 486 9 + 4 = 587 9 + 5 = 688 9 + 6 = 789 9 + 7 = 88(1)(2)观察发现(1)中被除数逐次增加10,除数逐次增加1,商相同,余数逐次增加1。然后,从(1)通过逆运算得到(2),经过观察分析可得出(2)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等式右边逐次增加10就等于等式左边逐次增加1个9与1个1,依次类推。教师在教学时可安排学生用(2)的形式对(1)的答案进行检验。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