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沿海开发为主体的江苏省新一轮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探讨

上传人:zejun11****26.com 文档编号:122715946 上传时间:2020-03-07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5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沿海开发为主体的江苏省新一轮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以沿海开发为主体的江苏省新一轮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以沿海开发为主体的江苏省新一轮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以沿海开发为主体的江苏省新一轮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以沿海开发为主体的江苏省新一轮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探讨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以沿海开发为主体的江苏省新一轮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沿海开发为主体的江苏省新一轮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探讨(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以沿海开发为主体的江苏省新一轮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探讨摘要:关键词;引言区域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空间布局战略。中国区域发展的差异和不平衡造成的影响日益受到政府、理论界和实践工作者的关注。因为它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成为一个影响社会整体进步的道德和意识形态的问题;由此演变为一个关系中国未来发展的重大的政治和社会问题。改革开放前,江苏和全国其他省市一样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省级、地市级、县级的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只是中央政府职能的简单复制和衍生,加上全省一盘棋的发展战略,省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虽有差距,但发展步伐却基本同步。改革开放后,在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进程中,苏南利用其

2、长期形成的发展基础、敏感的触觉、开放的理念和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大力推进在全国风靡一时的“苏南模式”,经济社会整体实力取得了较大程度的提升。而与苏南经济快速增长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恰恰相反的是,仅一江之隔、咫尺之距的苏北直到2004年底才赶上全国平均水平,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凹地”42。 江苏省区域发展差距客观存在的状况,已引起高度关注,相继实施了一系列战略政策。1984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积极提高苏南、加快发展苏北”的方针。1994年12月,江苏省委第九次代表大会提出“区域共同发展”战略,作为三大战略(科教兴省,经济国际化,区域共同发展)之一全力加以推进。

3、进入21世纪,全省实行区域统筹发展战略,并提出了促进苏北大发展实施战略、沿江开发战略、“四沿”发展战略、江苏沿海地区区域发展规划来具体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战略实施,使江苏省南北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的趋势得到控制。然而,各县市经济总量基数大小不一,加上苏南地区对要素的强大“极化效应”和“黑洞效应”远远大于决策者和苏北地区人们所期盼的“扩散效应”和“涓滴效应”,江苏省的区域经济差异仍然显著,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江苏区域发展的空间格局43。2006年,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地域差异明显,三大区的土地面积分别占全省的27.30、19.86、52.84,人口分别占全省的31.49、23.

4、67、44.84,人口密度呈从南向北递减的趋势,地区总产值分别占全省的62.49、17.89、19.63,其中工业产值分别占全省的67.72、16.94、15.34。人均收入苏南明显高于苏北,几乎达到苏北的2倍。另据相关专家研究,江苏省域经济与社会协同发展不平衡,南北梯度差异显著;区域发展速度南快北慢,县域快于市区;综合发展水平不平衡,苏南、苏中和苏北区域差异显著。总之,江苏省境内由南向北综合发展水平逐渐递减、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减缓,区域发展梯度差异的地域特征显著44。一、 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基础区域协调发展就是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区际关系。各区

5、域在国家和省产业政策的指导下,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发展重点和优势产业,可以避免区域产业结构雷同,促使各区域之间形成关联互动、正向促进的关系。可见,区域协调发展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国际上,日本、法国、英国、美国、德国等国家,通过制订科学的区域政策,实现了在保持发达地区良好发展势头情况下,促进了落后地区崛起;我国在加强东部沿海发展的同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并初见成效;从省域尺度看,近年来,山东省在重点发展山东半岛的同时,也成功地推动了鲁南地区的快速发展,并与发达的胶济沿线地区的发展差距趋于缩小。通过坚持和实施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抑制

6、江苏省区域发展差异的扩大趋势,减弱区域发展的极化程度,使区域发展形式逐步由“哑铃”型转变为“纺锤”型,实现江苏省社会经济的稳定、健康、持续发展。因此,江苏省实施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是可行的”。1.1科学发展观与“五个统筹”思想十六届三中全会,立足新的阶段与问题,根据新的形势与任务,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

7、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永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江苏省经济的快速增长,一些不协调的问题和矛盾也日益暴露出来,突出表现为南北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等。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力争“两个率先”目标实现的新阶段,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着力推进江苏省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8、。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是符合科学发展观与“五个统筹”思想的客观要求。因此,新时期江苏省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和“沿海开发”战略是对党和国家“科学发展观”与“五个统筹”的伟大实践和积极响应。1.2区域分工理论区域分工是区域之间经济联系的一种形式。由于各个区域之间存在着经济发展条件和基础方面的差异,因此,在资源和要素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为满足各自生产、生活方面的多种需求,提高经济效益,各个区域在经济交往中就必然要按照比较利益的原则,选择和发展具有优势的产业。于是,在区域之间就产生了分工。区域分工的意义在于,能够使各区域充分发挥资源、要素、区位等方面的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合理利用资源,推动生

9、产技术的提高和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各区域的经济效益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效益。作为社会分工空间表现形式的区域分工,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固有现象。在人类社会经济过程中,分工与合作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只有分工,才有合作;分工越发达,合作也就越紧密。江苏省内在产业结构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域梯度差异,而产业结构的这种“位势”差,也为苏南发达地区与沿海地区的产业错位发展、分工与合作提供了可能。因此,“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建立在区域分工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合理的区域竞争一合作模式。1.3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区域发展的均衡与非均衡存在着一种辨证统一的关系,非均衡是绝对的、长远的;均衡是相对的

10、、暂时的。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既强调重点先发展,又注重非重点和整体适度跟进,保持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既避免片面均衡而导致低效率和无动力,又避免过分非均衡而产生两极分化和巨大落差。因此,必须正确把握重点与非重点、先发展与后发展之间的差别度,使区域经济和社会在“适度差别”区间中运行。根据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江苏省在现有开发能力诸如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不是十分充足的情况下,要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使生产要素向最具发展潜力的的沿海地区流动,使沿海有条件地区发展成为新的增长极、发展轴;同时,又要抑制“极化效应”的不良影响,注重发挥沿沪宁线、沿江和沿东陇海的“扩散效应”,促进江苏省的全面协调发展。

11、1.4区域发展空间结构演进理论任何一个区域或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特点的空间结构。完善、协调、与区域自然基础相适应的空间结构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具重要意义,一定的空间结构特征往往成为区域发展状态的重要指示器。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其空间结构不仅随之发生变化,而且还循序渐进,表现为一定的演进规律性。因此,通过科学合理地构建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空间结构形式,可以有利于促进区域的全面协调发展。坚持“沿海开发”战略,是江苏省从总体上采取“点、线、面”有机结合的空间结构形式,即:“点轴开发、网络发展”模式,并将“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沿海开发战略”有机地统筹起来。二、江苏区域发展战略演变2

12、.1 区域均衡发展战略阶段:全省一盘棋发展(19491983)19491978期间,江苏和全国其他省市一样迈入了计划经济时代。经济活动全盘由国家和省市各级计划安排完成,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区域形成了轻、重、农分别发展的产业特色,产业结构完整,部门比较齐全。苏南地区由于近代逐步积累的工商业基础比较雄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加上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工业发展水平依然较高;苏中地区的重工业也有所发展;苏北地区形成了农业产业特色和轻工业体系。29年中,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为:苏南6.5%,苏中6.4%,苏北6.3%,呈均衡发展态势。然而,社会经济生活中缺乏市场机制和价格体系用以指导资源的配置,使省内发

13、展基础不同的区域,呈均衡发展态势,损失了经济发展的效率性。19781983期间,江苏按照国家经济体制改革部署,开展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加快了全省以农业为主区域的经济发展。本阶段,苏北、苏南、苏中农业工业发展迅猛、势头齐头并进;苏北由于农业基础较好、发展速度快于苏南;苏南工业基础优于苏北、工商业传统较深厚、资本存量较大,在工业发展主要依靠自身所积累的资本存量和不太成熟的经营意识的背景下,苏南工业发展明显优于苏北。用可比价格计算的年均GDP的增长率代表区域的经济发展速度,全省43个县市发展速度快于同期的全省平均水平(11.43%),其中苏南76.9%、苏中40.7%、苏北67.7%的市县经济发展速

14、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空间格局222(图6-3)。2.2 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阶段:积极提高苏南与加快发展苏北(19831993)19831993期间,江苏省响应国家对外开放和沿海倾斜发展战略,提出“积极提高苏南,加快发展苏北”战略。区域经济布局上,以苏南作为重点发展地区、重点投资和建设、政策优惠和对外开放程度向其倾斜,苏南地区的极化效应增强,吸引了苏北地区大量的生产要素,抑制了苏北经济的发展。为了减少区域差距,成立了11个区域性联合经济组织,以加快产业转移发展落后地区,促使落后地区产业结构逐步向合理化、高级化方向提升。结果使全省经济实力大幅度提高,但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苏北

15、加快发展的机会,使建国以后南北地区一度缩小的经济差距再度扩大。19781993年苏南、苏中、苏北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0.3%、6.8%、15.8%,差距不大,但三大区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却由1978年2.81.61扩大为1992年的4.4:2.1:1,经济增长速率呈南高北低的格局,地区间的经济差距逐步扩大(图6-4)。 图6-4 19831993GDP年均增长率Fig.6-4 GDP average annual growth rate(19831993)图6-3 19781983GDP年均增长率Fig.6-3 GDP average annual growth rate(197

16、81983)2.3 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阶段:共同发展战略(19932000)19932000期间,江苏省基于南北差距日益拉大是推进小康和现代化历史进程致命障碍的认识,在1994年12月提出“区域共同发展”战略,作为科教兴省、经济国际化、区域共同发展三大战略之一全力加以推进,并采取“徐连经济带”建设、“淮北脱贫致富”和“海上苏东”开发等一系列举措,加快苏北与苏中的区域经济发展。1993年下半年,国家针对全国经济过热,实行了财政和金融“双紧”的宏观调控政策,“苏南模式”受到极大影响,苏南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减缓。区域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呈北快南慢、沿海快于内陆的空间格局(图6-5),由于该战略没有可操作性的规划和政策作保障、各区域GDP基数不一样,致使战略目标未能真正实现,区域经济差异仍然显著且高于改革初期的差异水平,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江苏区域发展的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