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年秋期高一第一次月考.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2715186 上传时间:2020-03-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2015年秋期高一第一次月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4――2015年秋期高一第一次月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4――2015年秋期高一第一次月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4――2015年秋期高一第一次月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4――2015年秋期高一第一次月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2015年秋期高一第一次月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2015年秋期高一第一次月考.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42015年秋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第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史学家范文澜评述中国古代某一制度时说:“按血统关系的远近来区别亲疏贵贱,从而规划出无可改变的等级制度”据此可知,该制度是( ) A世袭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 2.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召公奭于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周王可在燕国直接任免官吏 B召公奭在周王室中属于大宗C燕国物产全部归召公奭所有D召公奭领有燕国土地和人口3.“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

2、基础的宗族组织”。这段话反映出西周政治A实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权力集中 B周天子是受封诸侯的天下独主 C具有血缘政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特点 D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4.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 宜扬托古改制 B 承袭华夏传统C 突出个人功业 D 标榜君权神授5. 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是指 A周天子实行分封制 B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C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 D汉武帝设立刺史制6. 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

3、“始皇帝嬴政比较黏 糊, 只要走进历史, 不管你是否乐意, 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 他都将不请自来, 躲不掉也避不开。 ”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 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确定了后世 2000 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7唐朝某中央机构的职能为:“凡百官奏钞(文书),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该机构是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御史台 8元史百官志:“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据材料可知,元行省A最初是中央派

4、出机构 B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C削弱了中央集权 D辖区广阔且权力较大9时人评说:“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对这番话,下列理解与史实相符的是A.东汉察举制的流弊,推举出来的文人及武将多不适任B.唐代科举制的弊端,考上秀才的寒门弟子才识多平庸 C.宋代科举取士的结果,导致重文轻武,武将怯于外侮D.明代八股取士的遗毒,文人品性不端,武人不能打仗10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辟了入仕做

5、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D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11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B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D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12清代的军机处设在隆宗门内、乾清门西侧,严禁外人进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也须退出。这体现了该机构的什么特点?A机构简单B处事机密C位高权重D职能法定二、非选择题40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源远流长,古代政治家运用

6、他们的智慧创造了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缔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泽被东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大盂鼎大盂鼎铭文拓片大盂鼎,又称廿三祀盂鼎,传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省郿县,在1951年潘达于先生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其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对于研究分封制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其铭文大意是:周康王说:盂,你要协助我遵行先王的制度治民治疆土。赏赐给你一卣香酒、头巾、蔽膝、木底鞋、车、马;赐给你先祖南公的旗帜,用以巡狩,赐给你邦国的官员四名,人众自驭手至庶人六百五十九人;赐给你异族的王臣十三名,夷众一千零五十人,要尽量让这些人在他们所耕作的土地上努力劳动。王说:盂

7、,你要恭谨地对待你的职事,不得违抗我的命令。-国家博物馆材料二 (西周)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材料三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国,都 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为得也。-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四 中统、至元间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 国重事,无不统之。-元史百官志(1)材料一中所涉及的是中国古代的哪一项政治制度?(分)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当时实施该项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分)该制度有哪些历史作用?(分

8、)(2)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二,指出诸侯对天子需要履行哪些义务?(4分)(3)材料三、四分别是我国古代的哪些政治制度? (分)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三、四所体现的政治制度的作用是什么?答案(1)分封制(2分);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2分);作用: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制度。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6分)(2)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镇守疆

9、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拱卫王室。(4分,每点1分,4点即可)(3)制度:郡县制度(1分)、行省制度(1分)。郡县制的作用: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的建立,把全国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了国家政治体制之中;为后世沿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的展产生了深远影响。)(6分)行省制的作用: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的展产生了深远影响。)(6分)4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

10、,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镇“奉行”而已。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逐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逐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

11、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材料四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诏。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赵翼詹曝杂记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回答,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一大型工程,该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如何?(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有哪些?作者对此有什么看法?(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对边远民族地区进行管理的机构是什么?(4)材料四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什么?(2分)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什么政治特点?答案(1)程序:中书省草拟皇帝关于兴建此项工程的报告,门下省审议,尚书省将审议通过的兴建计划提交工部,由工部具体实施。(6分) (2)措施:在军事上收回将领的兵权,充实中央禁军;在行政上重视文官;在财政上地方赋税由中央掌控。(6分)(3)不同: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握决策权,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元朝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领导六部,行使宰相职权。(4分)宣慰司(2分)(4)职能:跪受笔录,迅速将笔录的皇帝旨意传达给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大臣去执行。(4分)反映特征点: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