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批评与现当代美术研究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22695250 上传时间:2020-03-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术批评与现当代美术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美术批评与现当代美术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美术批评与现当代美术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美术批评与现当代美术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美术批评与现当代美术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术批评与现当代美术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术批评与现当代美术研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美术批评与现当代美术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级教育硕士姓名:张海靖学号:20144111001内容摘要:新的国际文化背景下,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将遇到新的挑战,本文就当代美术发展的概况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在这样的艺术环境下,美术批评的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关 键 词:美术批评 当代美术 人类艺术史新的国际文化背景下,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将遇到新的挑战,如何创作出无愧于这个伟大变革时代的力作,如何以优秀的作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审美需求,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整体国民文化素质。如何在既共生互融又相互竞争的世界美术大格局中

2、建立当代中国的艺术样式和学术形象,如何使当代美术创作与时俱进,成为中国当代先进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20世纪产生的美术家和作品灿若星河,它与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息息相关、紧密联系,因此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丰富多彩。20世纪后半叶,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趋向丰富多样,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可以说,这个时期是我国美术事业发展的最好时期之一。美术实践和理论探索异常活跃,美术创作空前繁荣。各画种创作活动在不同程度上都呈现出重视继承传统、关注现实生活,反映主旋律题材和多样化艺术追求的创作态势。美术家进行创作的

3、心态已从90年代初的躁动趋于沉静,艺术创作也呈现出在开放的、自信的心态下重新审视自身文化传统和外来文艺思潮、艺术形式,建立中国艺术价值标准的趋势。当代中国美术的现状从整体来讲,是繁荣、活跃、健康和有序的,在多方面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实绩。 中国当代美术的繁荣局面是由多种流派、风格和类型所组成的。从宏观上看,中国当代美术可以分为这样几种类型:现实主义美术、重建传统文化精神和形式的美术、现代主义美术以及具有前沿性质的实验美术。 中国当代美术的繁荣不仅表现在艺术创新还表现在制度创新、基础建设增长和理论的活跃等各个方面。在制度创新方面,许多有利于美术作品创作和美术家成长的制度正在建立和逐步走向

4、完善,如不同投资主体的展览和评选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不同层面的市场交易与艺术品收藏及相关制度己逐渐得到创作者和消费者的认可,不同渠道的国际美术交流制度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基础建设方面,一些经济发达的省市和城市兴建了许多美术类的展览馆、博物馆,其中,既有政府的投资,也有民间资金和国外资金的投入。这些展览馆、博物馆在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理论建设方面,近年来也取得一定成绩,一些批评著作、理论著作和史学著作相继面世,现有的美术类专业杂志更是美术家展示多样化创作、批评家和公众研讨美术发展的阵地。批评和理论的活跃,促进了美术创作实践的发展,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关系开始进入良性

5、互动状态。 近年来,美术批评活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多元的美术批评活动,一个十分突出的课题浮出水面,即是否承认美术批评有着相对客观与科学的标准,并确认这一标准的原则与其基本尺度是什么。 在人类艺术史上,从来也没有绝对的艺术批评的标准,但同时又始终有着相对客观的标准。 对于纷纭复杂的艺术世界,试图用一个评价尺度来规范所有的艺术活动及其作品是困难的和不现实的。但同时,人类所从事的艺术,又不可能失去必要的准绳,这一准绳与尺度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获得共同认知的统一性的体现。艺术活动能够呈现出人类积极的和进取的轨迹。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人们发现,无论是在任何时代和任何国家或地区,其艺术产品的精华总是呈现为

6、健康的和进步的态势,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 艺术批评标准的确立原则,与批评者如何看待艺术活动的本质息息相关。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提出了美学的与历史的这一艺术批评的最高标准。人类所从事的艺术活动,是依照美的规律进行的,因此作为审美评价的艺术批评必须是美学的。同时,艺术不仅审美地反映生活,而且也是人们自觉地掌握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艺术批评必须相应地对作品作出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分析评价,亦即是历史的。两者的统一,喻示了艺术批评标准确立的基本原则,即艺术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之一的本质属性审美性原则,以及艺术在人类生活中不断生成的意义价值性原则。关于审美性原则。 艺术家对世

7、界的把握始终是情感的和形象的。在艺术批评中,对于艺术家把握世界方式的评价,也应主要以其情感性、形象性特征作为主要方面,同时以完美的艺术形式来体现。情感性,即指作品蕴涵的情感特色与趋向。审美情感是指处在审美心理系统中交聚位置上的情感心理要素。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体验、判断态度,是人对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它具有独特的主体体验形式和外部表现形式,不同的体验形成不同的情感,审美情感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它超越了功利感、理智感与道德感,是诸种情感的平衡与中和;形象性,即指作品创造的形象体系是否真实与典型。艺术形象必须具备真实性,但又不同于生活的真实,而是以其是否符合生活发展的真实的逻辑、

8、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真实的逻辑为旨归。艺术形象的典型化是在生活真实性的基础上,艺术家通过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对于现实生活所做的艺术概括和集中,典型则代表了艺术形象创造的高峰;形式因素,即指艺术作品中那些与特定民族或地域的大众审美习惯与审美理想相适应的形式特点。艺术形式通过声音、色彩、线条、形体、语言的组合方式和运动方式而构成独特的审美之维,由于人们的社会存在、民族归属、地域特点、文化结构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不同艺术主体对于外部世界形式特征的接受、认知与化合也会呈现差异,具体表现为人们对形式美感的把握有所不同,这正是艺术主体独特个性的体现。艺术形式虽然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但对艺术形式的追求

9、,很难脱离艺术的内容因素而孤立存在,因此,艺术形式美的独立性只能是相对的。在艺术传达过程中,形式完美与否直接关系到艺术价值的高低优劣。关于价值判断的原则。艺术批评离不开价值判断,艺术批评也从未放弃过对艺术作品进行价值判断。 其价值判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功利性,即指作品是否符合特定社会、民族与大众的精神需求;其二,人类性,即指作品是否表现了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和共同的意愿。它包含阶级性、民族性等,但又超越了这些方面,具有更大的涵盖性和包容性;其三,人性,即指作品是否表现了普遍的人性。主要指人类的本质属性,即人的真善美方面。这一人性概念,着眼于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格理想、人的感情,比如人

10、的喜、怒、哀、乐等。作品中的人性美,是人性中生动情感的形象显现;其四,社会性,即指作品是否与特定社会的价值判断相吻合。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表现形式,艺术中包含着一个社会的统治阶级的主导价值倾向和思想观念。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的反映,艺术中体现出一个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的行为举止与特点。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艺术中折射出一个社会的文化价值类型。 这些共同要求从根本上说是人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活动中,面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种种关系所产生的普遍情绪和愿望。 艺术作品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社会伦理性,人类文化的人伦本体与社会功利主义的态度共同决定了艺术作品的道德立场。当代中国美

11、术批评在构建多维的价值功能系统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艺术批评标准的主导作用。 无论是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提出的“政治的”、“艺术的”双重标准,或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相应提出的诸如“政治的” 、“艺术的”、 “民族的” 以及“思想性”、 “审美性”、“娱乐性”等不同标准,均是遵循着基本的审美性原则及其价值判断原则。在以往的年代,我们曾经有过对于美术批评标准的形而上学的把握,特别是将所有的美术形式、美术作品置于同一种价值尺度、同一个标准之下,对美术发展产生过不利的影响。美术批评标准应当是多样性与同一性的统一,可变性与稳定性的统一。各种批评标准存在的多样性。从美术发展史上看,不同国家、民族、时

12、代、流派,不同的批评家,甚至同一个批评家在不同时期,都会出现不同的批评标准。但美术批评标准又具有同一性。不同的国家地区与民族,虽然艺术批评的标准有着一定差别,但究其实质,在人类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坐标系上,它又是非常接近的,正是在是否有利于人类进步以及有利于人的健康发展这些基本问题上,世界各民族均有着共同的追求及其利益。也正是由此,美术批评的同一性方能成立。因此,美术批评既要坚持以最高标准的宏观指导,又要提倡多样化批评标准的灵活运用。 当代我国批评界曾经出现的批评标准虽然提出年代不同、内涵略有差异,但大都从内容与形式两分法切入, 既要求内容求实、健康,合乎历史发展,又要求形式完美、独特,合乎美的规

13、律,具有感人力量。显而易见,这些标准已经具有了衡量广泛艺术活动及其作品的可能性。美术批评标准又是可变性与稳定性的统一。应当看到,美术批评作为一种运行过程,并非一个自我封闭的独立系统,而是处在社会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他文化子系统和各种文化因素对艺术活动均具有深刻的影响,时代、社会的变迁是艺术批评标准变化的根本动因,但最直接、最活跃的动因则是源于批评主体自身,基于各种原因,其既有的理论与评判尺度在批评实践中受到挑战, 使之有了变迁与分化,并使得批评本身多姿多彩起来。别林斯基把文艺批评称为“运动着的美学”,这是非常精辟的见解。美术批评标准的可变性特征,有时体现为开放性姿态,这同时也凸显出艺术

14、批评活动积极进取的特质。不同批评标准之间具有类同的质素,只有坚持开放而不封闭,使不同批评标准之间相互交融、沟通才能共同发展。 作为美术批评家,既应有其基本的美术批评的原则或指导思想,同时也应在具体的美术批评活动中把握具体的评价尺度和标准。 由于批评家的知识结构、心理素质、审美判断能力、批评视角等批评个性的差异,再加上具体批评对象的内在要求,便造成了批评标准的可变性。批评家应当遵循科学的、客观化的标准,但同时又须懂得,任何具体标准均是有其适应范围的,可以与其他标准交融的,否则就无法解释艺术潮流的演变、流派的纷呈、风格的多样、鉴赏的异趣。标准的存在正是以其多样性和历史嬗递的方式展示出来的。但是,无

15、论美术批评标准如何变化,也只能是在其整体原则与宏观视域框架下的变化。否认美术批评标准的稳定性与客观性,不是科学的态度。近年来,我国美术批评界出现了诸多问题,其间,缺乏对于美术批评应当恪守的价值观及其评价标准的认识,正是其问题的核心。 个人化批评。认为美术批评本无统一标准,可以率性而为。其实,在人类社会,从来也没有绝对个人化的艺术活动,也不存在绝对个人化的艺术批评,美术批评不应人云亦云。美术批评一方面应该作为美术创作的监督机制;另一方面,它应以前瞻性的理论视野对美术创作进行必要的指导。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这两方面的美术批评都未能切实发挥应有的作用。虽然美术批评显得活跃,批评理论也取得一些成果,但应该看到,美术批评在很多情况下不是成为作品的简单图解,就是成为对某个美术家、美术现象的文字注脚和曲意捧场。究其原因,除了批评家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外,利益的驱动和人情关系的作用也是个中原因之一。 正是基于此,匡正和确立美术批评的价值原则与批评标准,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