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胶南最后篇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2268844 上传时间:2017-10-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家乡胶南最后篇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我的家乡胶南最后篇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我的家乡胶南最后篇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我的家乡胶南最后篇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我的家乡胶南最后篇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的家乡胶南最后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家乡胶南最后篇(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的家乡胶南最后篇-旅游景点-欢迎大家来玩!人气:1308 回复:1 打印 | 文字选择:TT 琅琊台琅琊台11位于山东青岛胶南琅琊镇,东临龙湾,西靠琅琊镇,北依车轮山,南 琅琊台有千古名胜琅琊台,与青岛隔海相望。区内规划有环境优雅的多功能区,是旅游名胜、欣赏风光的好去处。琅琊台古有中国五大港口之称,因秦始皇三度东临,筑台并遣徐福东度求仙,开启中日文化交流先河而蜚声海内外。现经过开发建设,已成为吸引中外游客的琅琊台风景名胜旅游区。琅琊台位于胶南市琅琊镇东南 5 公里处,为一耸立的山丘,海拔 183.4 米。三面环海,西北为一小片平原,是著名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琅琊台“因山形如台,在琅琊,故曰

2、琅琊台”。早在战国之前就已闻名于世,著名的山海经中就有关于琅邵台的记载:“琅琊台在渤海间,琅琊之东。”史传琅琊台最早为越王勾践所建。据越绝书和吴越春秋记载,公元前473 年,越王勾践灭吴后,为了统领被吴战败的齐地,遂从会稽迁都琅琊,并在城东南 5 公里的琅琊山上筑台。台顶营造“望越楼”,以南望会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公元前 219 年东巡郡县,封禅泰山,遍把齐地八神,即天主、地主、兵主、阴主、阳主、月主、日主、四时主。因四时主祠建于琅琊台上,故“南登琅琊”。秦始皇到琅琊台后,为这里秀丽的山海风光所吸引,遂迁 3万户百姓,重筑琅琊台。经数年营造,终于建成了秦王朝在函谷关外规模最大的宫殿群琅琊台

3、行宫。水经注对琅琊台的规模有记载:“台孤立特显,出于众山上,下周二十里, 傍滨巨海,台基三层,层高三丈,上级平敞,方二百余步,高五里。”可见其规模宏大,壮丽无比。西汉末年,琅琊台建筑毁于地震,从此渐被湮没。明万历年间,诸城知县颜悦道在台顶修建海神庙和礼日亭,后人陆续树碑,史称“七十二通龙头碑”,后庙、亭、碑尽毁,仅台基保存完好。自山腰以上,3层台基层次分明,均系夯土筑成,部分地段由砖、石所砌,上中常发现秦砖、汉瓦、陶片。山南、山北还发现了筑台时铺设的陶制水管,台下海边还有蓄水池。琅琊台最珍贵的文物是秦刻石,据史记忖已载始皇令筑琅琊台后,“立刻石,颂秦德,明德意”,刻石立于琅琊台上,故名“琅琊刻

4、石”。刻石全文 496 字,其中正文 289 字,附文 207 字,其文二字一韵,四字一句,文笔流畅,言简意赅。正文记述了秦始皇统一字内的丰功伟绩,附文记录了李斯、王绾等10 个随从大臣的名字及议立碑刻的事迹。据传,碑文出自李斯的手笔。始皇死后,秦二世亦循其父踪迹巡游天下,在始皇碑刻旁加刻文字。因年代久远,到北宋时,琅琊台始皇颂德碑已亡失大半,仅存从臣姓名。二世碑亦已迸裂。清乾隆年间,诸城知县宫懋让为防止石碑迸裂,用铁箍将裂石束住。此时,碑文仅存 80 余字,后铁箍锈折,二世碑遂迸散无踪。直到 1922 年,诸城县教育局督学王培枯受命两次到琅琊台寻找,终将残石找回。先藏于诸城教育局,解放后珍藏

5、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秦代刻石 10 余处,现仅存两处,其中泰山顶所藏残碑,仅存 10 字。琅琊碑保存 84 字,且字形、笔法均优于泰山刻石,实乃国之瑰宝。 登台观海,是琅琊台一大胜景。琅琊台三面环海,东北侧是绵延 5 公里、碧波银浪的金沙摊,海中有“苍然夺目,伊如画屏”的灵山岛。西南侧琅琊古港古风犹存,观沧海日出,看蜃楼海市,由古至今,不知引来多少人。90 年代,琅琊台风景名胜区逐渐恢复,在台东部修建了秦汉风格的望越楼,上置铜铸越王勾践塑像。台下则依山新建徐福殿,雕梁画栋,衬着郁郁葱葱的山岭,显得格外古朴,尤其矗立的碑刻和徐福上书秦始皇群雕像,更为琅琊古台增添了迷人的色彩。岛琅琊台省级旅游度

6、假区,是 1995 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该度假区位于琅琊台国家风景名胜区北侧,东靠龙湾,北连车轮山,依山傍海,景色宜人。龙湾海滩长 5.6 公里,宽 800 米,滩面平缓,海水洁净,被誉为“碧波、银浪、金沙滩”,是难得的天然海水浴场。胶南大珠山大珠山景区简介:四季长青,三季有花 大珠山在山东省胶南市区南部海滨。它南北长 20 多公里,主峰大砦顶海拔 486 米,总面积 65 平方公里。它枕沧海波涛,挂高天风云,铺大地葱绿,是一道清风相连的半岛风景,即清新秀丽,又气象万千。齐乘合掖海丛书称之为“岸海名山”。古胶州志说它是“州中第一胜地”,还把大珠山和小珠山扯云裹雾的景象誉为“双珠嵌云”

7、,列当地八景之首。山中有杜鹃花如潮如涌的珠山秀谷,有古代名士隐居和文人墨客探幽的遗迹,还有千姿百态的奇石,它们栩栩如生的展示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向世人诉说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和故事。 胶南大珠山1994 年,胶南市大珠山风景区正式对外开放,大珠山景区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荟萃,有建于隋唐时期的佛教造像石窟,重修于金大定年间的石门古寺,有墓塔林、麻衣庵、朱朝洞、吟诗台、珠山石室等古代名士隐居和文人墨客探幽的遗迹;大珠山东麓珠山秀谷内,生长着杜鹃花、迎春花、棠梨花、野玫瑰等大量花卉,特别是蔓延三个山谷的万亩野生杜鹃花,盛开时,花海浩瀚,极为壮观,每年的 3 月下旬至 5 月中旬,举办规模盛

8、大的杜鹃花会;景区奇峰异石众多,其中尤以天然大佛、神龟望月、双豚戏珠、高山蛙鸣、巨鳄下山、壁虎觅食等最为著名,它们栩栩如生地展示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向世人讲述着许多美丽的传说。藏马山乡村休闲度假区藏马山位于胶南中部,主峰海拔 395 米,总面积 13000 多亩。藏马山山峦跌宕俊秀,湖光山色,田园牧歌,生态植被丰实,自然资源优势明显,加之候宜人,区位适中,素有“东有崂山,西有藏马”之称。藏南镇藏马山国际乡村游藏马山乡村休闲度假区位于藏南镇藏马山丁家松园、长阡沟村,规划建设山地旅游区、绿谷商务区、文化创意产业园、生态香草观光园、旅游综合服务区、欢乐田园、太阳谷国际老年疗养中心、特色农业观光体验区

9、、环湖旅游休闲区等九大功能区。灵山岛位于胶南市东南沿海中,距大陆约 10 公里,岛形狭长,南北约 5 公里,东西约1.5 公里,面积约 72 平方公里,最高峰歪头山海拔 513 米,是青岛和我国北方第一高岛,在全国仅次于台湾岛和海南岛,有“中国第三高岛”之称。因古籍中有“未雨而云,先日而曙,若有灵焉”的记载,故名。现有居民 3000 余人,分三个自然村。此岛山高海阔,景象万气千;峰峦起伏,植被茂密,郁郁葱葱,如锦似画。此岛为典型的火山岛,火山喷发降落之角砾岩,历经风化剥蚀,形成锯齿状山脊,发育成大小山头 56 座之多,其中高峰七八座,如灵山、歪头山等。而岛屿东南受到海水侵蚀,形成造型奇特的海蚀

10、地貌,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如老虎嘴、象鼻山、石秀才等。岛上有浮翠亭,坐落在城子口村,是为灵山岛之标志性建筑. 此处之望海楼已在其遗址上重建。相传为金完颜兀术之妹出家为尼所居。游览灵山岛,须从岛西侧的城子口码头登岸,初登岛上,可见一巨石耸立路边,上书“水灵山岛”及简介。岛上渔家风情别致,村落或居于崖边,或位于海畔,或半藏于山涧,梯田、绿树、碧海、红瓦、蓝天交相辉映,从海上望去,宛若一艳丽之翡翠浮在海面,故此地有“灵岛浮翠”之美誉。目前,灵山岛的林地覆盖率已达到 70%,成为我国北方水域难得的“海上绿洲”。琅琊台位于胶南琅琊镇,东临龙湾,西靠琅琊镇,北依车轮山,南有千古名胜琅琊台, 与青岛隔海相望

11、。区内规划有环境优雅的多功能区,是旅游名胜、欣赏风光的好去处。琅琊台古有我国五大港口之称,因秦始皇三度东临,筑台并遣徐福东度求仙,开启中日文化交流先河而蜚声海内外。 胶南琅琊台现经过开发建设,已成为吸引国内外游客的琅琊台风景名胜旅游区。琅琊台前的斋堂岛因秦始皇登临琅琊台在岛上斋戒而得名。距陆地仅 0.4 公理。面积 0.4 平方公里。岛上有三个自然村,街道整齐,房舍一新,树木苍翠,景致宜人,是胶南市最富裕的海岛村。岛上居民以捕捞为业。民俗观光旅游是这里的一大特色。灵山湾灵山湾海滨风景区位于胶南市区东部,胶南市开发区内,北依小珠山,南临灵山湾,东南与灵山岛相望,风景十分优美。风景区占地 5.3

12、平方公里。 海滨风景区东南部为灵山湾国家森林公园,内有苍劲青翠 的黑松 林、枝繁叶茂的刺槐林,其中还间有毛白杨、火炬树、山楂、紫穗槐等树种。园东侧是浩瀚大海,岸畔沙滩绵绵,岩礁广布,形成“金滩镶绿野,碧海映蓝天”的明丽迷人海滨风光特点。 海滨风景区中部是海滨游乐区,位于 灵山湾北岸,这里有 5 公里优质沙滩,其中的 3 公里建成海水浴场, 海滨风景区北部建有百国墅大酒店(二星级饭店、旅游涉外定点单位)、观海苑(旅游涉外定点单位)和肥城疗养院等接待服务设施。山子西村山子西村隶属于山东省胶南市灵山卫镇,位于灵山卫镇驻地以北 5 公里处,在小珠山东麓,地处山岭,山子西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东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接壤,西临小珠山,南隔海与灵山岛相望,北通黄岛及高速公路的海尔大道。据传,明朝初期,薛姓先祖,薛老大、老二兄弟二人,由陕西大柳树底迁到山东。老大在开发区柳花泊定居,老二在开发区的薛家岛定居,老二的后代薛清云迁至山子西村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