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模拟文综历史试题0.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2591809 上传时间:2020-03-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届高考模拟文综历史试题0.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1届高考模拟文综历史试题0.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1届高考模拟文综历史试题0.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1届高考模拟文综历史试题0.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1届高考模拟文综历史试题0.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1届高考模拟文综历史试题0.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届高考模拟文综历史试题0.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年高考模拟试题文综历史试题(二)12、一位学者认为:“除了西方制度之外,已找不到足以代替它且具有存活能力的其他体系。”并认为:“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上述说法应出现于D A英国光荣革命成功时 B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时C世界两极格局确立时 D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时131793年,罗伯特庇尔指出:“自由是属于所有的人做一切不损害他人权利之事的权利;其原则为自然,其规则为正义,其保障为法律,其道德界限在下述格言之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罗伯斯庇尔引用孔子格言的意图是B( )A体现罗伯斯庇尔

2、的高尚道德情操B反对特权,维护人权C抑制其他思想的发展D强调自由是人的一种心境体验14关于美国1787年宪法的民主性,表述正确的是B( )A规定了联邦政府的权力,巩固了国家政权B确立了共和政体,规定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C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推翻了封建制度D宣告人民有生命、自由、平等权利15观察右边历史文物图后,对这一文物分析正确的是A( )为研究汉代丝织工艺提供了实物材料是汉代东西方丝绸贸易兴盛的历史见证为研究东西方交通提供了实物材料是张骞通西域的历史见证说明汉代新疆地区已经种植棉花ABCD16为营建和保存北京市人文景观作出积极贡献的人物有B( )李诫宇文恺蒯祥傅作文ABCD172004年是瓷

3、都景德镇千年华诞的喜庆之年。在当地拍卖行中有一个瓷器,正面画着巍峨的高山,背面书有毛泽东的西江月井冈山,此诗反映的事件出现于B( )A大革命时期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据此回答1920题18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开始实施,并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过积极作用的创新制度是D( )A郡县制度B八旗制度C猛安谋克制D行省制度19抗战时期回民支队等少数民族抗日武装力量的出现直接反映了B( )A国内民族间的矛盾已经完全消失B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C正面战场未能阻止日军的速战速决D敌后抗日根据地已经成为抗战的主战场社会的进步往往以思

4、想解放运动为先导。据此回答2122题20以宗教内容为题材的西斯廷圣母和最后的晚餐称为人文主义的名画,是因为C( )A抨击了教会的贪婪B倡导宗教改革C反映了多彩的世界D提倡崇拜基督教21反映了作者“从贱至贵”,由低级到高级的生物进化观点的医药著作是D( )A神农本草经B唐本草C四部医典D本草纲目22.有人说洪秀全和曾国藩的斗争是“耶稣与孔子的斗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B A.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国 B.洪秀全拜上帝教,曾国藩中体西用 C.曾国藩建成了一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D.曾国藩使汉人重掌地方大权23.l990年6月,在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支持下,上海道台余联沅等与各国领事签订东南互保章

5、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有人感叹“南北判若两家”。因为这件事发生时CA.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 B.慈禧太后对外宣战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 D.南方出现分裂倾向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32分)材料一 “自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多以赋自赡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精密。时方镇阙守帅,稍命文臣权知,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 “诏殿前、侍卫两司各阅所掌兵,简其骁勇者升为上军,而命诸州长吏所部兵送都下,以补禁旅之阙。又选强壮卒定为兵样,分送诸道召募教习,俟其精练,即送阙下。由是

6、犷悍之士皆隶禁籍矣。”续资治通鉴材料三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 请回答: (1)材料一和二反映是哪一朝代的什么改革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上措施有何影响?(6分)(3)根据材料三,判断俾斯麦对人所说的事是指发生在中日历史上的什么事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两国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梁启超引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什么?(16分)(4)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和50年

7、代的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实施了社会改革,试说明上述改革在历史背景、措施手段上的主要共同点,美国的改革对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有何影响?(6分)(1)北宋初年,为解决唐后期历来的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中央集权所进行的行政(文臣知州)、财政(置转运使)、军事(设立禁军)这三方面的改革。(4分) (2)积极作用: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消极影响:一是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二是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三是地方财政困难。给宋北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6分) (3)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洋务运动。(2分) 原因:日本的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倒

8、幕派力量发展迅速;倒幕派掌握较大实力,推翻幕府统治;倒幕运动后,明治政府进行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建立了近代化的独立国家。中国清政府内部的顽固势力强大;洋务运动在中央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改革重点在生产力方面,洋务派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改变封建制度。(12分)论证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2分) (4)共同点历史背景:经济严重受损。美国遇到重大的经济危机;二战后西欧各国经济亟待恢复。措施手段: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4分) 影响:为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2分)2010年高考模拟试题文综历史试题(三)1.清朝末年,清廷派遣五

9、人臣出使西洋考察政治.五大臣在考察报告中提到德国时说:“德国以威定霸立国之意,专注重练兵。故国民皆有尚武之精神,即无不以服从 为主义。其人民习俗,亦觉有勤俭质朴之风,盖其长处,在朝无妨民之政, 而国体自尊;人有独立之心,而进步甚猛。”材料反映五大臣对德国政治制度的态度是 A.赞赏,德国保留了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传统且成为强国,这是清王朝向往的B.否定,让国民尚武、“无不以服从为主义”,有违中国传统礼教C.否定,国民享有参政权利“有独立之心”,不利于加强专制统治D.赞赏,德国用武力实现了国家统一和富强,并在一战中取得主动2.民国初年,政局动荡,中央政府失去对地方的有效控制。以下对造成这种局面的相关

10、因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DA.武昌起义后各省宣布反清独立 B.民国初年中央政权内部斗争激烈C.帝国主义列强加紧对中国争夺 D.民主共和观念冲击君主专制思想3.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对某事件这样评价:“在其开始,是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是当时运动中的右翼)三部分人的统一战线的革命运动。它的弱点,就在只限于知识分子,没有工人农民参加。但发展到六三运动时,就不但是知识分子,而且有广人的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成了全国范围的革命了。”这一事件指B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国民大革命 D.一二九运动4.凌青诗作:“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前仇

11、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复已腾飞。”诗中涉及的历史事件有C 虎门销烟 签订南京条约 签订马关条约 香港回归A. B. C. D.5.变法维新的呼声早在19世纪60年代初期就已经酝酿,但只有到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它才发展成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其社会条件不包括C A.“瓜分豆剖”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B.“举步维艰”的民族工业初步发展C.“揭杆斩木”的农民运动初显端倪D.“自强新政”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6.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此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种状况应出现在下列哪个条约签订后D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

12、辛丑条约 7.19041907年中国兴起了一个兴办实业的新娘潮,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份,引起了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新企业。”以上材料说明这次兴办实业的浪潮 B A.直接推动力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1世纪教育网 B.与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机相联系,具有爱国的性质 C.欧洲列强放宽了对中国经济侵略是主要原因 D.是民国政府发展实业政策的结果 8.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人,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报纸已成

13、为党的宣传工具 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9.100年前,梁启超在兴民权基础上发表新民说,提出“新氏”思想,他认为,要建设“新”的中国,必须先养成“新”的国民。“新民”是指有爱国思想、尚武精神、社会公德、人格的新国民。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梁启超发表新民说意在说明 B A.维新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B.中国政治改革不宜操之过急,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C.要革命,不要改良21世纪教育网 D.兴民权是变法的根本,是强国的保证10.中华民国成立后,列宁高度评价了孙中山及其革命的卓越贡献,并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这场革命“正在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列宁的这一看法肯定了D A革命派从此登上中图政治舞台 B.孙中山防止了社会的贫富分化C.孙中山为救国救民而不懈努力 D.辛亥革命打击了列强在华势力11.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