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经济常识重要知识点归纳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22559498 上传时间:2020-03-0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经济常识重要知识点归纳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政治经济常识重要知识点归纳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政治经济常识重要知识点归纳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政治经济常识重要知识点归纳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政治经济常识重要知识点归纳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经济常识重要知识点归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经济常识重要知识点归纳(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政治经济常识重要知识点归纳第一课 商品和商品经济1、 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成为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劳动产品;必须用于交换。(2)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商品交换(相互让渡或买卖商品的行为)商品生产(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3)商品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 商品的基本属性(1)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2)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反映了人

2、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和特有属性。(3)商品的交换价值任何商品都有价值,但商品的价值是不能自我表现的,必须通过交换,由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量的比例就是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4)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必然有使用价值)3、 商品的价值量(1)商品价值量的含义: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2)商品价值量

3、的决定因素: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3)劳动生产率的含义:劳动生产率就是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劳动生产率高低的两种表示方法:每个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是商品生产者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4)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短,该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

4、。所以,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4、 货币的产生和本质(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发展过程: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货币的产生。(2)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就是从其他商品中分离出来,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3)货币的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4)货币的本质: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5、 货币的职能(1)货币的五种职能: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体现。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

5、本职能。(2)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的货币。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购买手段)。公式为:商品货币商品。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的货币。(3)价值与价格:在货币产生之后,用货币来表现商品的价值,叫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4)货币的其他职能 贮藏手段把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贮藏起来。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实

6、在在且足值的货币,即金银铸币或金银条块。 支付手段货币被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 世界货币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6、 纸币的产生和发展(1)纸币的含义: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纸币具有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部分世界货币的职能。但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因此不具有价值尺度和贮藏手段的职能。(2)纸币的发行: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商品价格总额 待销售的商品量价格水平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 = = 货币流通次数 货币流通次数(3)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通货膨胀:纸币的发行量

7、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实质: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措施:A.要大力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B.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实行适度从紧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方针,努力增收节支,同时要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C.要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抑制消费基金过快增长;D.要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通货紧缩:表现为物价水平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通货紧缩的过程往往伴随着生产下降、市场萎缩、企业利润降低、生产投资减少,以及失业增加、收入下降等现象。(实质: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社会总供给)A.降低利率,刺激社会投资,增加货币的供应

8、量;B.鼓励消费,加快货币周转速度;C.发行国债,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扩大社会总需求;D.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产品的升级换代,吸引社会消费,减少产品的积压。7、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8、 价值规律的作用(1)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2)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3)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

9、竞争中优胜劣汰。 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从根本上归结到一点,就是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第二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2)国有经济含义:国有经济,亦称全民所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一种公有制。地位: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A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

10、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B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壮大。(3)集体经济含义:集体经济是生产资料归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经济。地位: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体制:我国的农村集体经济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4)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由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所有制形式。这种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都属于公有制经济。 (5)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

11、式和组织形式,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都可以利用。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2、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1)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的所有制经济。类型 私营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的所有制形式。外资经济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吸引外资建立起来的所有制形式。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境外资本部分、外商独资企业。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要鼓励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依法保护各类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并实

12、行引导、监督和管理。(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控制国民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3)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说来,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比较落后,发展很不平衡,呈现多层次性。这必然要求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与之相适应。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

13、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加以利用。实践证明,这项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3、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2)按劳分配以外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等。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是同个体经济相适应的分

14、配方式。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凭借资本、技术、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而取得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在公有制经济中对劳动者生活起保障作用的福利性分配,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各种收入,也属于非按劳分配。(3)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具有客观必然性。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这一分配制度激发了社会成员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的热情,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起到了

15、巨大的促进作用。4、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1)资源和资源配置 资源:物质资料的生产必须具备的基本的生产要素的统称。资源配置:人们为了满足自己多方面的需求,对社会可以利用的有限资源进行一定的安排。资源配置的方式: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主要依靠市场的调节作用实现。(2)市场和市场经济狭义市场和广义市场A. 狭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即有形市场。B. 广义的市场就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包括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2)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平等性在市场上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地位平等;等价交换)竞争性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争。法制性社会经济运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础,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依据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开放性市场不是相互封闭的,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