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2)

上传人:lcm****20 文档编号:122544509 上传时间:2020-03-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8.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2)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2)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2)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2)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2)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学过程的重心由“教知识”转向“教学生”,教学的目的也由知识的传递转向学生的发展,这决定了教师的控制方式应该是非结构性的、开放的、民主的。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一)强化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在新的课程环境下,教师不再是既定教学规则的执行者,而是教育教学的决策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全面系统地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知识,创造性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使教育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使自己既是教育工作的实践者,又是教育理论的探索者。教师要参与课题研究,撰写教育教学论文,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投身教育科研也能给教师带来自我实现的快

2、乐。(二)发展教师的交往与合作能力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的人际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新课程强调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其次,新课程强调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在新课程实施中,合作学习的要求,强调学科课程相互融合,尤其是综合课程的出现,对教师之间的有机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合作的实现需要有善于沟通的品质和能力,需要有理智的判断和成熟的热情,需要有进行换位思考的能力。新课程特别要求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与沟通,从而共同构建、推进、生成课程。因此,具备交往与合作的能力是新课程对教师的突出要求之一。(三)培养教师

3、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合的能力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开发与选择课程资源的能力,而且还要具备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事实上,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新课程除了要求教师要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还要求教师具有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力。所谓的整合,就是指通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互相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是一个包含着智慧、意志、互动、调整的行为过程。课程整合有多种模式,不同的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个

4、性化的课程整合模式。(四)发展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技能新课程要求广大中小学教师在继承发扬传统的教学技能的同时,努力学习掌握现代教学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信息技能课通常有两种模式:(1)独立开设一门信息技术课;(2)将信息技术内容整合到中小学各科的课程中去。第一种模式主要关注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在新课程中,这一任务由被安排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信息技术课来完成。第二种模式强调的是把信息技术教育与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它要求把信息技术当做学生

5、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它有助于实现课程学习的目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助于促进班级之间、校际之间乃至全球性学习社区之间的合作交流;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因而,这种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方式将成为今后信息技术教育的主流教学方式。二、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学习要求面对新课程,教师要树立新形象,必须学习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 教师要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给予、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选择、学会激励、学会“IT”、学会创新, 才能与新课程同行。(一)学会关爱爱是教师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先决条件。热爱学生是教师爱心的集中体现。师

6、爱的基础条件是平等,爱首先要尊重。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情绪情感、个性特点、抱负志向,尊重学生的选择判断和个人意愿。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关爱学生,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在学生心目中,亦师亦友,民主平等,是“好教师”的最重要特征。(二)学会理解学会理解,才能学会关爱。“误解是教学失败的重要原因,理解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的言行,要考虑学生们的想法和感受。学会理解,特别要理解那些学习困难和行为过失的学生,他们往往被戴上“坏帽子”,其结果往往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其实,问题学生不一定是坏学生。(三)学会宽容宽容是一种极有价值的教育艺术。学会宽容,就是尽可能地尊重多

7、样性、珍视个性,尽可能多地习惯“一个世界,多种声音”,尤其是对学生缺点错误的宽容性。学会宽容,意味着教师要学会期待。(四)学会给予给予,当前最重要的是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能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主动发展的教育首先具有选择性。因此教师要学会给予,要给学生以自由选择的空间和余地,让学生能够自主地选择。(五)学会分享作为参与者,教师要学会分享。分享是双向的沟通、彼此的给予、共同的拥有。学会分享,要求教师防范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好为人师;学会分享,还要学会欣赏。教师要真诚地欣赏和表扬自己的学生,才能使师生关系更融洽。(六)学会合作在新课程实施中,合作学习的要求以及综

8、合课程的出现,首先对教师之间的通力合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之间密切合作,可以相互提供支持,启迪灵感;共享智慧、减轻负担;示范合作,促进成长。(七)学会选择社会的进步伴随着愈来愈多的选择机会和可能,主体化、个性化的教育自然需要以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可选择性为条件。作为引领学生进行积极选择的向导和顾问,教师要首先学会选择。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和积累,从而具备高度的判断力和鉴赏力,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八)学会激励光荣与梦想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成长需要激励。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待着收获、肯定和赞誉。教师应珍惜学生心灵深处

9、的渴望,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获取“我能行”的成功体验。(九)学会“IT”这里所说的“IT”,是指信息技术。掌握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的必要手段。给学生创造最有利的信息环境,培养和提高学生获取、加工信息的能力,则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任务。(十)学会创新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教教材”“照本宣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教师的劳动必须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教师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使自己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才会永远体验到职业的内在欢乐与尊严。三、新课改对教师专业知识的要求(一)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的专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三方面的素质。1.教师

10、的职业道德对教师这一专业素质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一个显著特征。2.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1)精深的专业知识;(2)广博的文化修养;(3)丰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3.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师的专业技能包括:(1)课程开发的能力;(2)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4)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的能力。(二)新课改中对教师专业知识的要求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推进新课程的关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的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素质:1.专业信念要求教师从新的视角来重新发现学生,关注学生,关注学生自主地发展,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倡导让学生积极主动、有意义地学习

11、,并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重新构建自己的专业信念体系。这将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方向和性质,直接关系着课程改革的成败,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方向。2.专业知识教师要具有宽厚和综合的学科基础,不仅要了解和掌握某个具体学科的知识和理论,而且还必须更加广泛地学习和了解其他相关学科与领域的知识和理论以及各个学科和领域知识之间的关系;不仅需要对各种不同的知识和理论进行选择、组织、传递和评价,而且需要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知识创新和增值,形成新的专业知识体系;提高教学专业能力,推动新课程在更高层面上发展。3.专业能力面对新课程,除了与教学实践直接相关的特殊能力,如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组织能力、班级管理能力等以外

12、,教师还需要重视提高以下三方面的能力:(1)课程开发能力。教师要具备课程开发能力。(2)科研能力。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研究意识,善于发现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将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探索出教育的规律。(3)反思能力。表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进行反思,善于从中发现问题、发现新鲜的意义,通过反思,教师的自我觉察能力和自我反省水平得以提高。4.专业自觉要求教师对自己专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具有深刻的认识,自觉追求专业发展,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有较强的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主动投入课程改革,更新观念,变革行为,吸取新知,扬弃旧知,做专业发展的主人。5.专业自主教师不再仅仅是一个课程的忠实实施者,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课程具有了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性质,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