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节课理论考试学习材料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2254269 上传时间:2017-10-17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08.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节课理论考试学习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百节课理论考试学习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百节课理论考试学习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百节课理论考试学习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百节课理论考试学习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百节课理论考试学习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节课理论考试学习材料(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学习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条 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第三条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第二十九条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

2、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第三十四条 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三十六条 学生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二、教育方针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

3、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 1 条三、培养目标:1、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2、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3、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4、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5、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6、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7、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国务

4、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 17 条四、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的主要内容1、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关注情感、态度的培养。2、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3、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 23 条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

5、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

6、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加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第 2 条六、教学过程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2、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3、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

7、呈现方2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第 10、11 条七、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国家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走进新课程第 23 条,49 页八、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1、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2、要坚定不

8、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3、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走进新课程第 32 条,112 页九、教学观1、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3、教学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检。4、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走进新课程第 33、34、35、36 条,113 页十、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是完整的人。都有自身的独特性。与成人之

9、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学习的主体。是责权主体。走进新课程第 37 条,120 页十一、新型师生关系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1、树立教育民主思想。2、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3、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走进新课程第 38 条,122 页十二、教师角色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

10、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走进新课程第 39 条,124 页十三、教学行为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以下六种学生: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教师要学会赞赏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

11、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的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性向。3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

12、过程。在教学前进行反思,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使教学经验理论化。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课程的综合化趋势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必须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走进新课程第 40 条,128 页十四、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是:1、主动性 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2、独立性 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在学校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

13、的过程。3、独特性 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4、体验性 强调身体性参与,重视直接经验。5、问题性 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走进新课程第 42 条,131 页十五、学生评价内容1、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可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能对个人的行为负责,表现出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2、学习能力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承担起学习的责任;能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水平,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能把不同的学科知识联

14、系起来,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探究与创新精神等。3、交流与合作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观点,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等。4、个性与情感对生活、学习有着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拥有自尊和自信;能积极乐观地对待挫折与困难。表现出勤奋、独立、自律、宽容和自强不息等优秀的个性品质。走进新课程第 48 条,151 页十六、教师评价的内容1、职业道德 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上进,具有奉献精神;公正、诚恳,具有健康心态和团队合作的团队精神。2、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

15、异,鼓励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赢得学生的尊重。3、教学设计与实施能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使之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和其他能力发展的现状与需求;与学生共同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4、交流与反思积极与学生、家长、校长、同事交流和沟通,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制定改进计划。走进新课程第 51 条,161 页十七、科学发展观与教育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一、全面认识教育的作用和

16、地位科学发展观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涵,进一步说明了现代社会中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更加明确了教育与整个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进而突出了教育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人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核心和最终目的,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是人才资源开发的基础。4教 育 不 仅 仅 是 扩 大 生 产 资 源 的 手 段 , 而 且 是 促 进 社 会 公 平 、 和 谐 , 提 高 人 们 解 决 环 境 与 发 展 问 题 和 实 现 可 持 续 发 展的 关 键 因 素 。二、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在科学发展观这一科学体系中,以人为本是其本质和核心,全面发展是其重要目的,协调发展是其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是其重要体现。科学的教育发展观的关键和核心是按照教育规律发展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不断强化素质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人民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