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的理解和适用样本

上传人:亦明 文档编号:122489070 上传时间:2020-03-06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329.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的理解和适用样本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的理解和适用样本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的理解和适用样本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的理解和适用样本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的理解和适用样本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的理解和适用样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的理解和适用样本(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的理解和适用样本 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的理解和适用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 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王利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人: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大家晚上好!欢迎来到本次民商法前沿论坛暨华润雪花论坛。 今天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了尊敬的王利明老师来为大家做一场名为“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的报告。 同时我们也邀请到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王轶老师、石佳友老师、张勇凡老师、朱虎老师来对王老师的报告进行评议。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老师的到来!(掌声)下面有请王老师开始本次演讲

2、!王利明教授:各位老师、同学晚上好!33月月131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买卖合同司法解释),这个司法解释是合同法领域里继合同法司法解释一与合同法司法解释二之后的第三个非常重要的有关合同法的司法解释。 它的内容比前两个更为丰富,涉及的问题更多、更复杂。 我个人认为,除了这一次讲座之外,我们还需要进行认真的学习、领会。 有必要的话我们还会多做几次讲座,邀请司法解释的起草者和各位老师针对这个解释一起来做一些解读。 现在我们国家的很多地方,民事案件的数量都超过了案件总数的90%。 而民事案件里面,大部分都是合同案件。 合同案件之中里面最典

3、型的还是买卖。 所以认真地领会好这个司法解释,不仅能够加深我们对合同法的理解,而且对从事实务工作也非常重要。 首先,我想谈一下这个解释的积极作用。 这个司法解释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贯彻了鼓励交易的立法宗旨,对促进经济的发展会起到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鼓励交易的原则是合同法起草所秉持的非常重要的原则。 只有鼓励交易才能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本身就是由无数的交易组成的,交易越繁荣,市场越繁荣。 合同法是创造财富的法,而侵权法和物权法主要是保护财产的法。 创造财富如何体现?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鼓励交易,通过鼓励交易来创造财富。 在这个解释中,有多个条款,比如第11条

4、确认,在没有书面合同情况下,如果当事人一方有收货单、结算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 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单、发票等证据,也能够证明合同关系的存在。 这对法院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法院不能再像过去一样,一旦没有书面合同,就不愿认真了解是否存在口头合同,在这种情况下应直接宣告合同不成立。 现在只第要有这些证据,也能够证明合同存在。 这就有利于鼓励交易。 第22条第一次承认了预约合同的效力,目的也是在于鼓励交易。 第二,尊重合同自由。 合同自由是合同法的精髓,是意思自治在合同法领域的集中体现。 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合同法必须全面贯彻合同自由的合同法。

5、这个精神在合同法中体现得非常充分。 而在这个解释中,很多地方也充分体现了合同自由的精神。 比如解除合同后违约金条款依然有效的规定,其本意就是尊重当事人关于违约金的约定,体现的还是合同自由的精神。 第三点,有利于弥补合同法的不足,填补合同法的漏洞。 这一点在解释中表现得很充分,比如合同法根本没有加以规定的预约合同,还有第818条、919条关于异议期间的规定、所有权保留的具体适用,还有第838条关于分期付款到底分几次才能认定为分期。 在合同法起草时,这个问题被认为是太过具体,有关的纠纷也不多,因此,合同法就回避了该问题,而将其留给司法解释来解决。 但是司法解释一直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能够说是一个法律

6、漏洞。 这次这个司法解释填补了这些漏洞,弥补了合同法的不足。 第四点,总结了审判实践中有益的经验,确立了一些重要的裁判规则。 例如,第11条以送货单、收货单、结算单、发票等单据来确立合同关系,就是因为实践中大量的情况是一方当事人手中只拿到了发票,但能否据此认定合同关系的存在?解释通过总结审判实践经验,确认这个也能够作为合同的依据,我认为这对法院的裁判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的优点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今天谈的重点是针对解释中所存在的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对此,我想提一点个人看法,大家能够共同讨论。 但是,我的本意并不是说这个解释不好,也不是批评,主要是将值得商榷的地方提出来,我们

7、大家一起深入讨论,通过争鸣使相关问题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探讨。 (一)关于无权处分的效力大家知道,无权处分在实践中经常发生。 合同法151条把它确定为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 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效力待定的行为。 例如,我将手机借给别人,结果他未经我的许可把手机卖给了其它人,这就是典型的无权处分。 按照合同法151条的规定,必须由真正的权利人追认或者无权处分人事后获得处分权,否则合同就是无效的。 在追认之前,合同效力处于待定的状态。 对此,我想解释一下,其实合同法151条在最后一稿之前后面还有一句话,就是“受让人是善意的除外”,好几稿都一直

8、有这个意思,但是最后的时候把它删掉了。 主要原因就是考虑到有关善意的问题要在物权法中规定,合同法没有必要写得太多,否则就把物权法的内容都概括进去了。 但是,151条出来之后,一直受到批评。 因为如果受让人在善意的情况下,真正权利人不追认,合同是无效的。 合同无效,善意受让人无法要求无权处分人承担违约责任,只能要求其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这样一来对善意买受人的保护非常不利。 因为缔约过失就是赔偿信赖利益损失,赔偿的范围非常有限。 151条也因为这个原因一直受到批评。 但是,在物权法通过之后,物权法第第6106条关于善意取得的规定,确立了在善意买受人已经支付价款并且交付或办理登记手续的情况下,受让人

9、基于善意取得能够取得标的物所有权。 在善意取得的情况下,这个合同是有效的。 这就意味着物权法关于善意取得的规定已经弥补了合同法151条没有充分保护善意买受人的缺陷。 当然,这个问题也是一直有争议。 很多人认为,物权法和合同法都是平行的法律,为什么物权法的规定能够修改合同法的规定?这个问题是有争议的,这里我也想给大家讲一下。 大家有兴趣能够看看我的合同法研究以及有关的文章,里面讨论过这个问题。 这里我想从体系解释的层面,把合同法51条和物权法6106条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解释。 这样我们就会发现,合同法151条规定的是所有类型的无权处分的形态,而物权法针对的则是特殊类型的、能够适用善意取得的无权处

10、分。 因此,物权法的规定是特别规定,合同法的规定是一般规定。 这时作为特殊规定的物权法规则,应优先于合同法151条针对所有无权处分行为的一般规则。 从这个意义上说,善意取得应当优先于合同法151条来适用。 这样我们就能够发现,善意的买受人其实已经通过善意取得制度的确立获得了一定的保护。 但是,即使如此解释,在司法实践中依然存在着疑问,就是说即便物权法6106条确认了善意取得制度,但是买受人即使是善意的,如果没有支付价款,或者没有办理交付或登记手续,依然不能获得善意取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 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得的保护,此时按合同法15

11、1条合同还是无效的。 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就产生了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第33条的规定,即“如果当事人一方以出卖人在缔约时对标的物没有所有权或处分权为由主张合同无效,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这就是说,当事人在法院以无权处分请求合同无效的,法院不予支持。 那么从反面解释来推论,我的理解就是在无权处分的情况下,合同都是有效的,即使真正权利人没有追认。 首先我们应该肯定,第33条出发点和初衷就是为了解决我们刚才讲的对善意买受人的保护。 这个想法是很好的。 同时,我们也应该承认,第第151条在保护善意买受人方面的确存在很大的不足,即使物权法已经做适当的弥补,但是依然还是不够的。 那么,问题就在于,为了保护善意买

12、受人,是否有必要把所有无权处分都确认为有效?这个问题就需要讨论了。 按照现在的第33条的反面解释,无权处分行为实际上都是有效的,合同法151条的规定也实际上被废止。 甚至我认为,效力待定这种行为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 这是对合同法理论的重大突破。 今后的合同法课程可能都不能再讲效力待定了。 我觉得,必要的突破、创新是对的,合同法有漏洞的话也应该填补,关键是这种根本性的改变是不是非常合理?我认为需要探讨。 起草者主要是用物权行为的理论来进行解释,也就是要区分处分行为和负担行为。 订立无权处分合同只是一种债权行为,而移转所有权是一个处分行为,所以没有处分权只影响物权行为的效力,导致物权不能移转,但是

13、不影响合同的效力。 针对这一点,我想谈几点看法。 第一点,我认为不论第33条把所有的无权处分行为确定为有效是不是必要,都不能也不应当用物权行为理论来进行解释。 这是因为物权法在制定时,针对物权行为理论已经讨论了很多次了。 立法者从全国人大法工委到有关的参与者,都明确表示物权法没有采纳物权行为理论。 我在德国慕尼黑和德国教授讨论物权行为理论时,一位教授告诉我,他正在慕尼黑讲物权法的课程。 他给学生出了一道题:拿拿010欧元买010个面包圈,一共订立了多少个合同?若用物权行为理论来回答,没有一个能回答的了。 后来有一个学生说订了111个合同,因为按照物权行为理论,物权合同和债权合同是分开的。 首先

14、要订立一个购买面包圈的债权合同。 然后要基于物权契约和交付行为才能发生物权的移转。 因为按照物权行为理论,仅仅有一个债权合同要求购买面包圈,只是形成了一个购买面包圈的债权合意,但是不能移转面包圈的所有权。 要移转面包圈的所有权,首先要有移转所有权的合意,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 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也就是一个物权合同;还要再有一个交付行为。 每一次要交付一个面包圈的时候,事先都要有一个物权契约。 这样买010个面包圈要交付010次,就要有010个物权合同。 加上债权合同就是1111个。 但是教授说至少313个,因为交付价金也是一个合同。 另外最后还要找22毛钱。 如果你跟卖面包圈的人说,我们订立了313个合同,他一定会说你脑子出毛病了。 物权行为理论不能说没有道理,它有它的道理。 但是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可能没有几个国家接受这个理论。 那位教授跟我讲,主要原因是德国人自己都搞不明白,怎么让外国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合同/协议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