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背景下语文教研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224782 上传时间:2017-06-0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改背景下语文教研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课改背景下语文教研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课改背景下语文教研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课改背景下语文教研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课改背景下语文教研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改背景下语文教研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改背景下语文教研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课改背景下语文教研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摘要】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教研当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之势,百家争鸣、畅所欲言带来的是对语文本质认识的加深及对语文教学实践能力训练的增强。然而,繁荣的背后语文教研也存在不少问题:或失之观念僵化,思维狭隘;或失之行为策略不当;或失之态度与动机不纯。这是因为没有处理好语文教研中的若干重要关系的缘故。语文教研如果能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预设与生成、课内与课外、民族视野与国际视野、吸纳与创新、自述与引用、赞扬与批判、成功与成名的关系,就能形成语文教研的真正繁荣,并最终实现提高全民族母语素养的目标。关键词课程改革;语文教研;素质教育 21 世纪伊始,我国百业俱兴

2、的势头更劲,语文课程改革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之势。繁荣体现在百家争鸣、畅所欲言中对语文本质认识的加深以及对语文教学实践能力训练的增强。然而,在繁荣的背后语文教研也存在不少问题:或失之观念僵化,思维狭隘;或失之行为策略不当;或失之研究态度与动机不纯。这是因为一些教师没有处理好语文教研中的若干重要关系。实际上,如果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等八大关系,就会取得符合课改精神的有较大现实价值的教研成果,就会使语文教研步入专业化、科学化的轨道,就会2使语文课程改革真正繁荣发展,并最终惠及素质教育。一 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这涉及到对语文教研最核心理念“语文本质”及由它衍生的相关理念的正确理解问题。在这对

3、关系上,现在的一些语文教研工作常出现僵化、狭隘的错误。具体表现在一些人是“工具派” ,认为语文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 ;一些人是“人文派” ,认为语文的本质属性是“人文性” ;还有一些人是“文学派” ,认为语文的本质属性是“审美”等。这些偏执一端的做法,显然犯了思想肤浅、思维狭隘的错误。而正由于这种肤浅、狭隘,导致语文核心概念不明,学理不清,以致一些教研不仅浅薄,而且与自己所要追求的目标南辕北辙。因此,搞好语文教研工作首先必须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语文课程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本质关系”就在于语文的基本性质是“言语形式的工具性” ,而这种“工具性”又是附带“人文”的工具性。换句话说, “语

4、文课程的本质,是言语形式的工具眭,语文课的人文性和科学性特征,都基于工具眭,均是工具性的派生功能” 。这很重要,因为一方面它是语文课程区别与其他课程的标志,另一方面确立了此属性就会派生出一系列关于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正确理念,像“语文教学是附带人文性的言语教学” “语文教学要加3强双基训练” “语文课程应立足于言语形式” ,等等。不然,语文教研就会轻视“言语形式” “言语应用” ,过分强调“言语内容的人文性” 。但这里要明确的是:语文教研强调语文言语形式的工具性,但绝不排斥语文“言语内容的人文性” (当然也包含不排斥“审美性”)。语文教研是既强调“工具性”又强调“人文性” 。因为语文里毕竟有着丰富

5、的人文资源,轻视“人文性”是不现实的。二 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当今语文教研的一个热点就是“讨论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因为这牵涉到“传统教学的弊端”和“现代教学和传统教学如何结合才能产生优长”的问题。在这对关系上,现在的一些语文教研也常出现偏执一端的错误,即认为“预设的就是传统的,传统的就是不好的” ,或认为“生成的就是现代的,现代的就是好的” 。这些人忽视了一个事实:传统预设有优点而现代生成也有缺点。他们只看到了“生成”发挥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好处,没有看到“预设”规范学生学习行为、夯实学生知识与理论基础的好处;只看到现代课堂有“生成” ,没看到传统的预设课堂实际上也有生成。事实上,无论在传

6、统教学还是在现代教学中,在很多情形下,预设都是不可少的,甚至是主要的。因为任何人在学习中都有“生成不了”的时候,这时就需要教师指点,而这“指点”就可能是早就4预设好了的。因此,对文化素养、语文水平处于发展中的学生来说,科学预设不仅是需要的,而且是应该多于即时生成的。不然,教师的“主体性”和“主导作用”如何发挥?教师完全不预设指导,让学生“低水平生成” ,实际上是“忘记了教师的职责”而使学生处于“放养”状态。但是,在这里,我们强调“预设”一点也没有忽视“生成”的意思,相反认为语文教研中要尽可能多地鼓励生成,因为“生成”毕竟是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好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和教研中正确的

7、预设和生成关系是“预设和生成共生共荣” 。换句话说,预设是为了这一次好好生成,生成是为了下一次好好预设。预设和生成不是教师和学生任何一方的事,而是共同的事。三 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这是一个关系到语文课程范畴本质的问题。在这对关系上,现在的一些语文教研也常各执一词,争论激烈。一种看法是“语文课就是和语言文字打交道,只要仔细研读文本就行” ;另一种观点是“生活处处有语文,应走向社会学语文” 。前者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课文” ,后者是“如果学语文,工夫在文外” 。显然这种各执一端的做法是有违语文课程范畴的本质与规律的。关于这对关系,争论的实质主要在两方面:1)我国基础教育中的5语文到底是“

8、大语文”还是“小语文”?2)语文教学中应怎样施行“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原则”?要正确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就必须回答这两个问题。目前就这两个问题主要有两种回答。 “有限开放的语文观”的回答是:学校语文是“小语文” ,语文教学要立足课内文本,有限联系课外,如余应源先生就是坚定的“小语文”论者。他说: “我们要认识和研究的不是与整个生活相连的泛语文,我们的对象是现代学校教育分科课程体系中独立的专门的语文课程中的语文 。 ”另外,王富仁先生虽提出了“大语文” “小语文”的概念,王荣生先生虽提出了“语文教育” “学校语文教育” “语文科课程”和“具体形态的语文课程”等 4 个概念,但实际上就语文基础教育而

9、言,他们也是认同“小语文”的。 “无限开放的语文观”的回答是:学校语文是“大语文” ,要立足课外,大量利用课外语文资源来学语文,对课内文本可以简便处理,因为“课内文本只是大干世界万千例子中的一个” ,大千世界到处可学语文。因此,在具体实施“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原则”的时候, “小语文”论者主张要把握课内文本的言语形式,精析课内文本涵容,只是在有必要联想佐证时才适当延伸课外;而“大语文论者”则简化处理课内文本,或日只做“蜻蜓点水”般的处理,把大量时间和精力用在“延伸拓展”上。这样的例子在课改背景下的公开课和示范课上是很多的。为此,语文教研者要关注各种关于“语文范畴”的观点,品评不同语文范畴观的优劣

10、,明6确基础教育语文课程“小语文”的性质,进而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四 处理好民族视野与国际视野的关系这是一个既牵涉到语文教研的行为策略(视角)问题,又涉及到语文教研观念是闭塞还是开放的问题。语文教研既要继承和发扬本民族语文教育研究的优秀传统,也要吸纳国际母语教育研究的有益经验和理论,这是语文教研工作者都知道的浅显道理。但在具体的语文教研中由于观念的僵化、视野的狭窄却会发生一些偏向和争执。例如:有的人在语文教研中一味强调西方课程理论,把西方理论一股脑儿地搬过来,津津乐道,似乎不知道我国也有行之有效的教学理论,甚至丑化我国的教学理论。又如:还有一些人在语文教研中一味宣扬儒、墨、道家的教育思想,

11、对国际的教育理论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甚至有意抵触,好像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是唯一的。这两种做法都没有处理好语文教研中民族视野与国际视野的关系。怎样才能处理好这对关系呢?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在一次讲座中提出:要在“广阔的国际教育视野下采用多元对话、多媒体等新理念和形式进行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这一观点将国际视野与民族视野结合起来,较好地处理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优秀的语文教研成果都表明,要处理好这对关系,正确的态度是:民族视野与国7际视野并重。首先,要弄清楚我国的语文教育现象与理论,总结有益的经验,供语文教育运用。其次,对国际上行行色色的教育现象与理论予以“占有与挑选” ,将一些适合我国国情的

12、、符合语文素质教育需要的、能促进语文教育健康发展的理论梳理出来,目的也是供语文教育运用。五 处理好吸纳与创新的关系这是语文教研的行为策略问题,是关涉到语文教研是价值小还是价值大、是在低水平重复还是有创见的问题。然而,当下的一些语文教研没有处理好这对关系,要么只吸纳不“创新” ,惯用“搬运之术” ,使研究在低水平上重复;要么只“创新”不吸纳,凭空杜撰,使研究缥缈如海市蜃楼。显然,这都不是明智的教研行为。语文教研中对待这对关系正确的策略应该是什么呢?那就是:既大胆吸纳,又勇于创新;在吸纳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再吸纳。创新要以中外有益的教育经验为基础,避免“凭空捏造” ,使创新丧失根基;吸纳要

13、以创新为目标,避免照抄照搬, “炒剩饭” ,以致阻碍语文教育的进步与发展。也就是说,吸纳与创新的本质关系是:吸纳是基础,创新是关键。吸纳是为了继承与创新,创新是为了在吸纳中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一言以蔽之,发扬本国母语教育的优良传统,吸纳外国母语教育先进理念的目的是“在继承吸纳中促进母语教育的发展创新” 。8要注意的是:改革创新不是除旧布新,另起炉灶;改革创新是从旧中立新,在继承吸纳中发展。语文课程改革固然要有“新”东西,但不能丢弃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来创新;不要以为“讲授”就是“满堂灌” , “满堂灌”就是不好的;不要以为改革都是新的,实际上许多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在传统中都可以找到踪迹。例如:

14、当下流行的“在语文课中言语形式处于矛盾的主导地位,是语文课独立与其他课程之外的根据”的观点,就是对叶圣陶先生“语文就是语言(口头和书面语言)” 观点的推陈出新。就“语文选点突破模式”而言,从“选点突破法”到“选点突破模式”也是一种继承与创新。另外,还要注意“创新中的创新” 。也就是说,创新与其他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也是无止境的。因此,创新者不可故步自封,而要在平衡“稳定与发展的关系”中不断进步。六处理好自述与引用的关系这是语文教研的行为策略问题,涉及题材选择和文字表达的方式方法。语文教研最后要落实到教研成果上,任何一种教研成果都离不开材料选择和表述。但怎样选材和表达才合适,当下的语文教研也存在分

15、歧:有的人认为多引用、 掉书袋” (凡事有出处)好,因为这样才显得学富五车,言之有据;有的人认为多自述、不引用好,因为这样才显得有真知灼见,不人云亦仁。实际上,这两种做法都是值得商榷的。因为“掉书袋”固然有学问,但如果多了而又没有9自己的见解在里面,那就成了老生常谈的文章,会被认为是抄袭剽窃;自述原创的东西固然有识见,但如果其中没有一点引用的事实和理论根基,那就成了信口开河,会被认为是胡说。因此,在语文教研里头,正确的选材和表述策略应该是:既要重自述又要重引用,不过要以自述为主,引用为辅。也就是说,论文的绝大部分篇幅要用自己的言语来摆事实、讲道理,只是在自己的言语表达苍白无力的时候才应该引用“

16、经典言论”来佐证一下。现在的语文教研没有处理好自述与引用的关系,固然与教研者的素质和观念有关,但也与语文教育期刊杂志的导向有关。现在的学院派期刊(特别是大学学报) 是非常讲究“参考文献”的,没有参考文献似乎就不是论文了,使得作文者竞相引用,大掉书袋。而一些非学院派期刊(像一些面向基础教育的、面向中小学的期刊)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不要参考文献” ,只要谈感想、经验就行,这就导致了教研论文简单重复的很多,可以说这些文章中的很大部分是低价值或无价值的。有鉴于此,迫切希望不管是学院派还是非学院派的语文教育期刊都要在“自述为主,引用为辅”的原则之下确立一个“引用规范” ,不仅是格式规范,更重要的是自述与引用分量的规范。这样做,不仅可以促进“自述与引用关系”的正常化,还可以极大地促进科学求实文风的形成。七处理好赞扬与批判的关系这牵涉到语文教研者的科研态度和人品问题。作为一个语文教研10工作者,应该有严谨认真的科研态度、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不但自己谦虚谨慎、锐意进取,还要为同行的精彩研究喝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