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形象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22460955 上传时间:2020-03-0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形象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浅析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形象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浅析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形象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浅析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形象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浅析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形象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形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形象(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毕业论文(设计)论文(设计)题目 浅谈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形象 _试点单位 _老河口四中_ 学生姓名 雷陈静 学号 1842001208399 汉语言文学(师范) 专业 2017 届(春/秋) 本科 层次 (本专科)指导老师姓名 张华 专业技术职称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印制湖北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教师指导记录表省(市、州)电大_教学点_指导教师_张华_学生姓名雷陈静学号1842001208399专业汉语言文学第一次指导指导时间:指导内容:第二次指导指导时间:指导内容:第三次指导指导时间:指导内容:第四次指导指导时间:指导内容:第五次指导指导时间:指导内容:目 录 摘要4一、祥林嫂的悲惨命运5

2、(一)腐朽的文化5(二)悲惨弱者的呼号6(三)自我意识的迷失7二、促成祥林嫂悲剧发生的重要原因8(一)祥林嫂个人原因81.性格的悲剧82.婚姻的悲剧103.思想的悲剧10(二)封建礼教的压制11(三)当时的社会环境14三、所揭示的社会本质16参考文献17 . . . 浅谈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形象【内容摘要】祥林嫂是鲁迅小说祝福中的人物,小说主要讲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封建礼教和和妇女的思想摧残在鲁迅的祝福中祥林嫂的身上展示得淋漓尽致。祥林嫂是一个封建社会最底层的贫苦农妇,是旧中国农村中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她深受封建制度的迫害,丧夫、再嫁、失子、惨死的不幸都发生在春天,而她却是一个

3、生活里没有春天的苦命人。虽然对封建礼教的迫害进行了一定了反抗,但最终还是走向了死亡。小说描写的祥林嫂形象的典型意义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劳动妇女的经济枷锁和精神摧残,本文从祥林嫂自身、他人及社会环境等的影响,通过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最底层劳动妇女的悲剧命运,并且深刻地揭示出其社会根源,共振现代读者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关键词】封建礼教 悲剧命运 社会本质 祥林嫂是鲁迅先生小说祝福中的中塑造的一个典型艺术形象。 本文中的祥林嫂,这位勤劳朴实的村妇,也是被封建礼教吃掉的弱小者。祥林嫂的一生悲惨坎坷,她不仅受到封建主义政治上、经济上的压迫,更遭致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的残酷精神虐杀,祥林嫂周

4、围的世界,也被封建伦理道德所支配。祥林嫂踯躅在这个冷漠无清的世界里,她不仅生前哀苦无告,还须怀着更大的恐惧走向死亡。从肉体到精神都被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摧残所虐杀,生活在旧社会最底层的她,几经抗争非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被践踏、被鄙视、被愚弄,而最终被吞噬,就在年终人们祝福的欢乐气氛中,怀着无限矛盾复杂的心情在冻饿交加中死亡。祥林嫂是我国封建社会千千万万个妇女悲惨命运缩影,是千千万万个中国母亲悲惨一生的生动写照,祥林嫂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她的一生是对中国吃人的封建社会的血泪控诉。她的死,是鲁迅对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彻底批判与否定。祥林嫂的悲惨命

5、运,启迪着我们去思考去探索。1、 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一)腐朽的文化二十世纪最初一、二十年的鲁镇,是一个封闭式的社会,在这里,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传统习俗中,而封建的等级关系则仍旧是天经地义的观念:祝福前女人忙于准备“福礼”,但祝福时“拜在却只限于男人”;婆婆为了赚钱,可以用买卖方式将新寡的媳妇强行再嫁;男尊女卑,长尊幼卑,上尊下卑的等级关系在鲁镇的人与人之间是被异常严格地遵守着的。另一方面,二十世纪初年兴起在中国大地上的变革刮起了巨风,暂时还没有影响到鲁镇这个地方,辛亥革命、五四运动这些震动全国的事件,似乎并没有在鲁镇人们心灵的湖面上吹起半点涟漪。民主革命的风吹不到鲁镇,一切封建旧物都没能受到冲击

6、与洗刷。可见这里是一个停滞、凝固的、封闭的地方,它是当时众多中国偏僻而又落后的一个角落。何止是鲁镇,其实在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都是如此,鲁镇只不过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作者把林祥嫂置于这样的一个封建思想意识如此浓厚的社会环境中,也道明出了祥林嫂的悲剧不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祥林嫂其实就是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二)悲惨弱者的呼号纵观祥林嫂的一生,是一个充满血和泪的一生,是令人心酸肠断的一生。祥林嫂的一生是痛苦挣扎的一生。祥林嫂早早成为婚姻的牺牲品,结婚时自己二十几岁,自己的丈夫十来岁。这样的婚姻有什么幸福可言?祥林嫂在家庭当中的角色是娘或主要的劳动力,可见祥林嫂的

7、娘家肯定是非常贫穷的。要不然怎么舍得自己的孩子在别人家受苦受累?正因为被封建礼教束缚的妇女的地位是极其低下的,所以祥林嫂受了伤害无处诉说,即使向别人倾诉在当时人们冷漠、愚昧、无知的情况下,谁会在意祥林嫂的苦和痛?谁会在意祥林嫂的心在流血?祥林嫂是个有血有肉的人,她有自己的情感。她不希望自己嫁给比自己小十多岁的孩子,她心不甘,但是没有办法,她只能认命。她的丈夫死后,她为自己的命运而抗争,她逃了出来,但终究在口角渐渐有了笑影,脸上开始白胖的时候,又被她的婆婆卫婆子抢走,把她卖到山里换成钱给她二儿子娶媳妇了。她的主人鲁四老爷没说什么,他是维护封建礼教的代表,管不了别人家的事。祥林嫂即使被嫁到山里成了

8、贺老六的媳妇,她终究被别人称为祥林嫂。祥林嫂的命运是如此不济,她的丈夫、儿子一个个离她而去,她正在悲痛万分的时候又被大伯赶出了家门,她只能再一次回到鲁四老爷家中成为家奴。而这一次的到来她的身份和地位早就今时不同往日,在以前祥林嫂还是很被看重的,但是这一次祥林嫂不仅嫁了两次婚而且丈夫又死了。在封建的礼教中好女不嫁二夫,祥林嫂嫁了两个男人,违背了封建传统的“一女不嫁二夫”的伦理道不能德,被看做是“败坏风俗”的肮脏女人。这样的女人是不能参加祭祀的。在鲁四老爷所代表的政权,婆家所代表的夫权,以及堂伯所代表的族权,形成了宰割祥林嫂的硬刀子。在这把刀子下她受尽了迫害和屈辱,她只能默默承受。(3) 自我意识

9、的迷失做为一个旧时代的妇女,可以说祥林嫂是一个丧失自我意识的人,是鲁迅笔下不觉醒的一类人物形象,祥林嫂把自己的人生价值绑附在封建礼教的战车上,她拼命所维系的是不被从封建礼教的战车上甩下来。如果说祥林嫂有反抗性的话,那么她的反抗性正是她的可悲之处。她的反抗正是封建礼教影响在她身上的演绎,使她在封建礼教的泥潭里越陷越深。虽然祥林嫂是具有反抗性的,但是祥林嫂的反抗性完全没有从封建礼教制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所以才根本上注定了她的反抗是不彻底的。她没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明确的生活理念,也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祥林嫂在改嫁的过程中的“出格”的反抗,维系的是“好女不嫁二夫”的封建礼教的信条,而

10、不是象刘芝那样为了维护对爱情的忠贞而勇敢的反抗。刘兰芝所体现的是对爱情的追求,是对自我人生价值的追求,而祥林嫂反抗婆婆的对自己的迫害却是逃到鲁四老爷家做工,过着她所谓的平静的生活。她难道是真的爱祥林想为他守寡?但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怎么会和一个孩子有爱情?祥林嫂所做的对婚姻的反抗只不过是想获得封建秩序的认可,从而使自己做稳奴隶的位子。但夫权像一张大网随时尾随着祥林嫂,祥林嫂即使逃离了婆家,她的命运也永远的婆家相连。因此也就有了祥林嫂被卖到山里的事情,祥林嫂为了维护自己的她所谓的“贞洁”她可谓拼死反抗,额头也留下了疤,但是反抗的结果又是以失败而告终。而后祥林嫂也过上了一家幸福快乐的时光,但是好景不

11、长丈夫儿子又先后死去,她被大伯赶出了家她,她势单力薄反抗也只能成为徒劳。祥林嫂对封建礼教的顶礼膜拜,但是封建礼教是不允许祥林嫂反抗的,她的反抗只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越是在封存建礼教的轨道上前行,则越是对自我价值的背叛。至于祥林嫂对灵魂有无的怀疑也并非表明她已觉醒。虽然鬼神之说在她心并未根深蒂固,正像文中所说“这是在山里所未曾知道的”。但对灵魂有无的怀疑只能是她欲生不能,欲死不敢的心理状态的反映,连死都不能自主,可见封建礼教害人之残酷。正像文中所说“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希望其有,是想在死后能够见到一家人;希望其无,是怕在死后被锯成两半分给两个男人。她的命运不想交给别人去主宰,她要反抗,所

12、以她还是企图通过“捐门槛”的方式为自己在那个社会争得一席之地。一个经历了那么多痛苦,从小命苦嫁给一个孩子,又被婆婆卖掉,丈夫、儿子又相继去世。一个有正常思想的人谁会无动于衷,又怎么会开心的起来?周围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有的只是别人对她的嘲笑。但是她依然想好好活着,可见祥林嫂是非常坚强的。但是周围人的冷漠、嘲笑使得她慢慢的不想说话。“她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到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是惴惴的”。然而一句“你放着吧,祥林嫂!”,却把她推向了无底的深渊,并使她最终走上了人生的末路。即使祥林嫂捐了门槛,四婶他们也会认为她是不干净的,是不能参加祝福的。祥林嫂做了她所有能做的事,她想好好生活,即使大家

13、把她看成一个笑话去欣赏她也没有死的想法。她为自己能够在生前和死后做了最大的努力,但这又有什么用呢?她只不过是一个大家在差钱饭后的谈资罢了。没有人会在乎她在想什么,没有人会宽慰她。当她失去祝福的权力时彻底的绝望了。可见无论祥林嫂怎样抗争,最后也只能走向毁灭,走向失败的误区。二、促成祥林嫂悲剧发生的重要因素 (一)祥林嫂个人原因1、性格的悲剧-奴隶性格祥林嫂的不幸既有旧社会劳动妇女的共同不幸,也有她个人所特有的不幸。李长之在鲁迅作品之艺术的考察中指出:鲁迅的小说创作在内容上写的东西都是一致的,就是写农民的愚和奴性”。祝福中的祥林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下层农民阶级的愚和奴性,鲁迅在杂文灯下漫笔中指出,

14、中国人民在历史上从来只有两种命运:一是想做奴隶而不得,二是暂时做稳了奴隶。在祥林嫂的一生中,她把自己的人生价值绑缚在了奴隶的战车上,主要体现在:祥林嫂本是卫家山一家打柴为生的农户的儿媳,在比她小了十岁的丈夫死了后,为了逃避婆家的转卖,她逃到了鲁镇,在卫老婆子的帮助下,做了鲁四老爷家的长工,在中国现代文学采英中写到“她是一个善良、朴实、敦厚的贫苦农村妇女,她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用自己的诚实勤恳的劳动,换取一种最起码的人的生活”。祝福中也有这样一段话:“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要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个人挡着”,可见她一直在用自己的劳动取得这个社会对她这样一个寡妇的承认,“然而她反而满足了,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从这句话中也可以知道这时的祥林嫂已经做了奴隶,而且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祥林嫂在暂做稳了奴隶后却好景不长,她被婆婆强行卖给了深山里做了农民贺老六的老婆,在祝福的描写中,祥林嫂当时是反抗了的,在四婶与卫老婆子的对话中可以知道祥林嫂在拉出较来后,在两个男人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