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短缺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报告:以广东省为例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22454594 上传时间:2020-03-0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工短缺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报告:以广东省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民工短缺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报告:以广东省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民工短缺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报告:以广东省为例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民工短缺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报告:以广东省为例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民工短缺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报告:以广东省为例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工短缺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报告:以广东省为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工短缺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报告:以广东省为例(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民工短缺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以广东省为例谌新民, 杨永贵 作者简介:谌新民(1962-),男,江西高安人,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杨永贵(1980-),男,河北行唐人,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摘要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作为工业化进程起点,当其发展到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而导致比较优势丧失的阶段,就可能是进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拐点,2004年中国部分沿海地区开始出现的民工短缺现象对产业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探讨民工短缺形成的深层次原因,运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互动关系原理,通过对广东省近年来的产业结构

2、升级和劳动力供给情况的实证分析,从民工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角度说明它是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市场信号。关键词 民工短缺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产业升级 互动关系引 言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工业化的逻辑起点,它承担着积累资本和培养高素质劳动力的历史使命,但当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面临劳动力短缺、工资成本上升等问题,进而导致该产业比较优势逐步丧失。劳动力短缺及由此引发的工资成本上升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前奏,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我国台湾和香港等地区的发展历程提供了充足的例证。2004年中国部分沿海地区开始出现“民工短缺”现象,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依然大量存在并且外

3、出打工人数逐年增加的条件下,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这是否标志着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过渡的一个转折,说明中国已经转入刘易斯模型的第一个转折点之后的劳动力有限剩余阶段呢?它对中国经济发展尤其是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什么影响呢?因而民工短缺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也就具有迫切性。本文通过对民工短缺形成的深层次原因探讨,运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互动关系的原理,对广东省近年来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劳动力供给情况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从民工结构性短缺角度说明它可能是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市场信号。一、产业结构缺陷是民工短缺的深层次原因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及

4、其内部各行业及企业间的构成和相互制约的连接关系。产业结构升级则是指产业间比例关系的变动及产业自身素质的提高,并由此引起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主导产业经历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再到知识信息密集型转变的过程。在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和存在显著的二元结构的特征,农业部门边际生产率明显低于工业的条件下,政府和学术界一直认为劳动力市场存在着“无限供给”的劳动力。中国近27年的发展历程似乎也证明了廉价劳动力产生的“比较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引领了中国经济的起飞,成就了“世界工厂”的称谓。按照既有发展模型,凭借丰富的人力资源条件,发挥廉价劳动力带来的“比较成本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就能够保持经济的高速发展。但

5、2004年开始的民工短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影响广泛的重大事件,据调查,仅珠三角地区就缺200万人,缺工比率约为10%。其中深圳现有民工420万,目前缺口40多万,东莞17%的企业用工短缺,福建泉州、莆田两市用工缺口也达10余万人,浙江温州等用工较多城市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招工难问题 数据转引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课题组: 关于民工荒的调查报告。企业缺工主要发生在珠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加工制造业聚集地区从事“三来一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需求量大、严重短缺的是18-25岁的年轻女工和有一定技能的熟练工。目前这一趋势仍在继续。关于民工短缺成因的研究成果较多,主要有:(1)供需总量和结构失衡论。认为计划生育

6、政策使乡村人口存量减少,导致劳动力供给总量下降,而经济持续发展对农民工的需求持续上升导致用工短缺。同时民工人力资本结构失衡导致了劳动力剩余与岗位空缺并存的局面(劳动部课题组,2004;李国丞,2004;张晓山,2004 ;孙立平,2004 )。(2)信息阻塞和比较效益论。民工市场的区域化特征明显,信息沟通不畅或失真和国家一系列的利农政策作用导致农民外出打工的机会成本增加(蔡昉,2004;谌新民,2004)。(3)观念革新和劳动权益论。新一代民工务工选择行为已经从生存理性向经济理性过渡,“用脚投票”是农民工对于满足不了自己要求和权益侵犯的程度超过其承受界限的企业的必然抉择(廖根深,2005;常凯

7、,2004)。(4)制度缺陷和地区利益格局变化论。户籍制度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就业歧视和福利排他性等制度性障碍,造成了向城市流动的迁移成本增加。源发性地区制度缺陷主要是由地方政府与资方劳工权益博弈形成的潜规则,造成劳工权益普遍受到侵害。当长三角和内地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对农民工的强大需求时,就业机会和地域的分散,必然造成局部地区的民工短缺问题。(谌新民,2004;蔡昉等,2004)。(5)发展模式缺陷论。目前通过牺牲劳工权益为代价的低成本发展模式是一种粗放式和掠夺性的扩张战略,必须重新审视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通过产业升级实现更加有效的经济增长(JonathanAnderson, 2005;温铁军,2

8、004 )。本文认为,民工权益缺失、工资在低位徘徊、地区利益格局变化等固然是形成民工短缺的原因之一,但它只是外部推力,而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不足,发展模式没有与时俱进,经济增长方式面临转变才是民工短缺存在的深层次原因。部分沿海地区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能力弱,长期以来主要依靠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企业依靠压低工资、减少改善劳动条件的必要投入来获得订单、通过压低劳动成本赚取利润、由于利润空间狭小,有的加工企业陷入提高工资将出现亏损,不提高工资又面临严重缺工的两难境地。我们认为劳动力供求关系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这次民工短缺是特定地区(沿海地区),特定行业(劳动密集型行业),特定群体

9、(18-25岁女工)的特殊现象,很大程度上只是“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低工资高竞争力”链条象征性的断裂,是对长期以来不重视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的理性反映。未来较长时期内,缺工现象还将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一是它预示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维持了多年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在已难以为继,坚守廉价劳动力优势的发展战略将使沿海地区的发展陷入“低技术陷阱”, 甚至直接影响我国产业竞争力。二是民工短缺警示我们长期以来“强资弱劳”格局将有可能有所转变,劳方开始获得有限的讨价还价能力。三是民工短缺可能给产业结构调整、转移和升级一个契机,促使企业提高技术含量以进行产业升级, 促使政府引导产业梯度转移

10、。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性需求,一方面就业结构决定于相关的产业结构,另一方面就业结构对产业结构亦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产业结构变化必将引起劳动力就业的变化,一是产业结构演进、升级引起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就业比重的依次提高。二是产业结构演进、升级具有排挤和吸纳劳动力的双重效应,随着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过程的加快,资本和技术对劳动的替代效应明显加强,但产业升级过程中的技术更新和工艺进步需吸纳一部分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同时新兴产业部门的出现也会增加劳动者。三是产业结构演进、升级将导致结构性失业与职位空缺并存的现象增加,当新兴产业和部门不能及时找到所需的高素质劳动力时就会出现职位空缺,而文化水平和技术素质较低的劳

11、动者可能被排挤出去。劳动者为了保住现有的就业岗位或重新就业, 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技术素质,增加人力资本存量。就业结构变动通过影响劳动者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进而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水平。劳动力的供给结构是产业机构升级和变动的基础,它受诸多因素影响,具有周期性和时间刚性的特点。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产业结构的转换,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产业结构的演进速度和高级化。在技术进步不断加快从而产业结构演进、升级速度加快的条件下,劳动力的技术素质对产业结构的演进具有重要的支撑或约束作用,低素质劳动力不适应产业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量滞留在低技术产业将延缓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战后美日等发达国家高素质

12、的劳动力大军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许多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缓慢,重要的原因就是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所致。就业结构变动通过影响劳动者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也会影响产业结构变动。就业结构变动作为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以及在不同产业内部转移的过程,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经济的增长,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提高将改变微观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 进而影响宏观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的变动,宏观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的改变又要求产业结构的相应变动。产业结构的变动与经济增长进一步要求就业结构做出相应变动, 这样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间就以收入与消费为媒介,在经济发展中实现就业结构与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国内外学者对两

13、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也有过较系统研究。如专注于研究既定产业结构下的劳动力资源配置理论(如里昂惕夫模型、库兹涅茨和钱纳里模型、丹尼森理论),关注于专注于劳动力配置结构和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胡军等2002;周冯琦2001),关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劳动力大量增加的矛盾,提出选择产业升级重点,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和发展第三产业解决该矛盾的观点(杜传忠,2001)。但已有研究成果一般集中于理论探讨,实证研究也极少有文献关注于产业结构升级与劳动力总量供给过剩和结构性短缺之间关系的研究。因此本文拟就此进行初步分析。但限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在分析产业升级与民工短缺之间的互动关系时,主要利用现有数据尝试对

14、广东省(主要是珠三角)近年来产业升级及劳动力供给状况做一实证分析。二、产业结构变动与劳动力供求变化的实证分析:广东省实例 1.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改革开放初期,广东省珠三角等沿海地区凭借区位优势率先开放改革,利用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三来一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也带动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在这个发展历程中,广东省产业结构也在逐步得到调整、优化。为了有效测度近年来广东省产业升级情况,借鉴有关理论和国际经验,本文选择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详细数据见表1)、工业发展情况(表2)、霍夫曼比例(表3)和出口商品结构(表4)等指标来衡量珠三角地区近年来的产业升级情况。

15、表1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产业结构变动情况 单位:亿元指标年份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业结构1980249.6582.97102.5364.1433.2:41.4:25.71985577.38171.87229.82175.6929.8:39.8:30.419901559.03384.59615.86558.5824.7:39.5:35.819955733.97868.992876.741988.2415.1:50.2:34.720009662.231000.064868.753793.4210.3:50.4:37.5200110647.711004.355341.614301.759.4:50.2:40.4200211769.731032.805935.634801.308.8:50.4:40.8200313449.931051.607048.055350.287.8:52.4:39.8200416039.461245.428890.295903.757.8:55.4:36.8200521701.281374.5910747.259579.446.3:49.5:44.1注:此表中数值为按当年价格计算。数据来源:1.广东省统计历年年鉴。2.2000-2005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从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