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和发展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22440115 上传时间:2020-03-0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和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和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和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和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和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和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和发展(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认真总结中外发展理论和实践的成败得失,紧密结合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在波澜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探索中取得的一项创造性理论,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提出人们所企盼和追求的未来社会应是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视角下,这一理论有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把科学发展观放在整体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来学习和理解,我们才能完整准确地领会和把握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才能增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坚定性和

2、自觉性。必须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用于武装自己的头脑。要特别注意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理论联系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认识形势,分析建设和发展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把发展优良传统与坚持与时俱进统一起来,开拓新思路,探索新方法,促进新发展。胡锦涛同志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讲话,指明了两个互相联系的问题:一是怎样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二是怎样实践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可以说是领悟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四大基本原则。其一是说,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体系,是哲学、政治

3、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统一,而科学发展观就是这一科学体系同中国当代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集中体现,只有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精神,才能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真谛。其二是说,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性的、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不同时代条件的不同表现形态,而科学发展观就是这些基本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它们对于科学发展观具有理论基础的意义。其三是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因而也是科学发展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把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发展和实践提升到哲学的高度,才能真正理解它的科学性。

4、其四是说,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科学发展观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诞生,也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中发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科学发展观生命力的源泉。在胡锦涛同志阐述的四大基本原则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有“特别”的意义。怎样看待这个“特别”?应该说,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即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内在逻辑的必然要求。在毛泽东同志看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科学社会主义居于核心地位,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为了搞社会主义才去找哲学的;正是由于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用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形成了剩余价值

5、学说,才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从这个意义上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前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一个传统,讲社会主义必谈哲学,讲哲学必说社会主义,这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内在逻辑的必然表现。科学发展观属科学社会主义范畴。其根本意义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胡锦涛同志在建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形态时,广泛地涉猎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诸多方面的问题:他把科学发展观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条件和实际情况联系起来,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上看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必然性;他把科学发展观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联系起来,把它看作是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他在唯

6、物辩证法的指导下,探索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辩证规律,特别是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辩证法;他把唯物历史观应用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不仅从社会主义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而且对唯物史观也作出了新贡献,特别是丰富了社会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二、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理解科学发展观(一)未来社会应该是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人、自然、社会是有机联系的整体,这种整体性具体体现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与自然协调互动,人与社会辩证统一。人和自然和谐共生,意味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尊重自然,遵循自然客观规律,适度开采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减少和防治环境污染,以科学技术水平的

7、提高促进发展的生态化。社会与自然的协调互动,主要体现于自然界为社会发展提供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同时也影响制约社会的发展。全社会都必须摒弃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是任人宰割的物质存在的观念,切实树立生态意识和资源、环保、可持续发展意识,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努力推广生态化产业,特别是建立促进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良性互动的社会法律制度体系,以保证世界经济发展的竞争不至于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人和社会的辩证统一,具体体现于人的物质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统一、具体体现于人的物质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统一、精神享受与文化繁荣的统一、权利自主与政治进步的统一。一方面,社会、经济文化影响着人的发展;另

8、一方面,人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和平力是社会发展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而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又是生产力中最关键的因素,科学技术、生产和再生产是人来完成的,因此,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互相促进、辩证统一的,同时,人的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标志之一。(二)自然、社会和人诸因素要全面协调发展任何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是辩证统一体,在一定的秩序和规划中,发挥着各自的职能。其中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发展影响决定着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所以马克思指出,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在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了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

9、,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恩格斯也认为,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结底是决定性的。政治是社会发展的保障,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随着经济发展,政治关系随之发生变化,但是政治也能促进或阻碍经济的发展。文化是社会发展的灵魂,社会发展中经济、政治的发展决定着文化的发展,但文化对政治、经济有反作用。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并非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任何经济行为和模式的背后,都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观念的支撑;政治思想意识乃至制度法律的形成无一不是建立在一定文化

10、道德偷规范之上的。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就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自然协调发展,不可偏废。那种认为有了经济发展就有了一切的观战是片面的,也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资本主义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带来道德沦丧、精神颓废、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使人和社会发展都面临巨大的危机。市场经济的道德弊端要靠人有意识地去消弥。只有在以经济的中心的基础上,协调发展政治、文化、自然,才能保证社会健康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是按照社会要求的有机发展,不一定是同步发展。经济、政治、文化作用地位不同,不可能一致发展,即使一开始,一样重视,也会出现发展的不平衡性,只有经过社会调节、人的协调,才有可能和谐发展、相互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的自身全面

11、协调发展,在民主政治领域指民主法治的全面协调发展,在经济领域就意味着以生产力为核心的诸要素全面发展。根据马克思主义系统整体的观点,全面协调发展,还包括世界体系中各国以及国家中区域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全面、协调发展。在全球体系中,应该打破不合理的政治经济体制和规则,努力建立合理的政治经济新秩序;强化发达国家的全球发展责任,加强南南互助,增进南北沟通合作,促进全球协调发展。一个国家的区域之间,如我国的东部、中部、西部之间,也要全面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城市化,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全面协调发展。自然系统全面协调发展,要求建立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相适应的生态系统。一方面,保护环境,使自然资

12、源,如生物、空气、水与人类社会发展在适应中自身得到发展。反对因噎废食、静止地去认识自然发展,消极保护自然生态,反对那种认为克服生态问题和环境污染的基本途径是把社会生产维持在简单再生产水平,实行经济零增长,减缓甚至停止科学技术的进步的观点。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们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并且建立一种特尽其用的体系,理论上,大自然就是一个物质循环交换系统,只要人们社会管理组织得当,科学技术高度发达,是能够建立一个良性循环系统的。社会和科学的发展,将使世界无废物,各种生产生活废渣、废水、废气,将被收集和分离,经过加工转化将被重新利用。人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指人的生理、心理、思想、行为、生活等各

13、方面健康、有序、协调、稳定、连续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从实践的观点来认识探讨社会发展和的发展规律。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需要和实践活动推动社会的发展。人的实践存在着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矛盾过程。在人与社会的矛盾运动中,主体客体化就是作为实践活动的人,按照自己的目的、需要和利益,去认识、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把自己的目的、意志和力量对象化,使世界人化。客体主体化就是说人的实践活动,按照自然和社会的本来面目和内在规律来进行。由于人类具有自为性、自觉性、主体性和能动性,所以人能把客体(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性规律,内化为自己的本质力量,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主体地位,创造出新工艺主体世界。一方面,自然

14、社会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另一方面,人在与自然界、社会的朴素作用中又有自身规律。自然和社会发展的结果必然是,人的价值选择和自然社会发展规律的统一。社会在人的实践中发展,人的主体性地位和本质力量在社会进步中提高。根据马克思的思想,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指人的智力、体力、自然力、社会能力,潜力、现实能力,马克思还特别针对旧制度、旧分工造成的体力和智力分离的情况,强调智力和体力都得到发展;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把人分成有个性的人和偶然的个人,个性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人由偶然的个人变为有个性的人;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如上所述,人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初始动力,人的全面发展就意味着人需

15、要的全面发展,只有人的需要全面发展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就是人必须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的活动中,消除个体的地域和民族的狭隘,参与到整个世界的物质与精神生产的活动中去,形成丰富而全面的社会关系。(三)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字面含义是可坚持连续。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主体的对立统一的发展观来看,可持续发展包括主体(人)和客体(自然、社会)的可对质发展,即人的可持续发展、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

16、可持续发展。一般表述为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主体的人的可持续发展,从纵向上看包括个体、主体发展的一切内容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包括人的能力、个性、需求和社会关系。人的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可持续性发展有不断提高人的主体性作用,满足人的需求。人需求的可持续发展,人们逐步由低层次的版面需求到高层次的全面需求,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还有政治的、生态的等,使人的价值选择全面化和连续化,促进社会连续地、渐进地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可持续是指人与人之间关系、民族之间关系、国家之间的关系连续发展。可持续对于保持社会稳定和谐、和平发展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横向上讲,发展主体有个人主体、群体主体和社会主体;个体的人和群体的人都是社会发展主体,都必须可持续发展。群体往往指的是一个地区、一个团体、一个民族;而社会群体指个体与群体的结合。由于共处于一个整体,在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人的实践范围也在全球扩展;其中任何部分活动必然影响到其它部分,任何一个群体的不负责行为,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